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修慈心、悲心、舍心,处处同情对方,想帮助对方,愿意把自己所有给予对方,这是治嗔恨心的初步方法。
“一念嗔恨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恨起,火烧功德林”,这都是佛经中的说法。《佛遗教经》也有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嗔恨心的破坏力量实在太大了!修行途中的无数障碍可能就此被引出,更能一把火烧光我们的功德。嗔恨念不能起,嗔恨心要不得。
在佛法里,嗔被列为三毒之一,又是三毒中最恶毒者。《大智度论》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这“第一难治”的嗔心,不能简单视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脾气。和尚前面已说过,脾气本无所谓好坏,比如孩子不听话、学生不努力,父母、老师发脾气,责备他们,这是善心,为此发脾气就不能说是坏脾气。但是不论为什么原因起了嗔心,一定都是错的。
嗔心生起的种种表现,常见的有这三种:一是非理嗔,并无外来烦扰,自己心生憎恨。比如初见一个人,无端地讨厌对方,不论对方做什么,都觉得憎恨。二是顺理嗔,这是受其他人或事影响而生起的憎恨情绪。比如你爱的别人恨,你讨厌的别人爱,你便由此憎恨别人。三是诤论嗔,即由争论是非而生的憎恨,这也是平时最多见的。你是对的,别人就是错的;你认为很好,别人就不能挑毛病。
种种嗔心源自我执,反过来又滋养增长我执,恶性循环,错误的心念长在肥沃的土壤上,功德林里杂草丛生,野火焚野草,烧毁功德林,也就不奇怪了。
嗔心过盛的人,面色不和,内心不悦,刀子嘴刀子心,没有外来烦恼便容易生气、暴躁、不耐烦、不满意、不自在,一旦再有挫折、不公加身,憎恶心、怨恨心、嫉妒心都有可能迅速膨胀,甚至淹没所有理性,忘失正念。
很多佛教经典都教导众生如何调伏嗔心,有四观调伏法,有五念调心,还有法门十则。和尚暂且讲一讲其中部分方法,想治好这“第一难治”的心病,毕竟只依靠前贤总结也很困难,还需各位多多努力。
《增支部》中说,当一位比丘生起嗔恨时,有五种方法可以把它灭尽。对某人生出嗔恨时,应培育对那人的慈心。对某人生出嗔恨时,应培育对那人的悲心。对某人生出嗔恨时,应培育对那人的舍心。对某人生出嗔恨时,应不心想、不注意那人。借此镇伏对那人的嗔恨。
对某人生出嗔恨时,应观想那人是自己的业的产物:“这位尊者是他的业的造作者,是他的业的继承者,缘他的业而生,由他的业得眷属,依他的业而活。”借此镇伏对那人的嗔恨。
转烦恼为智慧,转嗔恨为菩提,要有无我和空性为指引。修慈心、悲心、舍心,处处同情对方,想帮助对方,愿意把自己所有给予对方,这是对治嗔恨心的初步方法。不心想,不注意对方,将心安置于正念的修行上,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不能抽薪止沸。将对方观想为自己业的产物,将一切放置于万事万物的因果循环里,就会发现:一切原本无须计较。
要平息嗔恨心,净化暴戾的脾气,可以念佛号、持咒、诵经,但归根结底要解开心结,然后对症下药。换个角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人生、看宇宙,就会发现所谓心结其实一拉就开。
和尚举几则法门,与君共勉:
一、嗔恨百害无一利,先伤己后损人;
二、因果循环,广结恶缘的人,终究自作自受;
三、世上本无绝对善恶之分,因他此时“恶”而憎恨,又从何感悟他彼时之善;
四、众生都是未来佛,让你嗔怒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烦恼,对他的烦恼发脾气,是愚痴的行为;
五、用感恩的心多想别人,心胸就广大了,受到伤害的机会就小了;
六、伤害自己的众生本是如意宝;
七、世上到处是争斗,争斗本源在嗔恚,吾辈如不能克制嗔恚,世界将无宁日;
八、倘若事情无法补救,生气何用?如果尚可挽回,又何必生气!
寂天菩萨有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法门无量,能不能发挥效用还是要看个人修行。要时时想着消除嗔心,就算嗔心不起的时候,也要提醒一下自己。如果怕遇事一冲动就会忘记,可以随身带个东西,比如在手腕系根红线,随时看见,随时想起不要生气,不要抱怨,不要憎恨,不要报复,不要谩骂,不要攻击,不要伤害。
- 上一篇:凡事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弘一法师/庆裕:让心灵不迷失
- :劝君修道莫生瞋,法中无我亦无人的解释
-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的意思
- 一诚法师:凡事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养精蓄锐静待时机
- 一诚法师:“心无挂碍”的意思是什么?
- 一诚法师: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哪怕每天就进步一点
- 静波法师:控制不了自己的人,往往是非不明、事理不清
- 一诚法师:只要一念觉悟,佛就在你身边
- 一诚法师:有大企图心,也要做好眼前的事
- 星云大师:发脾气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 一诚法师:出去走一走 才知道有无定力
- 一诚法师:人才建设决定中国佛教界去向
- 一诚法师:中国佛教掌舵人
- 一诚法师:在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40周年法会上的讲话
- 一诚法师:禅宗与净土
- 一诚法师:《八家语录》序
- 一诚法师:一诚法师诗作
- 一诚法师:丛林及禅法
- 一诚法师:无杂相
- 一诚法师:时代呼唤僧才、呼唤大师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弘一法师/庆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黑茶]四川边茶分为几种?
- [禅宗文化]慧能《佛法在世间》的禅意
- [哲理故事]放下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 [佛经故事]自害伤彼,害人者终将害己
- [华严经]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亦如莲花……
- [佛与人生]不要小看了生活细节
- [佛学常识]罗汉褂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乌龙茶]什么是四大名丛?
- [禅宗文化]农禅制度如何适应了小农经济?
- [哲理故事]凡事有度,放下即是度
- [佛经故事]蔗汁浇蔗
- [佛与人生]改不过来是不肯改
- [佛学常识]大褂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 [道坚法师]释迦牟尼时代,印度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弘一法师]有内涵才能更淡定
- [普洱茶]为什么普洱茶要做成紧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