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忍辱

  11、话说忍辱

  一个居士向清净诉说了一件事:一个学佛多年,一向被公认为修行很好的同修在一次聚会时大发雷霆,掀翻饭桌,对在场的人逐一痛骂,把多年来的是非恩怨全盘托出,搞得大家都很尴尬。居士问:这么多年了,看他一向很平和,忍辱功夫很到家,怎么突然来这么一出呢?

  清净讲了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禅师”的故事: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一日,苏东坡禅坐后,喜滋滋地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立刻差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修持功夫如何?佛印禅师看过后,宛然一笑,顺手拈来一枝红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给书童带回。苏东坡本料想佛印会给他诸多的赞美,怎知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两个红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佛印实在欺人太甚。”随即乘船过江与他理论!

  谁知佛印禅师早已大门深锁,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贴了一纸字条,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后惭愧离去。

  世间人不懂忍辱,遇到不顺己心的境界,就放纵自己的脾气,破口大骂,作出伤害他人的事情。学佛的人,知道要修忍辱波罗蜜,可往往方法不当。如果把忍辱波罗蜜错用其心,仅靠自我安慰压住烦恼,如石头压草,累积之下,苦不堪言。总有一天会在遇到某种违缘刺激时集中爆发一次,事后才懊悔不已。

  富楼那尊的故事:佛陀时代,富楼那尊者想到民风野蛮、好勇斗狠的输卢那国弘扬佛法。佛陀问尊者:“假使你去了,那个国家的人民对你又骂、又毁谤,你该怎么办?”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们骂我、毁谤我,我会心生感谢,因为他们没有打我,还算对我很客气。”世尊再问:“假如他们进一步打你,你又该如何?”“世尊!他们打我是帮我消除业障,而且他们虽然打我,但没有将我打死,所以我还是很感谢!”尊者平静地回答。世尊最后再问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该如何?”尊者说道:“世尊!这个身体本是业报之身,前世造了无数恶业,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为法捐躯,也了无遗憾!”由于富楼那尊者这种“忍辱”的精神,最后终于感化了输卢那国的人民,从此虔信佛法。

  《金刚经》云:“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意为:“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罗蜜。”

  世尊因地修道过程中确实修过忍辱波罗蜜,这是就世俗而言。以胜义谛智慧观察时,所谓菩萨所修的忍辱波罗蜜多非忍辱波罗蜜多。无能辱者、安忍对境怨敌、及安忍本身,此是以三轮体空而行安忍,而于实相中又无忍辱波罗蜜。欲效大菩萨修菩萨行,必须通达三轮体空的本义,遇到违缘现前才不会生起强烈的嗔恨心。世间常常有些修行人,自认为修行境界很高,已经证悟法性,纵情安逸不取舍因果,对任何法都不执著,但每当遇到违缘时,往往这种人的嗔心更激烈。在西藏有一种全身红色的虫子,牧民小孩子故意触恼它,将它放在太阳下滚来滚去,它很生气,一会儿就气得爆炸了。凡夫的脾气亦如这种虫子一样,稍一惹就会爆炸。因此修行者欲通达证悟般若空性,应努力学修不可思议安忍波罗蜜多。

  佛陀的故事:《金刚经》中佛陀说:“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陀在因地作持戒仙人之时,有一国君名歌利王(梵语歌利乃暴恶之义)。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王妃宫女等眷属一起去森林中打猎,国王累了,就在森林中休息。王妃们一边游山玩水,一边采集花果,当她们走到寂静的山林深处,看见持戒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并向他求法。仙人觉得她们很可怜,为断除王妃的贪欲,便向她们宣说佛法。国王醒后见王妃不在左右,就四下寻找,当他听到男子的声音,循声找到了仙人与王妃,心中生起强烈的嗔恨心,责问仙人:“你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仙人说:“我的心很清净,无有任何染污。”国王又问:“你没有染污心,是不是得了阿罗汉果?”仙人说:“没有。”国王又问:“你是否得阿那含果?”如此一一问四果后,仙人说:这些果位我都没有得到。王说:“你既未得圣果,为什么不会对我的王妃生贪心呢?你肯定会对她们有贪欲心。”当时国王问仙人:“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持戒。”“你怎么能持清净戒,未登地你不可能持清净戒。”仙人说:“我持的是安忍波罗蜜多清净的戒律。”国王依旧不信:“让我片片割截你的身体,看你还能不能安忍!”国王不分青红皂白将持戒仙人的身肉一块一块割下,仙人依般若波罗蜜多,离一切相安住法界本性,未生丝毫恨意与后悔心。每割一刀,国王就问能不能安忍,是否后悔,仙人都回答能忍。国王残害仙人时,四大天王不满国王的暴行而降下沙雨,使国王极度恐惧而向仙人道歉、忏悔。仙人浑身鲜血淋漓、遍体鳞伤,国王非常懊悔,却无能为力。仙人说:如果我行安忍无有嗔恨后悔,愿我的身体立刻恢复。以谛实语的加持,仙人的身体立刻恢复如初。当时仙人对国王的暴行不但不嗔恨,反而对他生起大悲心,并发愿:“愿我将来成佛时先来度化你。”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果然先度化了往昔的歌利王,即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陈如尊者。

  以自身为喻,佛陀从修行的角度宣讲了菩萨因地修安忍度时已无五蕴的执著,远离了四相。凡夫众生执著假合的五蕴为“我”,当“我”受到威胁伤害时,自然而然会生起嗔恨。菩萨已经离一切相状执著,住于真实法性修忍辱时,无受辱者、施辱者、忍辱方式的相执,故无有嗔恨。如《宝鬘论》中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只有反之,才可成就安忍解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