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圣严法师:佛法是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分别是一种知识、知能。如果没有分别作用的话,则天下浑沌。然而,佛法是要我们从有分别的执著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因为有分别所以有烦恼,有烦恼所以不离生死,不离生死所以在生死里流转不已;在生死里流转不已,所以你欠我,我欠你,自无始生死以来,不知道跟多少的众生产生了恩恩怨怨的因缘关系。

  有的人认为彼此有缘是好事,若有善缘当然是好事,能以佛法结缘就更好。若有恶缘,却不是好事。因此,你、我、他能够碰在一起,不论是过去的善缘或恶缘,都是有缘。为什么有人要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那是由于善缘少而恶缘多,所以相遇时,多半会你推我一把,我踢你一脚。但有些人在某些时候,也会你扶我一把,我谢你一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有了善恶与恩怨的分别。

  但是,有分别心并不一定不好,人世间文明的推展,人类生存质量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都需要我们以自我中心的分别,来完成自利利人的目的。为了长远地保护自己,为了个人的更大利益,我们必须健全与自己有关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件事。

  亦即说,除了个人的身心之外,家庭、家族、社会、国家、世界的每一个人员以及每一件事物的利害关系,都和我们不可分割。可见,初以自己为中心,渐渐地,也能扩展成为利益他人,乃至利益全体人类一切众生。

  不过,修行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何谓无分别?若依《金刚经》的说法便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人、众生,是空间相,寿者是时间相。

  凡有空间与时间观念的,都是有分别,有分别便是有执著,有执著便不能无烦恼。不论执小执大、执局部执全体、执空执有、执真执妄,都不出时空的妄想分别,皆是烦恼的异名。

  妄想分别的自我,有小有大:个人中心的自我,是小我;而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一切众生的自我,是大我。通常将小我称为自私的我,大我则被称为博爱、称为无我。虽然大我比小我伟大,但依旧未离分别执著,仍然是生灭变迁的世间法。

  大我对哲学家来说是一种观念,对艺术家及宗教家则是一种认同和经验。因此不论是物质现象,心理现象或是精神现象,皆是暂有的,所以佛教主张的无相,才是离开分别执著的自在解脱。

  有些人修行,自认为已到无我的境界,但实际上,他们最多只是离开小我,体验到大我的味道而已。纵然他们已有‘宇宙与我一体,万物和我同根’的经验,却还是在分别执著的三界之中。

  佛法所讲的‘无我’,又分作两个层次:一为小乘证‘人我空’,而出三界入涅槃。既离个人的小我,也不见全体的大我,以世间一切现象为因缘生灭的虚幻,以出世间的涅槃境界为不生不灭的真实。他们不执大我为我,却以不生不灭的涅槃法为我。二为大乘证‘法我空’,既不以世间的因缘法为真实,也不以离开世间的涅槃法为真实。

  从大乘佛法的立场来看,小乘罗汉的涅槃,也是短暂的,他们虽已从烦恼生死获得解脱,却还必须再进一步,回小向大,回小乘而转入大乘,然后才能成佛,才能达到最究竟。

  因此大乘佛法对三界生死轮回的这个环境,并不需要逃避、害怕,只要当下能够对现实的三界生死环境不起执著心,就可以做到处在生死而不受生死的烦恼所困。能在生死之中而不受生死的痛苦所恼,这才是真正的大解脱人。

  成了佛的人,不会逃避,也就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样才是大涅槃。不住生死就是不受生死束缚。不住涅槃是自在应化于众生生死的环境之中。所以,菩萨是在世间而又是出世间的;并不是逃避了现实以后才称作菩萨。

  大菩萨一定是住于世间而不为世间的烦恼所困扰;成了佛以后,则与法界一切众生同在,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