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么关系?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Yoga的音译,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瑜伽的境界。
瑜伽渊源于古老的印度,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圣镇Rishikesh被称为印度瑜伽之都。这里每年都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师或瑜伽爱好来此进修接受培训。
有许多中国人会认为瑜伽和佛教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点,但这并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从无法记忆的远古时代起,也就是释迦牟尼未创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经有人在练瑜伽了。
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并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学系统,它是一门完善的生命科学,提供了有系统的步骤,让个人超越小我的经验,而进入永恒的合一。第一位缔造了瑜伽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印度古圣贤帕檀贾利在编著的《瑜伽经》中,第一句话就是,当下,瑜伽的教授。也即,在反复的实践梳理身体和心灵后,大脑停止纷乱的思潮,意识禅定在当下,获得永恒的和平。第二句话是:瑜伽是意识的寂定。也即,静止意识的流动,就会达到合一。所以,《瑜伽经》讲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骤的习练,逐渐学会控制意识,让大脑安静下来,享受和谐宁静。瑜伽体式练习一方面锻炼了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使肌肉、关节以及脊柱和整个骨胳系统更为有力和协调,另一方面,锻炼内脏、腺体和神经系统,使全身各系统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瑜伽呼吸法活跃身体机能,有效帮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静;冥想练习,使人心灵清澈、明心见性,走向开悟。
人们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一种达成目标或满足心愿都无法平息的感觉。每一个人都不停地追求爱、成功和幸福,我们陷在无休止的思想中,对过往的事懊恼,为将近的事担忧,在这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我们的经验和信念为我们添加了诸多限制。身边的幸福与感受被我们纷乱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变得模糊不及,心永远处于焦虑躁乱之中。瑜伽的根本目的在于重新将清醒的意识状态与扩展的意识状态合一,也即将小我与宇宙间的大我结合在一起,“瑜伽”(Yog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连接”(Joining),与一成不变的真理结合,让精神从一切分离感觉中解脱出来,使之不再受到诸如时间、空间或因果等幻觉的限制,从而获得身、心、灵三者的升华,享受和平与喜悦。(参考资料:北京天悦国际瑜伽培训学院网)
瑜伽宗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亦译“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与“中观宗”相对。公元五世纪中,由无著、世亲两兄弟所立。相传无著曾受到弥勒菩萨的启示,诵出《瑜伽师地论》,为教义的根据。无著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等。世亲初习小乘,后随兄习大乘,著有《唯识三十颂》等。
瑜伽宗和中观宗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肯定思维意识(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主张“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识的幻化。
南北朝时传来中国。唐玄奘法师翻译传播,并与弟子窥基建立唯识宗,即法相宗。
瑜伽
“瑜伽”(英文:Yoga,印度文:???)是梵文译音,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意思是“自我”(atma)和“梵”(Brahman)的结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Yoga)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瑜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衍生出很多派别。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六大体系。不同的瑜伽派别理论有很大差别。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信仰瑜伽是将前者综合并衍生发展而来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王瑜伽功偏于意念和调息;昆达里尼瑜伽……。这些不同体系理论的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坐禅
禅坐,又称坐禅、打坐、静坐或宴坐,佛教术语,以坐姿修习禅定的方法。源起于印度瑜伽,后被释迦牟尼接受,成为佛教最主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一。禅坐姿势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传入中国之后,道教及儒教也将禅坐列为自我修练方法之一。坐禅,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
坐禅具体操作如下: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
- 上一篇:念珠什么材质的好?佛珠不可以随便让人触碰?
- 下一篇:抄经的利益与注意事项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说起来容易,活起来不容易
- 人生总在成长
- 抬头是天,脚下是路
- 偈语是怎样形成的?
- 一路走来一路忘
- 因为哭过,笑才灿烂
- 假如生命能够穿越
- 无论过去将来多美,记得珍惜眼前
- 日子还长,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坛老咸菜
- 对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头,且断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闪现
- 好心情为生活着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风中,望红尘种种
- 人生转瞬即逝,不如怜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来源?
- “忍”是一种担当,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 人生有什么体验?
-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营养
- 知足的意义
- 谦虚是待人处世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 烦恼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开发心地,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 “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
- 从今天做起,凡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 如何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则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颗欢喜心?
- 佛教的这六事为什么能让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吗?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过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样美化人生?
- 如何评价一个人?
- [星云大师]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吗?
-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声音,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 [禅宗典藏]《祖堂集》的价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赠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总是睁得那么大
- [佛与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学常识]偈颂的术语
- [星云大师]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六祖坛经]《坛经》中对于“不二法门”是如何解释的?
- [红茶]滇红工夫茶属于什么茶?
- [禅宗公案]骑牛觅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蓝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无碍
- [佛与人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佛学常识]偈颂有哪些形式?偈颂的形式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