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佛物花鬘的国王为何会头疼?
原标题——国王患头痛及卖柴贫女的恶业因缘
诗曰:
取佛花鬘供国王,凡夫薄福岂能当?
心怀嫉妒生贫女,口业侵人万倍偿。
从前佛陀在鹿野苑说法时,波罗奈国的国王梵寿,施行仁政,身心纯善,慈愍有情,爱护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子女。有一天,梵寿王出巡,渐次来到精舍的大门口,守门者忽然看见国王来访,立刻通知圣众,说:「梵寿大王已在山门外,正要入寺。」僧众接到守门者报告后,实时令知事僧马上准备花鬘,排列迎接国王。
知事僧一时找不到花鬘,他忽然看见大雄宝殿佛像顶上有花鬘,就立刻把供佛的花鬘,拿给上座等比丘去迎接国王。寺中僧众就将这花鬘奉献给国王,国王接受花鬘后,把它戴在头上。之后,不到两分钟,国王忽然头痛。梵寿王以为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出行所致,于是就礼辞僧众,赶回王宫。
国王回宫后,立刻下令备办香水,好让他冲凉。国王洗浴之后,仍然头痛,只好再宣诏国医诊治。国医禀奏说:「大王!您所患的疾病是伤于内热,必须用牛头栴檀末涂身。」国王依奏医治,反而增加病苦,于是又请全国名医师都来诊治,但仍不见效。这些名医都束手无策,互相仰视说这种疾病的原因找不出来,大家因而感到很苦恼。
这时,国王有一个妹妹名叫酥钵哩野,她已发菩提心,而且信心坚定,又深具悲悯心。妹妹看见王兄这么苦痛,也非常不忍地趋前问候。
国王告诉妹妹说:「酥钵哩野!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治愈这种怪病啊!」。
王妹又禀告说:「大王!您这样痛苦,怎么不去请求佛陀加持?世尊具大慈悲心,必定会帮助您的!」。
梵寿王告诉酥钵哩野说:「善哉!善哉!你说得很对,我竟然把佛陀给忘了,现在我们就去拜见世尊。」国王立刻前往瞻波无忧树下诣佛所。在途中,有一个以卖柴维生的贫女正背着柴,又正要临盆,就在道路旁生产。王妹见后以手掩面,实时害怕得晕倒在地。
国王问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这时皇后酥逊捺咤禀告国王说:「大王!酥钵哩野是因为看见路旁担柴的贫女正在生产极受痛苦,她因心慈不忍见这剧苦,才会这样晕倒。」国王听后告诉皇后说:「众生宿业罪报不可逃免。」就令宫人赐给贫女财物,使她平安回家。
王妹醒来之后说:「南无佛陀耶!大王!贫女生产受大痛苦,我不忍心看见她。」国王一行人渐次前行来到精舍,国王即下车脱下头冠,偏袒右肩,走到佛前,合掌恭敬,旋绕世尊,然后五体投地顶礼佛陀良久。
佛陀舒金色臂,轻轻地摸国王头顶,慈祥地说:「你起来!你起来!」国王随即起来。剎那间,头痛的情况消失,身心适悦,国王非常欢喜。
梵寿王见妹面色忧苦,即问她说:「酥钵哩野!你怎么又烦恼了?有什么事情就请问世尊吧!」酥钵哩野即合掌恭敬顶礼佛陀,禀告说:「世尊!刚才在途中看见路旁一位担柴女人,身着破旧衣服,头发蓬乱,正在临盆放声哭叫,这使我感到震惊,而且深厌女身。另外,那些名医都医不好大王的头痛,而现在世尊只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经剎那间即得安乐,他立刻就不痛了,这又有什么因缘呢?请佛陀慈悲为我们开示。」。
这时,世尊从佛口中示现种种颜色的大光明,照遍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光明又回到世尊的口中。这时阿难尊者看见佛光普照世界,即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今日有什么因缘放光普照佛剎?唯愿世尊略为宣说。」。
佛陀告诉阿难说:
在过去世时,这城中有一个大国王名叫持光,皇后名叫无忧,国王的第二夫人名叫阿努播摩。当时有一小国兴兵来犯,持光王即统领四种兵讨伐。国王在途中暂时安营休息,第二夫人阿努播摩突然觉得怀孕将要生产,于是向持光王禀告,国王就令她回宫。
夫人回宫生产,不料却难产,即遣大臣拶哩迦急奏国王知情。持光王接获急报后,即刻赶回王宫,见夫人生产非常痛苦,便恭向三宝烧香祈求法水赐给阿努播摩夫人喝。
无忧皇后心怀嫉妒,她告诉国王说:「那个阿努播摩夫人,情性狂颠,毫无惭耻,裸形垂发,简直与鬼无异。」不久,阿努播摩夫人即生下太子,身真金色,相好端严,福德圆备,即以太子奉上大王,王见太子,心生大欢喜。
经过几个小时后,内宫的人相聚在一起,谈论生太子的事,其中有一个宫女说无忧皇后在嫉妒。忽然被阿努播摩夫人听见这话,即令宫人说原因。这时宫人不敢隐藏,就把无忧皇后对国王说的话,全部向夫人说。
阿努播摩夫人听了心如刀割,伤心地说:「我怎么颠狂?我怎么无惭?」实时捶胸叫苦而休克倒地。宫人以水泼她的脸,又用各种方法,她还是不醒,最后就因此命终(一句话立刻害死一个人,口业可不慎哉!)。宫人眼见夫人忽然逝世,便高声大哭。
国王听说夫人逝世,立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昔日那位生嫉妒心的皇后,就是刚才路旁的那位担柴贫女。昔日性情慈愍的阿努播摩夫人,就是现在的酥钵哩野。阿难!一个人如果一直都是贪求无厌、嫉妒心强烈,这样他的后世必定得不可爱的大恶果报。」。
关于国王头痛这件事,佛陀又继续向阿难说:「梵寿王患头痛,是因为他上次进入精舍时,上座令知事僧准备花鬘迎接国王,那位知事僧名叫净军,因为年轻不懂事,性行粗猛,他进入佛殿中找不到花鬘,就把佛顶上的花鬘取下来献给国王。国王接受花鬘就把它戴在头上,剎那间头就痛了起来。」国王听佛陀说因果无谬,实时印证说:「佛陀说的是!」。
大意菩萨趁这个时候请问佛陀说:「世尊!如果有众生把常住(佛寺)的钱物拿来私用,将会得什么果报?」。
佛陀回答大意菩萨说:「如果有人侵占佛寺钱财产物,或滥用僧众常住的财物,他就是犯十方罪,命终必堕无间大地狱,受大剧苦。」。
(以上事见《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宝梁经》、《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四、《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
《正法念处经》卷一,佛陀告诉诸比丘说:「佛法僧物,微少偷盗,是则为上,彼佛法僧,若盗僧物,佛法能净;盗佛法物,僧不能净;若盗众僧现食用物(如转用斋僧功德金等),堕大地狱,头面在下。若取属僧所常食物,则堕无间阿鼻地狱,宽广闇等。以种福田,微少偷盗,以有心念,乐行多作,彼少偷盗,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通常说的「僧物」有二种,即「四方僧物」与「现前僧物」。《四分律行事钞》卷中,把僧物分为四种:
一、常住常住物─此指僧众共享之物。如寺舍、田园、花果、树木等财物,均属十方僧物,缁素不得私自取用。
二、十方常住物─指供僧之财物,如斋僧功德金等。
三、现前现前物─指现在眼前之僧物(包括僧众食物)。
四、十方现前物─指僧尼圆寂后遗留下来的私人产物。
此四种僧物,前二为四方僧物,后二为现前僧物,任何人不得私自取用(或转用),违者犯十方罪,无法忏悔。
过去曾有不知因果业报的外道,假托斋僧大会名义,广向信众募取供僧功德金,到时则以盒餐安慰僧众,把施主欲种福田的钱转用于其他。其主办人自己犯十方罪,又害众施主舍宝取石。须知僧众接受供养并非为贪吃一餐,而是欲使信众广种福田。
诗曰:
「十方众罪若偷行,地狱无间万劫烹;
僧物福田难忏悔,痴闻此语亦哀鸣。」。
- 上一篇:大虬想诱惑大猕猴取其心
- 下一篇:把正法说非法,非法说正法后堕地狱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