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往生比丘三
明 达
明达,浙江湖州人。年十八,投杭州海潮寺出家。云游名山,参访善知识。以王一亭之介,挂锡上海法藏寺化身窑。得窑主满月启发,专志念佛。一九四九年,达已高龄八十,忽语人云:‘行将去矣!’人亦漫然应之。八月二十三日早餐后,向满月及同参告别,说:‘我要去了!’众问:‘何处去?’答曰:‘西方极乐世界去。’咸曰:‘休哉言!汝健康如恒,无少恙,何能助去?’达说:‘业报已尽,要行便行。’并对满月云:‘谢师激发我念佛,今得往生,是师所赐。我有银币四枚,以作身后火葬之需,今以给师。’满月曰:‘此事由余负责,勿虑。但余自出家以来,未尝目击有往生者,今幸遇师,可云有缘。惟愿师回入娑婆,普度众生。’达曰:‘喏!’旋又告满月:‘有皈依弟子曹某往大世界,烦师为我召之速来,迟则不及见矣。’满月乃驰车速召曹至,达已趺坐合掌念佛,将欲逝矣。见曹来,点首一笑,遂化去。
念 性
念性,湘潭人,自幼出家。曾参礼普陀印光法师。日诵《金刚经》。参禅之余,研习《梵网》、《楞严》、《法华》诸大乘经。驻锡天童五十余年,处闲寮,默默同参。究心律部,梵行高洁。一九五○年腊八日,自知世缘将终,嘱香灯请昌修至,将己所藏《传戒科仪》一部相赠,告以明春归家,所留衣物,请代分赠结缘。新春初四日,略示不适。午后,又请昌修至,问修何日下山。修答,约在初八九。乃留修过十二日再去。十一日晚,昌修复来探询,性勉以尽心维护常住。并云:‘我将于中夜二时往生净土。’及夜半,性请众助念弥陀圣号,从容搭衣坐床上。于二时正,含笑化去,头顶热气升腾。世寿八十二。
道 聪
道聪,宁波天童寺书记,福建人。清末,诣天童求戒。时寄禅和尚为住持,棒喝峻严。聪为侍者,颇有契入。遂住寺修学,不复他往。维护常住,具见赤忱。数十年来,衣单所得,悉以供众。平时持诵大悲咒、法华经、弥陀圣号甚勤。一九五一年初冬,六十九岁。自知色力衰退,世缘将终。于十月二十四日夜,至同参昌修寮房告假,并请托后事。次日立冬,又托人请同参海岸至,面托与昌修料理火化及遗物结缘等事,并向各道侣告别。即静卧待终。至十一月初一日晨,四板响起,起床盥洗,焚香礼佛毕,示吉祥卧。请大众助念,约一小时,安祥而逝。
今 达
今达,湖北人,住宁波天童三十余年。刻苦勤劳,平日默无一言。一九五一年冬,略受感冒,请假三天,在己寮房中精进念佛。至第三天,夕阳将坠时,与众珍重告别,安坐而逝,世寿七十二。
洪 林
洪林,山东人,住宁波天童寺二十余年,历任诸职。早晚随众,不废课诵。彻夜静坐,胁不至席。晚年更加精进。解放后,组织生产,带头劳作。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初,偶染风寒,饮食遂减。病中趺坐不卧。一周后,于午夜,整衣面西端坐,与诸友好含笑告别,安祥往生。年五十九。
遍 和
遍和,姓谢,四川新津县人。身长不满四尺,面貌奇丑,目睛蓝色,肯足,不良于行。衣衫褴褛,尘垢遍身。自幼父母双亡。一九一二年,二十四岁,就峨嵋山长老坪礼普雄和尚剃染。越二年受具,尔后即行脚朝礼四大名山。一九二六年至上海,在大场宝华寺及南市海会寺,任香灯多年。一九四二年后,住中山南一路七六五号法藏寺化身窑内,隐居潜修。平时不乐言谈,终日持阿弥陀佛洪名,并念七如来圣号不辍。乐于侍候病僧,不惮辛劳,不厌臭秽。每夜参加蒙山施食。一九五四年,年六十六。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剃头搭衣,向化身窑当家满月告假说:‘不久要离寺他去。’至四月初二日,又整衣礼辞满月,取出生平积蓄,请为打佛七。并预请所熟识道友七位,参加法会。余款充五台山与天童寺道粮,及法藏寺、金刚道场两处浆粥供众。所有衣物,分给众人,安排诸事甚悉。四年十四日晨,又向满月说:‘三天后,决定去。’遂将衣服及寮房收拾清洁。果于四月十八日上午十一时半往生。一切如常,毫无病苦。临终前呵呵一笑,自在化去。
照 慈
照慈,生于上海南翔镇,吕氏家。性好施与,儿时即能以己之果饵让诸邻童。迨长,遇亲友之困难者,辄喜解囊相助,毫无吝色。十六岁,习业某运输行。二十六岁,被擢为该行负责人。翌年,值店主之子盛年病故,临终呼号凄厉,闻者酸楚。慈受此感触,乃究心生死问题。适印光大师在申弘法,慈得闻净土教义,欢喜踊跃,遂发心持名,求生西方。凡遇亲知,即以净土法门相劝。二十六结婚,越六年,妻病逝,因无子女拖累,乃弃商出家。只身赴杭。先至城隍山瓢羹石,最后定居紫阴山福寿庵,专修净业。迄至解放。其间接引善信,同修净土,向化颇众,法缘极盛。自一九七四年二月起,胃纳不佳,身患水肿,骨瘦如柴,肢节酸痛,需人经常按摩。延至初秋,米麦不进,但饮流汁。示寂之日,忽泻下瘀积,全身水肿顿然消失。是日为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恰逢地藏圣诞。当夜九时五十五分往生。舍报前五分钟,弟子捧三圣像,令其瞻仰,助合掌致敬。后又用力拨动念珠,默持圣号。殁后,面色如生,肢体柔软。慈居恒勉人,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外,尤重放生。所放生物,无虑数千万。其学佛得力处,在于笃实专勤。虽在病中,神志清楚,时与来访者演说法要。直至弥留,诲人不倦,恒为众弟子所称道云。
了 愿
了愿,俗姓陈,湖北黄岗县人。曾为黄冠,旋悟法非究竟,于十九岁出家为僧。父某,见子出家,亦舍俗;平时随众坐香,而默念佛号;临终,预知时至,身无病苦,作务如常,安祥坐脱。愿见其父精进念佛,归宿如此,大为感动。以故恳切持名,日课一二万以为常。曾行脚参访四大名山,及终南、天台各地。后至普陀谒印光老人,请示禅净宗旨。愿于禅教俱有深造,而归心净土。历任扬州高嚰寺首座十余年,及上海灵山寺、龙华寺住持。于沪、杭、苏、常各地,弘法三十余年。解放后,住上海。尝讲《楞严》、《弥陀》诸大乘经,法雨遍洒江、浙两省,善信皈依者甚众。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凡求谒者,普劝吃素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晚年居佛子园,二六时中,持念圣号不辍。文革时,忽病中风,言语蹇涩,手足拘挛,经医治疗略瘥。至冬至前,偶感风寒,劳倦欲卧。对弟子说:‘我已亲见阿弥陀佛。身无病苦,心不迷乱,必当往生极乐。’至半夜,复言:‘佛来!’遂高声念佛。渐渐声低,唇犹微动,安祥而逝。时为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晨,寿八十六。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