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九

《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九)

  少惹是非

  原文:无事莫过他门,饮食莫择粗细。出去干事竞归。切莫兜三惹四。

  无事:就是没有事缘,不要随便入他人家房门。不要随便去白衣家,乃至于在同一寺庙,都不随便窃寮。一个僧团能不能兴盛,一定是从小众教育开始,有没有优秀的小众,才决定以后有没有优秀的比丘尼。小众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佛法的兴衰。小众们,应该有个原则,如果交人情,那我们出家干什么?不要出家,在家可以广交朋友。出家就要学会孤独寂寞。这是相对来说,真的以法为伴,一点也不孤独。不要看孤身一人,内心里非常富有,因为心里装着无价珍,哪有空间装那些邪思邪想?每天都想怎样来多背诵佛的教,多背诵大德的语录。

  心用善法占据,自然邪心就进不来。所以,小众以多背诵为主,我常常有种体会,二十岁以前背的书,记忆很牢同,年纪越大记忆越差,背诵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我们把心多用在正事上,没事不要胡思乱想,更不要随随便便出去。戒律有不可以随便入白衣聚落,除了三宝事、病缘事、常住派往。既然不让随便人聚落,那就是要你安分守己修道。因为聚落是有男有女的地方,置身于这种境界,心会随境动的,所以,要避免这些,没事不过他门,不随便窃门。

  饮食莫择粗细:不要讲究饮食的好坏,能支持色身就行。利用这个色身是来修道的,不是为了保养它的。老法师就说,这个色身因为用于修道可以爱惜它,但绝不能喜欢它,既要注意身体,又要不贪着,精也好,细也好,能充饥就好。

  一旦有因缘外出办事,办完就要回来,不可以在外边兜三惹四,没事不要在外边闲逛。佛为什么要制这么多戒呢?都是给我们开辟一条修道的通途,不让外缘来搅扰,尤其做小众,要愿出家人的尊贵,就要听祖师的训诲,不要兜三惹四,找麻烦事。

  安心端住

  原文:知命守道存心,端端安分一处,饶你走尽天边,哪有皮宽大树?

  知命守道存心,端端安分一处:就是要了知自己的使命,要守持道念,端然安分一处,把自己定于一处,不乱跑。印光大师说:通身放下,何处不是道场?

  饶你走尽天边,哪有皮宽大树:这是祖师的体会,就是走遍天下,也找不到一个如自己心愿的庇护之所。皮宽大树就是合心合意地来保护你的地方,完美的地方。因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有问题难免就会影响到修道。若论地方,如果说北方冷,到南方又太热,不冷不熟的地方,又可能有别的问题,走到哪儿都会有欠缺。但话说回来,出家要按佛的教,选择对修道有利的地方,当小众正是一张白纸,要建立正知见,如果一开始选错了地方,以后要纠正很难,先入为主,很难改变的。当小众,刚开始不要立门户之见,没有一定要亲近哪位法师,一定要怎么样,一开始就以佛的教,戒定慧三学次第而学。

  接人待物慈柔有度

  原文:但要慈善温柔,莫学猖狂硬气。好人可以相亲,恶人切须回避。

  我们对待人的态度,一定要慈悲、温柔、善良。千万不要猖狂硬气逞强、霸道。慈善温柔都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初出家,老法师问我们的理想,我们回答说:“好好学佛法,将来当大法师。”老法师语重心长地说:“当法师不是为了名利,当法师要具备慈悲心,真正救度众生,给众生快乐,解除众生苦难,这才能常法师。”正因为有老法师的谆谆教诲。我常常说,我现在这样讲,也许过几年有些同学不在了,我还是这样讲,五百人这样讲,一个人还是这样讲。我没有想过人多人少,因为一个人同样需要自己去利益他,那么多人需要自己也是这样的,多人和一个人的心态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名利可圆,只是说怎样才能给予人真心的帮助。

  要想有慈悲心,一定是从内心培善利益众生的心。我们老爱说:”我、我、我”,老法师说不要老是“我、我、我”的了,学佛法就是去“我”、张口闭口就是个“我”,这个习惯不好,最好学着去利他,去我,老法师说学大地吧。大地有忍辱之力,能承受一切,为大法而生,养浩然正气,好人可以相亲:好人就是指如法的人,可以在一起、不如法的人。因为近墨者黑,接近久了,自己难免也会染上坏习气,所以,就要回避。尤其我们女众,大家在一起都比较喜欢找自己合得来的人,久而久之,总喜欢在一起,这个也不可以。

  我们初出家,老法师就说,男子要远离,既使是女子,也不可以像世间人交成好朋友,也就是说女朋友也不可以交,避免心里生偏爱,再深点生染爱,不可以,也是障碍了生死。两个人在一起不可以嬉笑,打闹,同出同进,我们小众一定不可以这样。培养平等心,众生跟自己都是一体的,无始劫来,流转来流转去,互为师徒、兄弟,姐妹,常常这样观想,就可以原谅一切人,而且也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大家有缘在一个班里,那就好好互相提携鼓励,在待人接物上要慈悲温柔,但同时也要有原则。

  待客言谈

  原文:客来动问公私,端茶陪坐起对。

  在客常工作的同学,凡客人来了,就要问是公事还是私事,要端茶陪人坐,有问要回答,应该怎样来问答才得体,这是需要学习的。怎样才能言谈有度,不可以夸夸其谈。来客人要看是什么身份,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威仪涵养

  原文:写字学体学真,诵经要熟要背。

  写字要写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要写正楷,不可潦草,不可以歪歪扭扭。经要诵熟背会,我们初出家,老法师告诉我们,佛在世时,两门功课,一门禅;一门诵。既要静心思维。又要背诵。佛在世时,没有我们现在这些本,佛所说的话部是靠背诵的。背诵可以增加我们的记忆力。而且说多了,口齿会清楚,得到了训练。

  原文:学得藏在心中,切莫未会先会。

  不要以少为是,学一点点就卖弄玄虚,是不可以的。学过之后要思维,要消化,不要刚一听说,就认为自己会了。不要把所听到的当成谈话的资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弘一律师说:末法时代的人,患就患在好为人师。踏踏实实学起来很难,都喜欢学一点就要去当老师。去教导别人,这样对自己是有损害的。

  原文:经行叉手当胸,肤坐脊梁挺起。

  在经行的时候,合掌当胸。穿袍搭衣走路部是有威仪的,要叉手当胸,手不能一甩一甩。穿大褂可以手放下来走路。打坐时要坐端正,养成好习惯,好习惯能提正念。原文:寻常习惯自然,不必装威作势。

  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心里想什么,口里就说什么,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来,行为表现久了就形成习惯,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好的习惯,内德就会显现,根本不需要装威作势,保持一切时都一样。威,就是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仪,是仪则,就是有规则可寻。久久锻练就会有一种威德表现出来。怎么样有威德?就是于道有得,天天训练,内里得到充实,现身于外时就有了威仪。这是假装不了的。

  心口相应

  原文:既然动静如斯,又要心口相应。

  不论动也好,静也好,不管忙也好,闲也好,都要培养自己安祥自然,里表如一,口一定要跟心相应,口不妄语,心不妄语。

  原文:口不道其非言,心不怀其恶意。

  身口意称之三业。业就是进作的意思。我们学佛就是要改变身的进作,不做恶的因,自然就不会有恶的苦果。但是有一个改变的过程,身不做杀盗淫;口不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与修道不相应的话不说,世间很多的门争都来自口。一句好话,虽数九寒天也会感到温暖;一句坏话,三伏热天也会让人心寒。

  原文:般般老实至诚,自然使人尊贵。

  样样都老实至诚去做,天长日久自然受到人的尊重,你的一言一行符合于尺度,大家自然就尊重你了,末法时代,口生过多,所以佛制略教诫第一句就是:「善护于口言」,在律里描述说:「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护口摄意心莫进恶。」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诫。从初出家就要建立正知正见,按佛的教如法做。

  般般老实至诚,自然使人尊贵:我们学佛,千学万学就要学个“真”;做人,千做万做就是学做“真人”。印光大师说:「竭诚尽敬」。这就是学佛的态度,一切从诚恳中求,从恭敬中得。我们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就要“老实、至诚”,一点都不带虚伪含糊。这样做久了,品格自然就高贵起来。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先学会尊重自己。不要辜负了我们的善根,有这样好的因缘能遇到佛法,千万不要自暴自弃。

  从始至终保持老实做人的态度,自然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品格自然高尚,人就尊贵了,受戒时,缘境发心,纳善法于心中的时候,我们这个身体就不单单是父母赋予我们的色身。这个色身把一切善法众集在内心,身也尊贵起来。真正出家就要生起仰慕戒律的心,真正出家就要完成受戒、学戒、持戒,弘成。慈老法师说,不管学哪宗哪派,首先要学的是戒律,持戒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戒律不是顺于我们习气,我们自由放逸惯了。从表面看,持戒就不自由了,想干的不让干,所以就觉得束缚,不去行持,发不起持戒的心。

  对不受戒的人,《梵纲经》里佛呵责:「不受戒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为什么会这样呵责?因为畜生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受戒。人,如果不知好坏,不肯受成,是甘心当下流的人,和畜生没什么两样。众生流转生死中,却不知生死之苦,不知痛痒,不受戒不持戒,和木头石头没有分别。如果我们是人,我们还有良知,应该受戒。要孝顺父母,报答四恩,持戒就是孝顺,「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法赖僧弘,学为人师,能够承担高洁尊严人天师的人才能出家。「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身难」。当披上袈裟时,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如来的家业;当披上袈裟时,就是要做众生的福田;当披上袈裟时,就是要制止不如法的行为;当披上袈裟时,就有一种自豪,这是佛搭的衣。袈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标志。这就勉励我们要精进,要受世间人受不了的苦,要做世间人做不了的大丈夫的事业,要为利有情愿成佛。出家实在是殊胜。佛说要赞叹出家人的功德,除了吃饭,一百年都赞叹不完,但是要是障碍人出家,其罪过,除了吃饭,一百年也说不完。出家是为了圆满我们的戒德,我们能受人供养,就是因为身上披着如来之衣。

  慈老法师说:如果受戒、持戒就是朝着光明走。如果不持戒,不要说得人身,就是想得一个生癞的野干狗身都得不到,必下地狱无疑。佛的三十二相共同的因都是从持戒而来,要想解脱一定得持戒。宣祖说:「戒是生死的舟航。」五祖说:「我说救苦方,无越毗尼藏。」这是我们了生说死的良方。出家在家都是以戒为根本,戒如大地,能出生种种功德。

  原文:苦行受得在前,日后必然次第。

  凡是苦的事,劳力的事,要争着去做。我们要成佛,就要集众福报智慧资量。遇上几百人的道场也不容易,正是集众福报的好地方。我们众集了这样的福报,在以后修学的道路上就少障碍。如法次第行去,以后回过头来,就会很感谢所走过的这段路。

  原文:若享安乐在前,后来恐防不济。

  福报享尽,业障现前,怎样表现呢?病苦缠身,乃至无常来到。智慧如鱼,福报如水。有福报就能遇到好的道场,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怎么培福报?除了为大众师父执劳服务外,就是:「当持于净戒,福慧庄严。」这才是大福报!还有我们平常说话不要太尖刻,不要伤人,伤人也损福报。要学会恭敬别人,去除我慢也是在培福报。

  原文:要做贤远好人,依我者般行去。

  了解因果就要了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立志要做贤达好人,就要老老实实地行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功到自然成。

  原文:要做世谛下流,汝自随心任意。

  反过来,由妄心所牵随心任意,不改毛病习气,随着自已的习气毛病走,如果听祖师教诲做贤达好人,一定是拾级而上,步步登高,如果不听训诲,要做生死凡夫,就只能随自己业受报了,不受戒,不持戒,自然逃脱不了恶报的世谛,就是世间的道理,是相对真谛来说,出家人的人生观是积极努力向上。进取的人生观,我们知道,此生一期业报尽了,是有来世的,我们有成佛的愿望,这是鞭策鼓励我们的动力

  原文:我先二三十年,不曾依得此偈。硬强不听好言,常常被人说背。

  年轻刚出家血气方刚,总认为自已了不起,对别人的善言谏劝一意孤行,不愿听,这样人家就不敢说,而有错也只能背后说说。

  原文:错过事业千般至今方得理会

  因为不听善劝,错过了好多良机,悟道、修证都错过了,很多应该得大利益的事都错过了,经过漫长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欲走前面路,要问过来人,善知识是过来人,他会把经验告诉你,会拨正你的错误。所以要依靠善知识。

  原文:若能依得此偈,定到龙华三会。

  龙华三会是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说法,也就是人间时间五十六亿万年。弥勒佛三会说法:第一会度九十六亿受五戒人;第二会九十四亿受三皈人;第三会度乃至曾一称南无佛的善根人,就是说一定会得成就,见佛得道。在因地里好好依佛教去做,一定能成佛,做小众一定要清楚,一定按次第学,做个出家人就要做个像样的出家人,像弘一大师,出家像个出家人,在家像个在家人,只有如佛的教才能做一个好出家人,好好珍惜善根,好好培养善根,弘范三界,利益众生。

  (全文讲竞)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