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发起菩提心的生因与了因是什么?

发起菩提心的生因与了因是什么?

  在《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一切众生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这个经里面,善生居士佛陀请问,说这个六师外道讲的因果是错乱的,佛陀才能够正确的宣讲因果,佛陀说过这个“因”有两种,一个是“生因”,一个是“了因”。那么佛陀最初说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来说的话,它是因为生因呢,还是因为了因呢?

  然后呢,佛陀回答了这个问题,中间省略号的部分,佛陀先解释了各种“因”,我们就不仔细看了。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是佛陀正式的回答,佛陀说,一切众生能够发菩提心,有的是因为生因,有的是因为了因,有的是因为生因和了因的结合。而且你们要知道啊,那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生因,就是大悲心。因为有了对于众生的大慈悲心,就能够发起菩提心,所以说悲心是菩提心的生因。

  这段话的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梳理一下几个概念:

  第一个是菩提心,这个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心就是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要成佛的心。如果从具体内容来说呢,分为两块,一是上求佛道,就是发愿要成佛;二是下化众生,就是要利他,度化一切众生。

  第二个是大悲心,那么这个大悲心呢,主要是强调对于众生的慈悲。跟菩提心的“下化众生”这个方面,比较契合。

  第三个概念是生因,所谓“生因”就是能够让某个东西生起的原因,比如种子能够生出芽来,最后长成大树,那么种子就是大树的生因。这个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

  第四个概念叫了因,这个了是明了、了别、认识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本来就在那里的,但是你不对它进行认识进行了别的话,它就显现不出来。

  太虚大师在《优婆塞戒经讲录》中对于生因和了因有这样的一段解释:“发即是发见或发生。发见,在科学上亦谓发明。不过发生是生因,发见是了因。……生因,即能产果者。了因,即明了因;如屋内电灯之光一照,则室内各物皆现,室内各物并非灯光所生,不过因光发现而已。”

  太虚大师的解释,说的还是很明白的。那么这里的经文之中,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善生有个疑问,众生发菩提心,是因为生因而发呢,还是因为了因而发呢?

  佛陀说,有人是因为生因,菩提心的生因就是大悲心。就是说,有的人之所以能够发起菩提心啊,是因为感觉到众生太苦了,因为要慈悲救度众生,所以就能发起菩提心。这个发起菩提心的情况,主要是从“下化众生”的角度发起的,对不对?

  有的人呢,发菩提心是因为了因,为什么说是了因呢?我们说过菩提心就是追求觉悟之心,这个对于真理和实相的追求,其实是一切众生本自具有的本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佛性”或者“觉性”。经中常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只是被无明烦恼障碍住了不能了知。那么,有的众生,因为学佛了,开始了知自己本具的追求觉悟之心了,所以发起了菩提心,这就是因为“了因”而发的菩提心。这个发起菩提心的情况,主要是从“上求佛道”的角度发起的了,对不对?

  佛陀还说,那么有的众生呢,既因为“生因”,又因为“了因”,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结合在一起了,真正生起了菩提心。这样发起菩提心的情况,其实就更为殊胜了,因为这样的发心是从“悲”和“智”两个方面都具备了。

  因为关于发起菩提心的“了因”到底是咋回事,经文里面没有具体的解释,有人聊起这个话题,就拉拉杂杂的解释一下这段话,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的更清楚一些,更希望大家都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