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为什么反对杀生?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佛教为什么反对杀生?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佛教反对杀生呢?

  原来,在佛教的价值体系和修炼体系中,杀生被认为是绝对不允许的行为之一。佛教中有众多的戒律,其归根结底只是五戒。这作为道俗共戒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五戒当中,不杀生就是不伤害一切有情感的生命。它与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一样,被佛教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性戒,谁犯了,谁就有罪。

  而且,这样的罪过并不是佛陀制订的,而是众生界公认的。佛教通过对这种人伦规范的总结得出了业报轮回的结论,认为众生的死生祸福都是众生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如果众生做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罪业,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相应的痛苦。当然,这是痛苦并不是佛或神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招惹的。所以,中国民间一直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说法。与此相对应,佛教认为,如果人们做到了五戒,就会有二十五神来保护受持五戒的人,从而使之远离相应的不幸与痛苦,并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据《杂阿含经》记载,成就三十种恶法,命终之后,必然堕入地狱之中;相反,成就三十种善法,命终之后,必然获得天仙之报。在这一善一恶当中,无不涉及杀生问题。由此可见,不杀生在佛教中几乎是不可触及的天条。

  不过,强调不杀生并不等于说绝对不能杀生,是否应当杀生,关键要看当时的情况。

  据《杂阿含经》说,如果以三种方便来调伏众生,而众生却无法得到调伏,就当“杀”之。当然,这个“杀”并不是用刀枪去杀害众生的肉体,而是永远不再对那些众生进行教化。在佛教看来,没有了佛法的教化,众生的解脱就不可能实现。在这个众生不复有解脱之法利的意义上,如来称之为“杀”,因为那些众生的解脱希望被他们自己给扼杀了。至于西藏佛教和南传佛教有吃肉的传统,那其实是从佛陀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事实上同杀生没有关系。在任何时候,佛教都提倡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主张惭愧悲念一切众生。即使是《少林寺》电影中的捕杀青蛙,也只是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才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说,在佛教当中,一切杀生都是不清净的表现,佛教永远都是反对世俗意义的杀生的。

佛教劝我们不要杀生,其意义有四种。

  (一)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之道。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慈悲心。

  (三)众生(梵语bahu-jana)皆为过去生中父母,亲戚朋友,因此带来因果循环故。

  (四)悉具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杀,依佛的境界观看一切众生,将来都可成佛

  菩萨戒云:“当知汝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基于这四点,佛教是主张不杀生的,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著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