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路上行人半是僧
路上行人半是僧
雪峰义存禅师的公案多得不得了,因为他修行刻苦,曾经有六上投子(六次向投子义青禅师请教),九上洞山(九次向洞山良价禅师请教)之事,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师从德山禅师,最后却在鳌山他的师兄岩头这里悟道。他的特点是在哪里都干最艰难的工作(佛教叫做苦行(念heng)——饭头)。
他的悟道公案“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和《六祖坛经》中说的:“欲拟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这是自己常常提及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一从自胸流出,将来盖天盖地去。”非常吻合佛陀的“法无定法”思想,自己有深刻的体会。
有关雪峰义存禅师的公案实在太多,而且个个都非常精彩。因为他是饭头,光在吃饭的事情上,就记载了很多的公案。比如“勺子话”、“米中有虫”、“德山托钵话”等等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公案。其他的比如与三圣禅师的“老僧住持事繁”、与他徒弟的“南山瘪鼻蛇”等等公案,也是启迪学人开启智慧的钥匙。
雪峰禅师作为自己非常喜欢的祖师之一,也很有意思。因为自己就生长在他的道边上,可惜直到前几天才有缘去过一次。真正地在僧堂相见了;在枯木堂前相见了;在乌石岭前相见了(这几句话也是一则公案)。不过,是行摄(色)匆匆(是以前一家户外活动及摄影的俱乐部名),时间太紧了。
雪峰义存禅师在鳌山悟道后(这则公案也难看,他是德山禅师的徒弟,却最后由其师兄岩头禅师点拨彻悟),最后落脚福建闽侯的雪峰山。而雪峰山的原名叫象骨山,因为义存禅师因雪留宿在山上,后来他的好友闽王王审知问他象骨山如何,其答“六月还有存雪“而得名。
并且因雪峰山的地形实在太好,而在雪峰山建寺。至今寺门口还有四株古树,相传是由义存禅师和闽王王审知亲手所种。当年就在这片土地上,住了一千五百多人(这也有一则公案。三圣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峰云:“老僧住持事繁。”)
到过雪峰山后才知道,这一千五百人完全可以靠土地菩萨来供养。因为雪峰寺周边的土地资源丰富,即使是在深山老林里面(交通到现在还很困难),现在还有很大的一片村庄。它与云居山不同,云居山是山顶上的一个小盆地,周边九个小山头。雪峰山是在山顶上有一片的小山头,其范围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很感兴趣的“南山瘪鼻蛇”公案,在这里就很容易明白。因为庙前有一座小案山,比边山的小山要瘪小些。还有就是长庆禅师开悟后认证的公案:“万象之中独露身,为人自肯乃方亲。昔年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长庆禅师、雪峰禅师和他的徒弟玄沙禅师在这里演出了一场旁敲侧击的好戏。
有关雪峰山的公案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还是回头说正题。从福州家中坐车(开得慢)走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才到了雪峰寺。闽侯是自己上高中的地方,应该很熟的了,但是,从来没有去过雪峰山,所以还是一路地问过去,而且所问到的地名都很熟,只是没有去过。
到了庙里,正值雪峰禅师诞辰1100周年纪念法会刚过,纪念法会的条幅还没有撤掉。庙的布局与鼓山涌泉寺差不多,所记载的乌石岭、枯木堂等都去不了,只能在庙前望山兴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养育着一千多位出家人,在王审知当闽王的年代,福州周边很多地方是“钟声佛号闻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繁盛景象。
在这里的感觉真好,门票也不算太贵,自然环境很好很安静。常住很勤劳,设了一个如意斋堂,供游客吃饭,出家人自然是免费的了。正好赶上“禅七”,可以听见从禅堂里面传出来的喊“起”字声,真想住下不走了。遇上一个做“荼毗”佛事的,居然在大殿前放起鞭炮,可见禅堂里面的出家人是比较辛苦的。
所以,还是云居山真如寺*的出家人幸福,自己五年前就说那是虚云老和尚给出家人安下的最好的养生场所。当然,如果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雪峰禅师生活年代,是会不一样的,这片土地上必然全是出家人,自然只会有禅堂里面的喊“起”字声,而不会有鞭炮之声。
延伸阅读【云居山真如寺】
- 上一篇: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衲子常行生死脚
- 下一篇:与祖师同行 柒 遍界真实义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