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佛教「僧伽」未必是「僧宝」
近年来有少数居士提到,打算模仿日本佛教,创立在家僧团,并且强调,梵文「僧伽」(Sa?gha)的原义,没有出家和在家之别,凡是多人的组合,皆可名为僧伽。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也容易产生鱼目混珠的现象。故愿作一追本穷源的考察和疏导,以免正信的三宝弟子,堕入谤法邪见而不自知。
日本的佛教环境,由于明治天皇推行维新政策,而将寺院的僧侣,敌视为无业游民。明治五年(西元一八七二年),明令僧侣得食肉、蓄发、带妻,并使用俗名俗姓。使得出家的僧侣,越来越感到艰困,寺院住持的后继,便不得不考虑以世袭制的父子相承来维持。这是日本僧侣俗人化的历史背景。此一风气,迄今已流传了一百一十三年,所以今天的日本,出家的僧侣,已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住寺的居士,虽仍被视为僧侣,他们仅是传教士(priest),而不是出家人(monk)。除了举行仪式时,扮演僧侣的形象,平常他们生活及衣着,与一般的俗人无异,不受比丘戒,也不能受到信施的衣食供养。各寺院被称为「檀家」的信施,仅对寺院建筑物的维护尽力,住寺的所谓僧侣,及其妻儿的生活费用,要靠他们各自的职业维持,是来自薪给,而不是来自十方的信施。僧侣是他们的身分,但并不就是谋生的职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出现了不少新兴宗教,虽多打出佛教的旗号,也主张「僧伽」即是教团,他们宁用某某教团或教会,而未见某某僧伽的名目。日本型态的在家教团,传至美国,虽皆主张他们也是僧伽,他们却宁用寺、中心(center)或社区(community)为名。虽有少数青年以他们的宿舍、伙食团、集会所命名为僧伽,但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佛世的僧宝就是这个样子。
「僧伽」一词的梵文原义,是男性的群体或多数之集合,对于敌人的大军,也可称为僧伽。然在宗教,不论何派的教团,均可名为僧伽,它有「多、众、聚、众会、广聚」等的汉译。所以,佛教有佛教的僧伽,耆那教也有耆那教的僧伽。在印度有出家的沙门僧伽,有在家的婆罗门僧伽。僧伽既有「众」的意思,佛教也不是只有出家众,乃将出家众及在家众的男女大小,依次分成七等:比丘众、比丘尼众、式叉摩尼众、沙弥众、沙弥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合称为「七众」。为了不使出家众与在家众混淆,故译出家的「众」为「僧」,而译在家的「众」为「众」。本来,比丘尼众亦得称为尼僧伽,为了不使男女的差别混淆,便以群体的比丘为「僧众」,群体的比丘尼为「尼众」。这是中国的惯用法。
至于佛法中心的「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僧伽」,就有限制了。兹分七点,说明如下:
第一点
圣者是僧伽:《杂阿含经》卷三三云:「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此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大正藏》卷二。二三七─二三八页)《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也说,佛度五比丘之后,有六阿罗汉,其中的五人是僧宝,一人是佛宝。
第二点
出家为僧众:《中阿含经》卷六《教化病经》云:「有若干姓,异名异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至信舍家无家,从佛学道,是名为众。此佛及众,吾之所请。」(《大正藏》卷一。四五九─四六○页)
第三点
皈依比丘众:《中阿含经》卷一二《鞞峰陵耆经》云:「归佛、归法、归比丘众。不疑三尊,不惑苦集灭道。」(《大正藏》卷一。五○一页;《中阿含经》卷四七《瞿昙弥经》,亦作如此说)《大智度论》卷三云:「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大正藏》卷二五。八○页)
第四点
供施出家僧:《中阿含经》卷四七《瞿昙弥经》云:「信族姓男族姓女,佛在世时,佛为首,施佛及比丘众,是谓第一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信族姓男族姓女,世尊涅槃后不久,施二部众,施比丘众,施比丘尼众。」(《大正藏》卷一。七二二页)
第五点
僧为众中尊:《中阿含经》卷四七《瞿昙弥经》云:「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佛),亦供养众。」(《大正藏》卷一。七二二页)这是说佛亦是比丘僧中的一人,若供养比丘僧,亦供养了佛,可知比丘僧的地位隆高。又在《大智度论》及《宝性论》等诸论书的开端处,多有皈敬三宝的偈颂。他们赞颂佛为(福慧)两足中尊,法为(使人)离欲中尊,僧为(一切团体的)诸众中尊,故称为宝。故在迄今为止的南传佛教、西藏佛教、中国佛教,都有共同形式的三皈依词: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磨,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其中的僧伽,是指诸众之中最上最尊的比丘僧,是包括佛菩萨在内的贤圣僧及凡夫僧,在家居士的团体,可以称为在家众,却不在僧宝之列。在家居士得为代佛说法的法师,但不得僭越僧宝而成为被皈依的对象。
第六点
佛教三种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云:「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七众的)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正藏》卷三。二九九─三○○页)
此处的菩萨僧,是指在比丘僧中的文殊及弥勒,是等觉圣者,非初发心菩萨,而且是现比丘相的菩萨,不是在家型态的菩萨。故在《大智度论》卷三四云:「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大正藏》卷二五。三一一页)诸佛国土中,或有菩萨僧的,唯在此释迦世尊的化土,没有菩萨僧团,所以菩萨也入比丘相的声闻僧中次第坐。至于凡夫僧,是指成就了比丘、比丘尼戒,并且具足一切正见的出家众。声闻僧即是四双八辈的贤圣僧。
第七点
僧在律中是和合义:比丘、比丘尼的生活轨范名为戒,执行指导生活轨范的称为律,律中的会议作法称为羯磨,羯磨的事项大小,各有其定额的人数,出席的人数越少,能表决通过的事项也越轻。若据《四分律》卷四四,僧有四种: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分别用来执行一切僧团大众的事务,必须全票通过,所以叫作和合僧。僧的尊贵,除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圣德,也极其重视和合,和合即无私,凡事拾己从公,称为僧。口和、身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共称为六和敬。如《仁王经》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若不依律,不行羯磨,不修六和敬,就难得名为僧宝了。
举出以上各种根本佛教及印度大乘佛教的经论,揭橥有关「僧伽」及「僧宝」二语的诠释和用法,目的是在阐明佛法中所用「僧伽」及「僧宝」二语的定义,不在阻止或担心在家居士滥冒出家僧众的权益和地位。因为僧伽一语,在今日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并无特殊意味,不会带来特别的权益。中国人的道德风尚,是崇德报功、礼贤下士;一般的民间倾向,是崇拜神异、追求灵验。少数僧尼之能受到礼敬、皈信、布施、供养,是由于精苦的行持,或由于福慧的事功,或因有神异的感应。至于大多数的僧尼,乃以自力谋生,例如自耕自食、应赴经忏、募化小缘,以及仰给于香火灯油等。总之,不一定因为僧尼是三宝之一,便能受到广大信施的承事供养。正因为如此,不论僧俗,但能在修证及福德等的事功上有了成就,便可达到受人恭敬及拥护的目的,何必去学日本不伦不类,用「在家僧伽」的名称。
(一九八七年一月)
- 上一篇:婆罗门弟子登门请教佛陀妙解涅槃之道
- 下一篇:包容得人爱 善解得人和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证严法师:不执着空与有,踏实走在菩萨道上
- 证严法师:怎么看待寿命的长短?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 证严法师:学佛者要具备两种忍——“法忍”与“生忍”
- 证严法师:佛教徒有三类,到底哪一种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
- 证严法师:时时守好自心,分秒观照当下的一念心
- 证严法师:心存善念不求回报,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 证严法师:世间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想不开
- 倓虚法师:僧宝是世界的大轴
- 证严法师:婆罗门向佛陀请教人死后灵魂会到哪里去?
- 证严法师:惊叹!嫉妒心让他轮回千百世都与佛敌对
- 证严法师:大鱼舍身
- 证严法师:乞儿成富
- 证严法师:水中金像故事
- 证严法师:静思语录50条
- 证严法师:罗睺罗的眼泪
-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谈一谈缺失
- 证严法师:要能转苦为乐,才能时时自在
- 证严法师:发愿行菩萨道便要谨防五种心魔
- 证严法师:若能透彻此理,便能善解难看的脸或难听的话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一诚法师: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弘一法师/庆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如瑞法师: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证严法师]善是什么?
- [花茶]春季有针对性地喝花茶,能改善体质和肤质!
- [禅宗文化]百丈怀海为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哲理故事]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 [佛经故事]愚人食盐喻
- [佛与人生]无壳蜗牛
- [佛学常识]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如何
- [一诚法师]为什么嗔心“第一难治”,如何治嗔恨心?
- [黑茶]四川边茶分为几种?
- [禅宗文化]慧能《佛法在世间》的禅意
- [哲理故事]放下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 [佛经故事]自害伤彼,害人者终将害己
- [华严经]譬如星宿在虚空,风力所持无损动,亦如莲花……
- [佛与人生]不要小看了生活细节
- [佛学常识]罗汉褂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 [本源法师]善的标准是什么?
- [乌龙茶]什么是四大名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