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高僧从未远去,佛门弟子永远追随
在我心目中,“西行”是求法精神的代名词,曾经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为求一法,行脚天竺。我常常在历史中注视着西行求法者的身影。
中国最早的求法者是三国魏甘露年间的朱士行法师。为求《般若经》正本,他出塞西至于阗国,二十余年间写得《放光般若》九十章,派遣弟子弗如檀法师带回中国,而他本人则在于阗圆寂,没有归来。
魏晋到唐代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完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本的传入和译经的兴盛。朱士行法师虽未至天竺,但其志愿风骨则成为汉地僧人忘我西行、舍命求法之滥觞,影响了无数求法者。
晋宋间,有康法朗、于法兰、竺佛念、支法领、法勇、慧睿等数十位法师走上西行之途,大多抵达于阗、罽宾、疏勒等国即止,或埋骨中路,最终到达印度的不多。而到印度后能携经而返并为后人所熟知的要数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道心坚贞,见当时戒律未备、僧人戒行不整,便于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开始西行。
他与同行者度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惟以枯骨为标识”的流沙,翻越了毒风雨雪、飞沙走石的葱岭。然而,最后到达中天竺的仅法显大师和道整法师二人。法显大师在摩诃衍僧伽蓝求学三年,得到《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梵本,又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这些经典都是汉地前所未有的。
回国途中,法显大师搭乘的商船遭遇风暴,他把个人物品扔进大海,誓死护卫所携的经藏和佛像。十三年后,大师回到中国,写下了在天竺的见闻——《佛国记》。
唐朝西行求法之风尤盛,那烂陀寺是“留学僧”最向往的地方,来到此地的汉藏求法者不计其数,玄奘大师是第一百位。
大师一路饱受各种严酷考验,以异于常人的意志才克服万难到达印度。大师曾只身穿越流沙遍地、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白天零上60多度,无法行进,就用沙子把身体全部埋起来,只露出头在外面,并用物品遮挡太阳。夜间零下30多度,虽寒冷而无暴晒,便抓紧时间赶路。
在这滴水如金的沙漠中,大师还曾打破过水袋,就在极度的高温和干燥下,他坚持活了下来,走出了沙海。正是以此坚毅之心,大师才得以最终游学五天竺,带回甚深法义和大量经籍。
玄奘大师归国后短短三十年中,不下十一名中国、朝鲜的游学者拜访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了同时代去印度求法的“留学僧”就有一百一十多人。
唐初的玄照法师求学印度,在那烂陀寺求学三年,跟随胜光法师学了《中论》、《百论》等论,又随宝狮子大德学习《瑜伽师地论》。义净大师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在那烂陀寺见到了玄照法师。因路途阻塞,玄照法师无法归国传法,“每有传灯之望,而未谐落叶之心”,后在天竺去世。义净大师有悼诗云:
卓矣壮志,颖秀生田。
频经细柳,几步祁连。
祥河濯流,竹苑摇芊。
翘心念念,渴想玄玄。
专希演法,志托提生。
呜呼不遂,怆矣无成。
两河沉骨,八水扬名。
善乎守死,哲人利贞。
道希法师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大乘佛法,并把大唐所有新译、旧译的经论四百多卷带到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巡礼那烂陀寺时,也见到了已经圆寂的道希法师的卧房,心生感慨,有诗云:
百苦忘劳独进影,四恩在念契流通;
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大乘灯禅师路过其在那烂陀的卧室时也不禁感叹:“昔在长安,同游法席。今于他国,但遇空筵。”
常慜禅师坐商船从广东出发,走海路辗转去往印度。中途遇到风暴,商船破损漏水,所有人都纷纷逃逸。常慜禅师见大家急于逃生,就把所有机会都让给了身边的人。船舱里没有醒的、遇到困难爬不动的,在禅师的帮助下都安全离开了大船,而禅师自己已是精疲力竭。眼看海水逐渐没过腰身,法师欣慰地看着安全的大众,开始合掌念佛,一句一句的佛号,一声一声地往下沉。逃了命的人也跟着念起了佛号,也有很多人让法师跳到小船上,但他害怕压沉了别人的小船,只是坚持念佛,直至沉到水底。
义净大师为常慜禅师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珍。
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巚,养智芳津。
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
觏将沉之险难,决于己而亡亲。
在物常慜,子其寡邻。
身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
道乎不昧,德也宁湮。
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又有灵运法师,在那烂陀寺常画慈氏菩萨真容和菩提树像;无行禅师,为宣扬道宣律师的宗旨,留学那烂陀寺学习唯识、中观,研习《俱舍论》及律典;新罗阿离耶跋摩法师,在那烂陀寺常抄写诸经;慧业法师,曾写有梵本论典留在那烂陀寺,为义净大师所见。
这一百多位求法僧,最终安然回乡并在东土弘扬教法的少之又少,多数魂散天竺,有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人们也不知道他们当时的这些苦行。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佛法能够传到内地,让后人能够得到受益。义净大师在那烂陀寺遇到一位老比丘,以为是印度人。后来老比丘临终前,颤颤巍巍地把自己所译的《善辨律》手稿交给义净大师说:“我是中国人,到印度来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我已经病成这样,也老了,就是想走也回不去了。希望你能将我这个戒本带回去,以后去弘扬它。”义净大师拿到戒本不到三天,老比丘就去世了。
义净大师所记载的求法高僧大都广闻多参,义净大师本人也是如此。他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此后四年间精求律典,并生起西行求法的愿望。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大师开始西行,曾在室利佛逝停留六月,学习声明;两年后,又在东印度耽摩栗底国学习梵语和《胜论》。这一年他遇到了大乘灯禅师,并翻译了《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咸亨五年(公元674年),他抵达那烂陀寺,多方参学,在那烂陀寺译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这十年间,他遇到了玄照、佛陀达摩、僧哲、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多位法师,得以了解并记录了众僧在印度游历参学的经历。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义净大师离开那烂陀东归。他带回了经律论近四百部共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座和舍利三百粒。当时武后亲来迎接法师,并安顿其在佛授记寺及大福先寺居住,以便安心开展译经工作。法师所译经典多戒律及咒颂,可见其求法重心在于戒律,也说明当时印度大乘佛法已开始重视陀罗尼咒,密法趋于兴盛。
义净大师历经万险西往东归,写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才让汉地众生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段特殊而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后世法子能够一睹中世纪印度佛教生活和早年戒律的轨则。
今日汉地能够读诵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不是鲜血凝成、汗水化成,包含了上至后汉、下至隋唐五百多年间先辈求法者的志愿和生命。
义净法师在他的《求法诗》里说: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大德们当年求法的发心、恩德和感人的精神,还以为手上的经书法本真的只是轻易可得的一本书。然而,历代高僧大德所传承下来的,除了法本,还有凝结在法本上的舍身求法、不问归途的精神。
西行求法僧,是人人都应当敬仰的勇士,是值得佛弟子永远追随的前贤。
- 上一篇:蛇年注定是我们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
- 下一篇:参禅用功的基本技巧
- 崇慈法师:高僧大德是完美的人吗?
- 静波法师:释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老师
- 净界法师:为什么佛弟子做慈善事业和外道做慈善的结果不同?
- 仁清法师:高僧大德修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以随时往生?
- 法藏法师:佛弟子如何看待“一师一道一经”?
- 本源法师:佛弟子可以祭拜天龙鬼神吗?
- 静波法师:我们是佛的弟子,是三宝的弟子
- 如瑞法师:佛弟子只会面对,不会逃避!
- 仁清法师:高僧大德的讲经说法,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本怀
- 仁清法师:佛弟子去世时可以做寿衣、穿寿衣或者穿海青吗?
- 宽见法师:佛弟子可以开炸鸡店吗?会有因果吗?
- 本源法师:受了菩萨戒的佛弟子可以养猫吗?
- 大安法师:在家佛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诵哪些经?多久为合适?
- 衍慈法师: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做一个身心清净佛的佛弟子
- 宗舜法师:身为一名佛子 应当保持正念
- 明海法师:要不忘初心,善于观察因缘、随顺因缘
- 净界法师:非佛弟子与佛弟子修善、修行人与非修行人有何差别?
- 明贤法师:从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变 为什么说僧服是无价宝?
- 明贤法师:修行人对人生的三点理解 进入禅修境界的重要常识
- 明贤法师:玄奘大师扬威异域立论高明一字不易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