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放低姿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放低姿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论语》记载,有一天鲁定公找到孔子问他,一句话能够兴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说法吗?孔子回答说,话不能完全这样说。人们常说,做一国君主难,为人臣子的也不容易。如果真能了解君王的难处,那么不就相当于一句话可以兴旺一个国家吗?接着,鲁定公又问孔子,一句话能够毁了一个国家吗?孔子再次回答说,这句话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常言道:“我做君主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我。”假如你说的对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但如果你说的不正确而别人又不敢违抗,不就相当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鲁定公和孔子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南怀瑾先生在讲到鲁定公和孔子的这段对话时认为,这是孔子对君主的机会教育,通过和鲁定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对话来做例子,无形中教育了他,假使他懂得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那么国家兴盛就有希望了。其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当朝国君能够虚心听取臣子的意见,形成“海纳百川”之势。

  为此,南怀瑾先生还特意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唐太宗时期提出的“创业难,守成也不易。”的名论;另外一个是宋高宗曾说过的“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意思是说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到了年过半百之后回头一看过往,才发现过去的错误。这些都是“一言兴邦”的真实例子。

  而谈到“一言丧邦”时,南怀瑾先生用高祖刘邦和霸王项羽做了一个很好的对比。楚汉相争时,刘邦这个人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海纳百川”,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大汉帝国的成功开创,就在于他能够很快接受他人的好意见。项羽则不同,这个傲视一切的西楚霸王,对于自己的主意是绝不会改变的,至于其他人的意见也绝不接受。所以当项羽攻打到咸阳城的时候,有人劝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思是劝他定都咸阳,那么不久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但是项羽不听,他却说:“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由此可见,项羽的胸襟,只是荣归故里,在江东父老的面前炫耀一下他的威风,而刘邦却是为了坐拥天下,所以项羽注定成不了天下的霸主,最后终究拔剑自刎,客死他乡。

  南怀瑾先生对此评论说:“如果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但是,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君主广纳贤言,一定可以使国家兴盛,臣子、百姓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即是为国更是为己。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各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想要获得一份荣耀的,不但有勇有谋,更要有一定的见识和才华。吕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以胆气闻名乡里,后来孙权掌管大权之后,他渐渐受到重用。

  刚开始跟随孙权的时候,孙权就对吕蒙说:“你现在跟着我掌管国家大事,应该多学习,不应该停滞不前啊!”但每次吕蒙都用军务繁忙这个理由来推脱。后来,孙权见到他的时候又说:“我是要你成为那些有学问的学者吗?只不过劝解你应该广泛阅读,多了解以往的历史。你每次总是说军中事务繁多,我不是比你更忙吗?但我经常抽空读书,自认为从中受益良多。”听了孙权情真意切的话,吕蒙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开始发奋读书。

  有一天,鲁肃来到浔阳,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没想到吕蒙的才学和见地让他大吃一惊,不禁脱口称赞道:“以你现在的谋略才干,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大丈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鲁兄你为何现在才发现啊?”自此,鲁肃和吕蒙结为好友。

  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处理事情时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上台执政虽然只有短短的22年,但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在他统治期间,大唐帝国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历史上对外开放最活跃的年代。

  据《贞观政要·求谏第四》记载,唐太宗曾说道自己把大臣的谏言“黏之屋壁,出入观省”,而且《旧唐书》中也有记载,他曾专门设宴款待那些上书进谏的大臣,还奖励直言纳谏朝政得失的大臣高季辅。

  正是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虚心纳谏,才有了唐朝的又一次繁荣鼎盛,这正印证了长孙皇后所言的“主明才有臣直”和魏征所进谏的“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道理。

  高高在上的领导也好,普普通通的民众也罢,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能目空一切,听不进他人的劝告。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纵使你有掌管天下的雄才大略,也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更能保证事情的成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