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前言
去年八月间,乘着夏日凉风,北院(原女众部)全体迁移至 Vadito 新院址。正忙碌于适应时,不觉间白杨转黄、清溪凝霜,禅语满秋山;于惊艳中又一转眼,银光覆地、枯树独形,万物尽寂然;而匆匆九个月已过,春天,又将绿大地了。在这个「水天云影间相映、林下泉声静自来」的环境里学教习禅,思慕古德「禅悦法喜中,四季皆出尘」的襟怀,纵未能及,而悠然神往。
迁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学院名称正式从佛学院改为禅学院。随着假名上的更动,长老以智慧与悲愿力,为学院的未来规划了一个中、远程的蓝图,孜孜期勉并推动同学掌握道次第的学习,勤修止观、深入禅定。固然,此非短期能成就之事,但跟随着老人家为我们指出的方向而行,倘能契圣贤于形迹之外,高蹈无生,堪称达士;即使宿植疏浅、难领玄义,何妨寄缘熏习、渐熟道种;乃至此生命终,托生莲华、亲觐弥陀,闻法决疑,终满菩提之愿。
本编辑室特就此主题,以十二问请示长老,以飨读者,也让所有关心学院的人,同享这分期待与喜悦。
问:学院迁移后,名称也从佛学院改成禅学院!为什么要改名呢?
师:改名的原因,是希望以后我们的课程,要增加修止观的时间,减少上课。当然,现在完全不讲课而全程坐禅,暂时还办不到。或者,我们可以先试着夏讲冬禅,天暖时上课,寒冷时坐禅。等到我们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般涅槃经》,及《摩诃止观》学完后,那时看情形我们可以这样做——少讲经,多坐禅!
问:改名禅学院之后,院长有何计划?
师:我有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就是现在的禅堂不是太理想;我们先把旧有的体育场改成禅堂,希望给同学一个合适坐禅的环境,然后多坐禅!想要在定慧上有所成就,一天只坐两、三支香,是不行的!要长时期连续坐禅。另外还要常常地小参,有问题马上解决,策励同学在禅观上能有所突破。
第二个计划,还是按照原来的安排,继续学习教理。大乘、小乘都好,修行一定要掌握到方法才行。在我们所预定的课程中,《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是圆满的小乘道次。如《摄大乘论》,及〈菩萨地〉中〈真实义品〉等,有四寻思、四如实智的加行,加上〈摄抉择分〉的抉择深义,那是大乘唯识观行的一个次第。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包括《大智度论》的诠释),那就是般若法门之道次第。若能努力地深入学习,掌握到其中一种,就有独立修学止观的能力。
问:院长是初办佛学院就有此计划?还是后来的构想?
师:我起初就有这个意思,但不能这么做,因为当初不合适!初开始时,我感觉同学之中能专心修止观的不多;就是肯用功,止观方法亦尚未具足。现在已经学完了〈声闻地〉,假设你真实用功了,就能掌握到小乘的道次第。若能专精修习小乘的无常观、无我观也很好,也能得解脱、成就圣道。
其次,大乘唯识及般若的二种道次第,虽然我们还没有学习完;但〈三摩呬多地〉、〈声闻地〉里已经提到三三昧;去年秋天我们学习了《维摩诘所说经》,应该多少可以修大乘的空、无愿、无相三三昧。由此,我希望能增加坐禅,所以改名字。
问:对大部分的初学者而言,长期坐禅的方式可能会有适应上的困难,应该怎么去克服?
师:佛世时的比丘初发心时多数是凡夫,后来经过修学得成圣道。今日的比丘亦应如是,经过修学得成圣道。现在的比丘如何可以与佛世的比丘相比?有愿有行即应有果;如是道理古今有异乎?今日的比丘为什么无有得圣道者?有愿无行或无愿无行故。故应该发猛利心、坚固心!
世出世间无论何事,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享受来到佛法里出家,如果没有戒定慧的成就,那不是两头落空?从历史上可以看出,世间人求荣华富贵、名利权势,所花的心血、气力非常大,可以说不择手段、势在必得,何况佛法的圣道岂是易事?不同的是,世间上的事,你就算成功了也不一定如你的意;而在佛法中,若肯用心栽培善根,绝对不会白辛苦的。
修止观原是违反我们本来安逸软暖的习气,起初辛苦一点,要忍一忍;等到得未到地定有轻安乐,身心的堪能性大了,很多事不是那么困难;若得初禅那就更殊胜了。就算只是得欲界定,那个境界都胜过拿博士学位。
问:有的同学欢喜学习法义而不乐禅坐,如何带动好乐学禅的气氛?
师:愿意修止观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欢喜学习佛法还是难能可贵的。但要注意一件事:你若发动自己的欢喜心学禅,就有希望得禅定,得了禅定就容易有陀罗尼。届时心力增上,记忆力强、理解力高,很快能通达很多经论,也能忆持不失,那和散乱心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问:假如还是坐得不相应,或用功有障碍,如何辅助?
师:初修止观,起起落落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但若一直不相应,那就是有业障,应该多拜忏!我们另外准备一个地方给他拜忏;或者大悲忏,或者法华忏、水忏、梁皇忏都很好。至诚恳切苦到求忏悔,业障消除以后,坐禅就容易相应了。
问:若这样实行之后,院长的期许是什么?
师:将来若大家已能掌握大小乘的道次第,禅坐能力也达到一个水平以上,那时有两条路:一个是继续努力地修四念处、得无生法忍。一个是广学佛法。
我们没修止观、没得禅定的人,虽然好学,能力就是那么多,就算有道心,也还是平平凡凡的境界。但若得了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是不同了,有很大的堪能性。这时候奢摩他有力量,修四念处容易得圣道。而得定以后易有陀罗尼总持之力,那个时候理解力高,记忆力也强。愿意广学经论,不须要去按计算机按钮查数据,几十卷、几百卷的经论,你可能读了一遍,或者两遍、三遍就能背下来,也不容易忘失。那时再去弘扬佛法,境界完全不一样!
问:宗喀巴大师说他那个时代得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何况初禅!院长还是认为我们有希望?
师:我同意宗喀巴大师的看法!的确欢喜修禅的人不多,所以得定的人也少。但若有欢喜心(愿),又能努力坐禅(行),是有希望的。
我另外有个想法:我们佛学院的同学,美国本地的人不多,大多是从太平洋彼岸飞来的;他肯远度重洋、负笈而来,一定有点求法的诚意。就从这一点,这个人是可以造就的。若肯努力,成就了未至定,则从未至定到初禅现前是不难的。
问:综上所述,院长的计划就是希望栽培我们:第一是得禅定,第二是得无生法忍。这样会不会把理想定得太高呢?
师:我们汉文佛教久已不赞叹这件事了!其实闻思等资粮若能充份的准备好了,依之而勤修止观,得无生法忍有何难乎?譬如木师制作书桌,将各种零件都作好了,然后组合起来,书桌就出现了。得无生法忍、得禅定亦复如是。
问: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定在得禅定或得无生法忍,那么为什么要学那么多经论?
师:若是利根人的话,他不用别人教,也不须多读,依一部《金刚经》就能契入圣道。但有多少利根人?多数要有止观方法的教授,及一套完整的道次第才能修行。
关于修止,《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及《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里说的很详细,加上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及《摩诃止观》,这样你就可以拿到一套很圆满的修奢摩他的方法,而其中也有观。
关于修观,若能专心的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贯通了,可以从这里得无生法忍;而若能努力学习唯识,也能由此深入第一义谛。两者是互相增上而无妨碍的。
而其中《瑜伽师地论》最大的优点,就是道次第说的详细圆满,修止、修观、障道因缘、助道因缘,由凡而圣的次第组织清晰明了。你不须再用自己的心力去重新编排。《大智度论》虽然也谈到止,但偏重于第一义的深观。天台智者大师说:「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维摩诘所说经略疏》)若有志于深入法性者,何可不读此书?
总之,这些都是令我们开发圣慧的法语,你若不学就不明白怎么修止观,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是闭上眼睛在那里坐,是不行的!
问:我们发愿要得无生法忍,也跟着学习、朝这个目标走。但如果这一生不成功的话,这个愿可以继续吗?
师:我这样想:我们应该努力修习止观,也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一生没成功,到阿弥陀佛国;那里的正报、依报特别殊胜,不同于此地多诸障碍。又「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是凡夫当你的老师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你说般若波罗蜜、说四念处,这时候你容易成功。如果不求生净土,你这生结束后到那里去?如果未得无生法忍,入无相际,不应再来这个浊恶的世界!
问:如果这一生发心修学止观,而未得无生法忍的话,临命终时求生净土可以成功吗?
师:我们修止,就是训练心不散乱;修观,就是训练心不颠倒。而不散乱、不颠倒正是往生阿弥陀佛国的重要资粮。当然你也要有往生的愿,有愿、有行,决定有果。所以我们学院每日晚课诵持《阿弥陀经》,念佛、赞佛,发愿生于极乐。
如果平时就修止观、修四念处,时时刻刻训练自己令这一念心清净,临命终时自然能够正念分明,愿生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决定往生。今生没成就无生法忍,到阿弥陀佛国继续修学,在那里得无生法忍。
如果得了禅定乃至圣道,那就更自在了。愿意到弥勒内院见弥勒菩萨、到东方净琉璃世界见药师如来、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方佛国你都能去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佛法,精勤坐禅、修四念处;上期无生法忍,次希禅定三昧之证,终以净土为归。这是法云寺禅学院全体师生此生应有之愿。
——登载于二○○一年八月法云杂志第八期
- 妙境法师: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分别心
- 正如法师:禅是什么?
- 妙境法师:算命说流年不利该怎么办?
- 仁清法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是什么意思?
- 仁清法师:什么是禅?
- 正慈法师:“禅”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 正慈法师:什么是禅?整个人安静下来就是禅
- 纯一法师:经书有字禅无字
- 惟觉法师: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
- 净慧法师:赵州禅的一些特点
- 传印法师:传印长老:人间佛教的生活禅模式
- 妙境法师:静坐修止观 断除世间染污烦恼
- 妙境法师:观音菩萨的感应
- 贤崇法师:开心就是把心打开
- 妙境法师:法云寺禅学院教育理念
- 妙境法师:七觉支
- 妙境法师:五停心观
- 妙境法师:八识规矩颂讲义
- 太虚大师:附从译本里研究古禅法及禅学古史考之后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