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努力证得阿拉汉果
第二章 努力证得阿拉汉果
『天眼』是指看见超出肉眼范围之外的能力,就阿奴卢塔而言,他能延伸到一千个世界。这种能力的性质是世间的,我们底下会再详细讨论,拥有它者不必然巳觉悟『法』。阿奴卢塔获得天眼是在成为阿拉汉之前,为了攀上巅峰,他还得克服更多内在的障碍。藏经中有三处提到他的努力。
有一次,当阿奴卢塔尊者和两个朋友——堂兄难提(Nandiya)与释迦贵族金毗罗,住在东竹林时,佛陀去探望并询问他们进步的情形。①于是阿奴卢塔告诉佛陀自己在修习一个非常微妙禅定时,所遇到的困难。他感觉到内在的光明,并看见一个微妙的色相。②但那光明与影像很快就消失了,他不了解其中的缘由。
佛陀说,当自己尚在努力达到觉悟时,也遭遇过相同的问题,但他巳了解如何掌握它。他解释,要充分体验这些微细状态,并稳定地认知它们,人们得先解脱十一种随烦恼(upakkilesa)①。
首先是『疑惑』这些现象的真实性与光明想的重要性,那很容易就被视为一种感觉的幻相。
其次是『失念』,行者不再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光明想上,认为它不值得注意,或并不重要,而漠视它。
第三种随烦恼是『昏眠』②;第四种是『恐怖』,发生在突然受到来自潜意识的影像或想法惊吓时。当能控制住这些随烦恼时,『欢喜会生起,令身心兴奋,这种得意感通常是成功的习惯性反应。
当『欢喜』耗尽时,他可能会感到虚脱,并落入『粗重』,一种沉重的被动心态。为了克服它,他可能会勉强努力,造成『过度的精进』。觉知到过度时,他可能会放松,并再度落入『懈怠』。
在这种情况下,当正念微弱时,随着光明想的专注范围扩大,对于天界或人世可意的事物可能会生起『欲望』。『欲望』会触及多种事物,而引发『种种之想』,无论是在天界或人间的层面上。由于不满这种种的形色,他选择思惟其中一种,无论它本质上是可意或不可意的。强烈专注于这个选定的对象,将导致第十一种随烦恼——对诸色『过度地观察』。佛陀对阿奴卢塔与他的两个同伴,如此清晰地叙述在禅定净相中可能生起的这十一种随烦恼,并解释如何克服它们(MN128)。
断除慢、掉举、恶作三结
当阿奴卢塔对于禅定与微细的禅想愈来愈通达时,有一天他去找沙利子尊者,说:
沙利子吾友!我以超越世人的眼界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大千世界。我精进不懈,正念、正知且无疑惑:我的身体平静无忧扰,我的心专注于一处。然而。我的心却仍未从烦恼与贪着中解脱。
沙利子(Sariputta)回答:
阿奴卢塔吾友!当你想到你的天眼时,慢心就生起了;当你想到自己坚定的精进、正念、无忧扰的色身与专注一处的心时,掉举就产生了,当你想到你的心不能从烦恼解脱时,这就是恶作。④这将会对你有所助益,如果你能舍弃这三种心境,不再注意它们,就能将心引导到『不死界』——涅槃。
听完沙利子的建议之后,阿奴卢塔再次独自隐居起来,认真断除心中的这三结(AN3:128)。
心存八种思惟
之后,阿奴卢塔住在支提国的东竹林。于禅观中,他体悟到一个真实大丈夫(mahapurisavitakka)应该抱持的七种思惟:
这个『法』是给少欲者,而非多欲者;这个『法』是给知足者,而非不知足者;这个『法』是给乐远离者,而非乐群居者;这个『法』是给精进者,而非怠惰者;这个『法』是给正念者,而非混乱者;这个『法』是给专注者,而非不专注者;这个『法』是给智者,而非愚痴者。
当佛陀以自己的心感知阿奴卢塔心中生起的这些想法时,遂以『意生身』(manomaya-kaya)⑤出现在他面前,并称赞他:
很好,阿奴卢塔,很好!你巳考虑到大丈夫的七种思惟。如今你可以考虑大丈夫的第八种思惟:『这个『法』是给倾向于无戏论③者,爱好无戏论者,而非给倾向于世俗戏论与爱好此道者。』
佛陀接着说,当阿奴卢塔心存这八种思惟之时,他就能达到四种禅定⑥,不再受世间法的影响,而会视比库的四种资具——三衣、乞食、住处与医药——如同在家人享受奢华一般。这种简单的生活,会让他的心喜悦与平静,因而有助于达到涅槃。
证得阿拉汉果
离开时,阿奴卢塔依照佛陀的建议而留在东竹林,就在这个雨季安居期间,他终于达到努力的目标——阿拉汉果,无漏心解脱(AN 8:30)。在成就的时刻,阿奴卢塔说出以下的偈(gatha),对大师协助他完成心灵任务,表达感激之意:
了解吾心意,
世间无上师,
藉由意生身,
以神通出现。
吾心思惟时,
彼教我增上,
佛乐无戏论,
彼教我离戏。
了解彼之法,
吾乐往法上。
巳达三智明,
完成佛教法。(AN 8:30;Thag.901-903)
原注
① 难提在Thag.25有首偈(gatha),金毗罗则在Thqg.118。另外请见AN 5:201,6:40,7:56,SN54:10。
②光明想(obhasa-sanna)是『光明遍作』(Comy.:parikammobhasa)的前行。而『色的见』(rupanam dassana)则是以天眼见色。
③ 『无戏论』(nippapanca):或译『无障碍』、『无妄想』,即指涅槃——从庞大复杂的万法中究竟解脱。由此可知,『戏论』(papanca)即意味存在的庞杂面向。
译注
①随烦恼(upakkilesa):具破坏性的障碍,属于较小的烦恼。
②昏眠:昏眠是指昏沉与睡眠。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因为两者都源于懒惰与昏昏欲睡,皆有使心、心所软弱与无力的作用,故合为昏眠。
③佛陀告诉阿奴卢塔(Anuruddha)以修定来解脱十一种随烦恼:『阿奴卢塔(Anuruddha)!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 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舍俱定故,而于我更生智见。』
『我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今亦无后有之事。』
④ 慢与掉举是在阿拉汉(arahant)果才被断除的五上分结之二,而恶则是在不来(anagami)(不来)果时就巳断除。
⑤ 意生身(manomaya-kaya):或译『意成身』,『意』有无疑、迅速、遍到的三种作用。阿拉汉(arahant)、独觉(pacceka)佛、大力菩萨等三种圣人可得这种微妙身,如我们的意识,不受时空的限疑而迅速一样,随意所成,所以称为『意生身』。
⑥ 四种禅定:初禅至第四禅,是属于色界的禅定。
- 上一篇:第一章 早年与出家
- 下一篇:第三章 阿奴卢塔的心灵之道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观」离「瞋念」
- 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曹溪一觉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简和尚的故事
- 菩萨的化身
- 算命与改运的故事
- 一个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紧去做吧!
- 鹦鹉婆罗门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伤害
-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 缺点的功德
- 菩萨与鸟窝
- 伪善世界不可信
- 恶妇害婆终害己
- 同样供养跛脚修行人,善人得金银,恶人得毒蛇
-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忏》的神奇来历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译文、寓意
- 鸽王自救,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
-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 武则天、献明肃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断,只会犯下可笑的错误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