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眼里的娑婆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常常慨叹人世没有一块净土,他们以为人世布满了险峻、纷争、不平就不是净土,相反的,民丰物阜,共处谐和就以为是人世净土。正本,这和佛经中的净土概念是大不一样的。
佛经中将十法界众生所居住的“土”分为四种,即凡圣同居土、便当有余土、实报严肃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以身作则的圣人一同居住的国土;便当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严肃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通常所谓的净土,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指清净的佛土,这是酬应诸佛因位之本愿而树立的清净严肃国土,通常至少是黄金为地,宝树严肃,并不仅仅休养生息。
佛经中看待净土的视角也不一样。俗人是向外看这个纷杂不安的世界,觉得周边的世界不是净土;佛法则是向内看心,随心净故则国土净。所以土的净秽与否,在于众生单个的感受程度,也即般若智慧与法身的分证程度。
因此,一样是娑婆世界,在布满烦恼的众生和智慧满足的佛陀看来是两个截然不一样的世界。
一、众生看娑婆是堪忍世界
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大唐西域记》卷一云:“索诃(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全国者,据三千大千世界当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1]这是说娑婆世界是佛的化土,归于凡圣同居土。在众生眼里,此土是一个并不怎样满足的世界。
佛经将这一世界描写成五浊恶世,劝众生出离这个苦难的人世。经中是怎样描写这个世界的呢?
“娑婆”意译“堪忍”,谓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烦恼而不愿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的所居。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悲华经》卷五云:“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原因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故彼界名曰忍土。[2]”娑婆世界由此变成极乐世界的仇视面。
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娑婆的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力。《阿弥陀经》云:“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悉数人世难信之法。[3]“
有了娑婆世界这样的不满足国土,才华非常好地练习菩萨的意志,可以检验诸菩萨内行利乐时,是否能忍受许多怨嫉烦恼。当然,也有大菩萨特意生于这种不净国土来度众生的,维摩诘即是这样一位菩萨居士。《维摩经·阿閦佛品》云: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世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契合?”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这是说,娑婆世界是暗冥的本地,菩萨来此世界即是为了度化众生,并不是要与愚暗合流。这儿,娑婆世界被称为“多怒害处”。菩萨不住存亡,不住涅槃,各种佛国,皆为随顺众生作饶益事而现。
为了发起菩萨行,佛经中把在秽土修行和净土修行的难易积德行善作了对比:“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4]”《维摩经·香积佛品》亦云:“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多么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效果众生,是为十。[5]”娑婆既为五浊世界,其地之众生刚烈难化。若能化度之,即得效果菩萨大行。换言之,娑婆亦不失为菩萨修行之好场所。如
娑婆世界是菩萨效果悲智双运的本地,当然,娑婆更多见的含义还在于苦难和堪忍。佛经中常说因苦得以出离存亡,欲修四谛须从悟苦开端下手。事实上,正由于娑婆世界的苦难太多,众生又无法直接从苦中超逸出来,所以有了对他方净土的向往和寻求,因此有了秽土与净土的仇视观念。
二、娑婆本是如来法报身净土
娑婆世界被描写成如此杂秽不堪,是对众生而言的。事实上众生也正是如此感受的,许多众生为了躲避这个百般无奈的世界采取了自杀等许多不正确的方法。在众生眼里,这个世界是个堪忍的世界。
那么,在佛的眼里,娑婆又是怎样的世界呢?
以佛眼观之,布满瓦砾荆棘的娑婆世界即真常毕竟之寂光土。这是由于,众生具惑、业、苦三障,所以感果与所见皆是不满足。而寂光土之体,具法身、般若、脱节三德,佛已效果三德,所以感果即是毕竟真常。真常毕竟的常寂光土是周遍法界的,并非离此布满瓦砾荆棘之娑婆世界而有一别体存在,所以佛眼看人世,娑婆即寂光。
《法华玄义》卷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所隔,感见不一样。”众生与佛同体,众生之惑业苦三障即佛之法身、般若、脱节三德,因此欲转秽为净,先须转三障为三德。如此,凡圣同居土的娑婆世界即成清净常寂光土。经中常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即是这个道理。
在《华严经》中,娑婆世界被明确地归入了华藏世界的体系,位于“普照十方炽然宝亮光世界种”的第十三层,是释迦牟尼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的佛刹。
以上是就佛的法身法土来说,那么佛的报化土又是怎样呢?《法华经》曾说到在印度说《法华经》的灵山不会为劫火所烧,《如来寿量品》颂云: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布满。
园林诸堂阁,各种宝严肃,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烦恼,如是悉布满。
这是说明佛报化二土之相。众生所依之土,是凡圣同居土,即化土。化土因众生业原因此有生灭。所以众生见劫尽,会看到此愿望所成的世界为劫火烧尽。事实上,对佛而言,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这是由于,报佛如来的实在净土,为第一义谛所摄,非世俗谛摄之化土可比,故化土烧尽而净土不毁。
为啥同在娑婆世界,灵山净土却不受劫火破坏呢?这与众生的原因有关:“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原因,过阿僧祗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积德行善,柔软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所谓无缘不见,有缘得见。《法华经》侧重,如果有众生心意柔软,苦刻精勤,以供养渴仰心欲见如来,佛即现生令他们见灵山一会未散。如来常在灵山说法,忍土正本平坦,唯开示悟入佛知见者,则能见此地步,悉数众生,无明深重,谄曲浊心,故不能见。
天台宗智者大师即是这样一位亲见灵山法会的人。智者受学于慧思禅师,他到光州大苏山参见慧思时,慧思一见面就很高兴的对他说:“旧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后来授以普贤道场,令修法华三昧。智者诵《法华经》时,寂然入定,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豁然大悟。这是由于对佛法的坚信解相,方能于同中见异,秽中见净。
除了《法华经》对佛以娑婆为报土有描写外,最闻名的比方要属《维摩经》中如来按趾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见《维摩经·佛国品》: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比方清闲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布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凹凸,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悉数众生悉皆对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所以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瑰宝严饰,比方宝严肃佛、无量积德行善宝严肃土。悉数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比方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积德行善严肃。”
在这儿,舍利弗尊者置疑佛陀的国土不净,所以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严肃,大地金色,悉数世界都变成清净严肃的国土。这在凡夫看来是不可能的作业,佛陀却通知舍利弗:“这即是我所感受到的娑婆世界。”佛眼看人世,和众生看世界,净秽不一样竟如此悬殊。这一自他不共的依报说明,随心净故则国土净。当众生一分一分地自净心意时,就能感受到当下即是净土。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是心净国土净的世界。
那么,众生怎样才华进入佛的常寂光净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悉数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的法性土正本即是身土不二的,佛无时不在常寂光土中,吾人若识得自性,将自己的自性之光融入佛之常寂光中,便有如以杯水注于大海,自心契入如来性海,便当下即证得自心净土,也即是融入常寂光净土中了。宋代的遵式大师即是一位以念佛即身证得常寂光净土的人。
三、释迦佛亲自将娑婆世界变秽为净
娑婆世界在众生眼里是固定不变的,这一世界不但杂秽绚丽不堪,而且有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是无法随意改动的。
可是,在《法华经·浮屠品》中,娑婆世界被佛的神力进行改动和拓展,这种对国土的随意改造也是为了打破众生以固有视角看待世界的情见。
事情原因是这样的:佛说《法华经》时,从地涌出七宝大塔,佛陀述说了塔内多宝佛的本愿——凡有说《法华经》处,必定塔涌赞言以作印证。所以在会的大乐说菩萨等请见多宝佛身及释迦统筹诸佛。释迦如来为供养多浮屠,故集结十方统筹之诸佛,并以神力三度将娑婆秽土变为清净国土。
初变娑婆世界为净土,如经云: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严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及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这是说,教化于他方的诸佛统筹将至,故佛将秽土改动为净相,娑婆世界变成严净国土的严肃不亚于极乐世界。此时,只需在《法华经》讲座现场的与会大众被留在了娑婆世界上,由于他们现已不住小乘,远离心垢。其他的天神、俗人则被转移到了其他的世界。
次变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由于来娑婆世界的统筹诸佛甚多,初变的国土还不足以容受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所以释尊又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并构成一大佛国土,来容受统筹诸佛。国土的严净程度亦如初变所描写。一样移诸天人至他土。
三变是再度于八方,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为净土,又移诸天人至他土。原因是每尊佛来时都带一位大菩萨作为家丁,诸佛的师子之座,高五由旬,原先所变的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为净土犹不能容尽,所以有了第三变净土,并将诸国通为一佛国土,如此方能容受十方诸佛来访:“东方释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
由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娑婆世界在佛的视界里永远是清净自如的,有缘众生依佛的清净眼也可以见到娑婆的严净之相,这是其一;
其二,除了娑婆国土外,还有许多的国土世界和娑婆世界一样是杂秽的,并不仅仅只需一个娑婆是五浊恶世。
其三,从佛三次“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的做法来看,凡夫众生因惑业所感,无法享受和佛一样清净的净土,虽然佛将当下的秽土变为净土,却不得不将无福众生移至他土。
三变净土是由三昧之力而显,初变娑婆是变秽为净;次变二百那由他是胜处改动清闲;后变二百那由他是悉数处于境无碍。特别是悉数清净国土通为一佛国土闪现悉数依报入于一依报,以此消除众生的隔阂阻碍之见和净秽之执。
四、娑婆世界可大可小
一样的,能打破世界时空的除了佛陀外,还有深位菩萨。经中最为闻名的是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大乘菩萨的代表人物,他来自东方妙喜国,以居士的身份辅佐释迦教化众生。
经中记载维摩居士能玩世界国土于股掌之上。且先看《维摩经·见阿閦佛品》的这个故事: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悉数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所以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悉数众。”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6]妙喜世界,置于此土。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助!”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其他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已之所往。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所以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这是说,偌大个东方妙喜国被维摩诘以三昧神通力垂手可得地用手拿过来,展如今世人面前。风趣的是,妙喜国中有神通的菩萨声闻天人等能感觉到自己被转移了本地;没神通的人根柢不知不觉,以为啥也没发生。
一个东方妙喜国土正本有其固定的方位,可是在大菩萨就象游戏一样可以随意更换国土的方位,将这个国土移到娑婆世界,待向大众展示结束,又可以举回本处。不可思议的是,妙喜世界虽然被归入娑婆世界之内却并无增减,而娑婆世界也没有因一个外来国土的进来变得狭窄。此举彻底打破了时空的约束。
由于,世界本身是无尽的,如映珠网,互摄互入,世界与世界之间可以彼此容纳,风平浪静。这也说明,世界是空性并缘起的,娑婆世界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众生无须在这上面苦苦顽固空有仇视、自他相碍的观念。
结语
凡夫众生的有漏依报国土是众生有漏之身心所招感的,因此有不净和坏灭之时。佛的净土是佛的悲智力变现的,是以无漏五尘为体的,因此清净严肃。虽然净秽间隔看起来如此之大,但众生与佛赋性一体,心佛众生三无不一样,只需一念清净,当下就能感受到净土。当下感受的净土在未满足成佛之前,他人是无法共知的。前史上有许多高僧修法效果时自我享受夸姣的净土世界,可是他人仍然看到他住在秽恶的五浊恶世,这就归于“唯独自明晰,余人所不见”的地步了。所以,土的净秽与否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跟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主要的。
- 上一篇:如何区分宗教与迷信?
- 下一篇:六道轮回中的修罗道是什么?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说起来容易,活起来不容易
- 人生总在成长
- 抬头是天,脚下是路
- 偈语是怎样形成的?
- 一路走来一路忘
- 因为哭过,笑才灿烂
- 假如生命能够穿越
- 无论过去将来多美,记得珍惜眼前
- 日子还长,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坛老咸菜
- 对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头,且断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闪现
- 好心情为生活着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风中,望红尘种种
- 人生转瞬即逝,不如怜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来源?
- “忍”是一种担当,忍之为德,在于负重
- 人生有什么体验?
-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营养
- 知足的意义
- 谦虚是待人处世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
- 烦恼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开发心地,帮助自己、帮助他人
- “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
- 从今天做起,凡事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 如何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则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颗欢喜心?
- 佛教的这六事为什么能让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吗?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过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样美化人生?
- 如何评价一个人?
- [星云大师]修桥铺路又斋僧,戒杀放生第一因的解释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吗?
-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声音,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 [禅宗典藏]《祖堂集》的价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赠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总是睁得那么大
- [佛与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学常识]偈颂的术语
- [星云大师]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的解释
- [六祖坛经]《坛经》中对于“不二法门”是如何解释的?
- [红茶]滇红工夫茶属于什么茶?
- [禅宗公案]骑牛觅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蓝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无碍
- [佛与人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 [佛学常识]偈颂有哪些形式?偈颂的形式
- [星云大师]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