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究自心

\

  各位同参!

  禅堂是修身养性的地方,也是修正我们行为、成就佛道的环境。禅堂更是明心见性的地方,透过身心的放下,清楚自己的心念,曾如道元禅师说:「学佛道者,学自己也;学自己者,忘自己也;忘自己者,万法所证也。」不能明心,就无法见性,禅堂也是现证佛性的地方。你的举手投足,你的每一个动作,请大家观照你的「心」住在那里?

  禅是我们的心,狭义的说:「参究自心,必须要放下身心;而最好修练的地方,就是寂静处。」从广义来说:「所有世间的一切顺逆、好坏等因缘境,无非都是我们的修行道场,也无非都是菩萨舍身命处。」一天的禅修,只不过让大家身心稍微放松,让你的心暂时静下来,透过观照的当下,了解自己一切的行为和起心动念。

  禅门的人格教育,也非常简单,等同一切宗派、经典、教义和所有的修持法门。佛教虽然讲空、讲有、讲八宗、讲学派,但是所有的修行基础,都没有离开过「佛性」。从佛陀菩提树下证悟开始,所提到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指的是所有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有清净的佛性。在如来藏的立场,是我们圆满的觉性;在空宗的立场,是涵盖所有的法性、般若与真如。

  如何在修行上圆满我们的觉性?总归一句,「为了实现自我,只有破除我们的执着,与突破自我的习性;为了实现自我,要去除我执、我见和烦恼妄念。」所有的经典教义,无非广施一切行门,其最终目的只为了「现证佛性」。

  究竟什么是佛性?我们常常提到,禅修的人叫做觉者,可是如何觉呢?智慧又如何开发呢?所谓「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智慧的产生,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如果没有自觉就无法行佛。你有了自觉,才会有智慧,而自觉来自于你所面对的因缘境,能够彻底地放下对人、对事、对物、对情、对境,你都能够自在。

  为了让「自在」这两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高僧大德提供我们很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东土所提倡的「二入四行」。他所提出的「理入」,是说明我们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此佛性没有生灭、没有污染、没有来去,也没有时空的分别。

  依照有宗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生就像一个舞台,每一个人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我们过去身口意的造作,产生各种善恶业的结果。现在你所接触到的、你所遭遇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受到的这一切因缘都是,只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是你自己,你要扮演什么角色,也是由你的心去主宰。

  唯识宗提到「万法唯识」,说明阿赖耶识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就起现行,造作就反熏,现行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于是生死轮转不断。在烦恼业习不断的牵引下,如何摆脱三界六道?唯有恢复本来佛性的清净心,将佛性上面的灰尘擦掉,净除一切烦恼杂染,这就是古德要用尽各种方法来修行的理由。

  今天我们不谈祖师的禅法,因为各种不同的禅法,会因时代背景的差异,众生根机的不同,所提倡的修行方法也就不同,但在所有的方法里面,其实只取一门就可以悟入了。所有经典、教义也是一样,譬如我们平常读诵《心经》,文中提到「观自在」,我们都能够自在吗?遇到逆境、挫折、是非、冤屈时,我都可以自在吗?面对名利权位、恭敬供养,我都可以自在吗?

  如果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没有「照」与「见」,「五蕴」怎么空呢?你如何观照我们的色身,原来是五蕴的假合?你曾仔细思惟过无常吗?你曾仔细思惟过死吗?一位修道者,如果不能从一个最基础、最基本的教理中去思惟「色受想行识」,当面对境的时候,贪瞋痴慢疑就会不断的出现。《金刚经》里面也有很多修持法门,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那么容易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那么自在吗?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曹洞宗曹山本寂提出,做一个修道者容易有三种堕,即是沙门堕、尊贵堕和随类堕。什么叫做沙门堕?就是执着沙门边事,也是一种堕落。沙门,名为修道者。在修道过程中执着一切法,乃至于不守一切法,称为沙门堕;形为出家人,心不合乎出家人,亦称沙门堕;身口不一,也是沙门堕。

  何谓尊贵堕?在修道的过程中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乃至于执着自己的成就、能力、才华、体证的境界,都称为尊贵堕。什么是随类堕?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心去观照?日常生活中,你的身口意全部显现在你的脸上,在你的外相气质上,内行人不用与你谈话,就可以感受到你身上的气质;看到你的言行,就可以判断你德行上面的深浅。

  这次有因缘随常住到大陆办活动,虽然大明寺的当家是官派,寺中也有很多比丘,但是你看到他的任何时刻都像是个出家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百忙中,还要处理很多人不断提出的意见;甚至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决断事情的时候,他也从未闹过情绪,亦感受不到他有一丝不耐烦的语气表情。师父所说的每一个法,例如「拒绝要有代替」,当我们有所不能的时候,也要尽量帮忙,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得出来。

  在一个星期的相处中,我觉得这位法师,真是一位修道人!他从来不会拒绝人,脸上从来没有不好的表情、不好的语气,口中所说的话,都是温和的、给人家信心欢喜的,所有的修行法门再多,不就是现证生活里面的德行吗?

  不管任何修持法门,举凡曹山本寂的沙门堕、尊贵堕、随类堕也好;依禅门来说,从达摩到历代高僧的修行过程,无非就是「信空、解空、行空、证空。」初学的人必须信解行证,禅修的人更需要「信空」,深信空是无常、是无我、是真理;「解空」必须要有般若智慧,这智慧要从那里来?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而自觉来自六根接触六尘境时,能够放下所有的因缘和实践的过程,所谓「说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就是「行空」。

  在日常生活里面,那一个是你的?做了以后,把你的优越感、成就感也放下吧!因为名利权位都是一时的,只有透过放下,你才能「证空」,才能够获得圆满的佛性。

  相信各位同参一定清楚的看到,禅堂后面的那一句话,「一朝风月,万古晴空。」所谓一朝风月,是指我们现前当下的情境。万古晴空,是一种解脱的境界。这告诉我们,在体证佛性的每个当下,一定要有实践菩萨道的精神和广度众生的悲心,才能圆满我们清净的佛性。

  你要参禅吗?只有一个「心」。你要修行吗?必须先观「心」。如何观心呢?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因缘境上,如实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你不能观心,你的智慧从那里来?你的觉照、自觉又从那里生?懂得观心才会明白自己的习性和起心动念。

  如果你不懂得观心,就无法清楚自己的习性,那要如何对治自己的分别、妄想、执着和习性呢?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才能一一的对治,一一的现证佛性,才能真正符合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平常心即是道」。

  禅真的很简单,就在你起心动念的当下即是,端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念来看待。我们希望所有的同参,能够安住在这么好的道场,在这么有智慧的师父领导下,和所有师兄、大众的成就之下,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发愿,秉持自己的本份事,完成你今生、当生应该尽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也应该效法龙树菩萨,希望我们的智慧如文殊,我们的悲心像观音,我们的行善如普贤,我们的愿力如地藏。更希望我们像常不轻菩萨一样精进不退,把所有的众生都当做是佛、是菩萨,这就所谓禅宗人格教育里面现证佛性的体证。

  大家好好在心地上面下功夫,来圆满自己的智慧与佛道!大家继续用功!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