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三
《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三)
这篇训诲文不长,全文六字一句,共396个字。我们分两大科来讲:第一科解释题目。第二科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里再分三小段:一、宗明义;二、悲心训诲;三、损益劝勉。
第一科解释题目
我们已经说过了,再复习一下:中峰国师,明本;号中峰。生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卒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国师九岁丧母,少年时代,他曾学习《论语》、《孟子》,由于对这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缺乏兴趣,尚未终卷便辍学。处在宋元之交的社会动荡时期,国师很早就倾心于佛教。十五岁时,信守五戒,立志出家。此后,他认真学习《妙华莲华经》、《圆觉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喜好禅定,经常独自到山上坐禅习定。因此,国师出家前就具备了良好的佛学修养。
国师二十四岁时,因阅读《景德传灯录》遇到疑难问题,后来到浙江天目山,求教于当时著名的临济宗派禅师高峰原妙,在原妙禅师的指导下,他认真钻研佛教经典,获益良多。「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悟,由是内外典籍皆达其义趣。」(《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第二年,他随原妙禅师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在跟随原妙禅师的十年之间,国师白天参加劳动,夜晚修习禅定,刻苦钻研,深得禅师的赏识,成为禅师的得意弟子。
宋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统二年,宋惠宗追谥国师为「普应国师」号,并且《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也被允许编入《大正藏》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师的著作有:《三时系念》、《怀净土诗》108首、《示众》、《山房夜话》、《信心铭辟义解》《楞严征心辨见或问》、国师自号幻住,曾着《幻主家训》等等。国师在缁素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二科随文解释
一、开宗明义
首先阐述清楚祖师的宗旨:既到出家地位,听我谆谆训诲。“既到”就是已经到了,已经出家了,我要告诉你怎样做,所以说“听我谆谆教诲”,这不是一般的教诲,要体会祖师的心,他仿佛在对年轻的出家人说:“孩子们,既然大家已经出家了,就听我多年的出家经验吧。”大家要慢慢调整小众的生活,培养读诵。不是说光听师父讲,而是告诉你要读的书,你要去读。初入为主,最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让你看其它的书,而是说你现在没这个辨别力,一定要依于师父,让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等到有一天,他认为你可以的时候你再看其它的,因为你能辨别了,能用佛法的试金石去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你已立起了佛的知见,当小众一定要能够接受这种理念。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快快成长,如果大家都成长好了,佛法就有希望了,个个都成长起来,能挑起如来的家业。
正是因为希望大家都能做荷担如来家业的人,所以才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一定要有一颗耐烦心,能耐得下来,你这样走下去,以后所获得的利益是无穷的。你确实有弘法的能力,一定会把你推荐出去,不要怕没有众生可度,只害怕你承担不了度众生的重担,所以才让大家脚踏实地地度过小众生活,如法次第修学。学习祖师的训诲,看看祖师是怎么教导的。看祖师怎么说,再看经律怎么说,要用佛的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希望我们小众能理解。看世间人事业成功的,哪个不是从苦中来?耐得了一时的寂寞才能有以后的辉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误了我们以后美好的前程,要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走好?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某件事而留下遗憾,怎样才能不留遗憾?做人就要有做人的良心,学佛就要有学佛的心,我做一个佛子,要堂堂正正的一步一步走好。依于佛的教,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不要小众的锻炼,佛一定不会说要让你当小众的。可以直接受比丘尼戒,很快成为人天之师,越快越好。但是佛知道众生,学佛需要一个漫长改造自己的过程。通过上课希望我们每位小众,或者要发心出家的小居士,要具有慧眼,要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千万不能一时冲动,以后后悔莫及。要体会祖师的一片悲心,从训诲文中要读出老实,从言行上把佛的教体现出来,通过学习文义,变作言行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
- 上一篇:《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二
- 下一篇:《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四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怎样增进智慧和珍惜福报?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修行人要勤求佛道,远离放逸,把当下价值最大化
- 以欢喜感恩的心,恭迎药师佛圣诞日
- 生病了该怎么办,怎么面对疾病?
- 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 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净一切净
- 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个当下应该做的事
- 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修行要认识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
- 秋天的谷穗,告诉了人们谦下是美德、修养、境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