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契理容易契机难

  慧忠禅师问紫璘供奉:“学佛多少年了?佛是什么意思?”

  紫璘供奉不假思索,随口回答:“佛,就是觉悟。”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已经成佛,怎么会迷呢?”

  “佛既然觉悟不迷,又有什么用?”

  紫璘供奉无话可以回对了。

  又有一次,紫璘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的时候,慧忠禅师又说:“批注经典者,必须要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供奉非常不悦地回答说:“你讲得不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果我不能这样子,我怎么可以在这里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了,就叫侍者盛一碗水,里面放了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然后问紫璘供奉:“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供奉茫然不知。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地训诫说:“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么说你已经契会佛心呢?”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契理容易,契机难;有的契机不契理,有的契理不契机。

  契理就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讲了不同道理,其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不管说了多少道理,实则还是一个“理”——净化心灵,要返妄归真,顿悟性空。虽然理是一个“理”,但是,因为根基不同、层次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那么就是要因机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叫作“契机”。

  学习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领悟力,更是能够让一个人懂得自己的小,明白自己的无知。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是明白,自己所知道的很少。知识就像一个圆,内部是你了解的,外部是你不了解的。当你的知识变多、圆变大的时候,跟外部接触的圆的边际也会更长,自然就明白自己的无知更多了。

  学习的目的是要开发自己最高的智慧,找到最高的“道”。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根基——个性、天资、志趣千差万别,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与志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