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问篇
问题答问篇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佛法常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也是入佛之门。你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解答呢?你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有解答。解答圆满,你生信了,然后才由正门导入堂奥。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人有问题,反而问题越多越好,怀疑越有越好。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是不怕怀疑的,甚至是经得起怀疑的。本篇以"义解"、"修持"、"信仰"、"常识"、"社会问题"五个单元,来引导大众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罣碍布施多少于心上。
什么是解行并重?
修学佛法,首须理解经教,也就是要读经阅藏,听经闻法,以了解教义;如果不重慧解,盲修瞎练,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光在慧解上着力,在修持实证上没有下功夫,也只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不能获得学佛的利益。因此,学佛必须解行并重。
什么是五家共有?
佛陀说世间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儿女。虽然我们拥有万贯家财,逢到大火、大水,可以把我们的家当焚烧成灰,或流失净尽;遇到盗贼、贪官污吏,也会抢走我们的财富;即使亲如儿女,如果不肖奢侈,也会使家财转眼成空。所以,人生在世,累积财富不如累积功德。
什么是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 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
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法句经》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通常我们说,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依佛法说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时快乐,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长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什么是缘起性空?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什么是涅槃?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
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灭除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佛在世时的诸大阿罗汉,也都是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乞食。由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法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所以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是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什么是四依止?
"四依止"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学佛者应该依循的四个准则。
依法不依人: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
依义不依语: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
依智不依识:以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
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什么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籽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资讯传播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了解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之后,就会觉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什么是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佛陀成道时,即于菩提树下做如是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缠裹着我们心中本自具足的佛性,使之不得开显;但若离开此心,又别无烦恼可除,也别无菩提可得。所以,菩提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此心的迷悟之间。一念觉则菩提显,一念迷则烦恼生。就像一面镜子,沾满灰尘时是它;
拂去灰尘的,也还是它。要让它沾满灰尘或拂去灰尘,都只能在镜上求,离开镜子,则什么也找不到。
当我们懂得往心内修正自己,探求自己本来面目时,烦恼虽热恼,解脱的希望也含生其中。
什么是不二法门?
显示超越相对、差别的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称为"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不二法门"的意见有:生、灭不二,我、我所不二,受、不受不二,垢、净不二,动、念不二,一相、无相不二,菩萨、声闻不二,善、恶不二,罪、福不二,漏、无漏不二,为、无为不二,世、出世间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我、无我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二,根、尘不二,正、邪不二。
而不二法门的人间化,即指:
人在山林,心怀社会。
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身居市井,志在佛国。
天堂虽好,人间更美。
法界无边,家庭第一。
今日一会,无限未来。
今之俗语多援引"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的方法。
什么是一心二门?
《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想而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
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绝对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所以呈现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心的本体为生起万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于妄情,所以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约义来说,真如门是绝对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约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体,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的二面。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的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觉与不觉之分,故析为二门,觉者称为心真如门,不觉者称为心生灭门。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绝对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寂灭,泯除妄想的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什么是六成就?
佛教讲因缘,凡事必须因缘具足、众缘和合,方能成事。此缘起法为佛陀所证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就是佛陀说法,也必须具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等条件,才能开演法筵,此称之为六成就。
如是: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我闻:为"闻成就"。是阿难亲闻佛陀说法,故称闻成就。
一时:为"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佛:为"主成就"。指说法之主,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在某处:为"处成就"。指说法之处,佛曾于忉利天为母说法,除此,皆于人间的印度摩揭陀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
与众若干人俱:为"众成就"。指闻法之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处成就。
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如果缺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传,故知成就道场说法,非一人所能为,须待信、闻、时、主、处、众等因缘具足,方能开演法坛。因此今之说法者,应当秉着恭谨虔诚之心,宣说法要,令大众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闻法者也应心怀稀有难得,难遭难遇想,并且发愿护持正法、成就道场,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远流长。
什么是"般若"?
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是般若,如:无言说教、拂尘扫垢;不能让人觉悟者,一切都不是般若,如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
没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于"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恶,若智慧"生病"则成"痴",如同科学有益也有害,含义较肤浅,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纯善的、不可言说的、意义深远的,闻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种类,有三:
文字般若:在于方便引导,重于解悟,如舟筏。
观照般若:在于体验真理,重于实行,如驾驶。
实相般若:在于所悟所证,重于性体,如抵目的地。
般若指的是我们的智慧、真理、实相、本来面目、真心、佛母。
什么是佛教?
佛教,广义的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的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法是什么意思?
"法"的梵语音译是"达磨"。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
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陀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什么是无常?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什么是因果相续?
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以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染杂乱义"的简单解释。
什么是法印?
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所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一切行苦",亦称四法印。
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则着重自己解脱。
什么叫做六度?
"度"的梵语音译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
什么是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四摄法是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
五明是什么?
五明是五种学艺,是印度的学术分类法。
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
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
医方明:即医药学。
因明:即逻辑学。
内明:即佛学。
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已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丛林就是大寺院。僧众集合在一起,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禅宗寺院(丛林)的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遵行的规制。清,为清净大海众的略称;规,为规矩准绳的意思。又因为所立的仪轨能清净大众,所以称为清规。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之后,我国陆续撰出的清规有:《禅苑清规》、《日用小清规》、《禅林备用清规》、《幻住庵清规》等;日本有:《永平清规》、《莹山清规》等。
什么是五时?
天台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称为五时。
什么是五乘佛法?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名为五乘。
"南无"是什么意思?
"南无",是梵语的音译,意义是敬礼、皈敬、皈依。
"转*轮"是什么意思?
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陀的*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轮。佛陀初转*轮的地方是鹿野苑,在今天波罗奈城。
"三宝"是什么?
佛陀是佛宝。佛陀所说的法是法宝。佛陀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他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在家信众可否于房间内诵经念佛?
居家若有佛堂,诵经做功课最好到佛堂;若无佛堂,或环境不许可,亦可在房间内课诵,只要把房间整理干净即可。不课诵时,佛像与经书应用布或经盖盖好,课诵时,再取下即可。
参加法会时应如何持经课诵才如法?
持经课诵,除了心存恭敬外,举手投足间的观照留意,更能使我们身心一如,于恭敬中承受法益。
双手捧之,平胸,不单手携行。
双手捧经欲向佛作礼时,只须平举齐眉,不向人作揖或合掌。
休息时,经书应置于净处,不随意弃置。
不任意损坏经书。
不在经书上随意涂写。
经书如未诵完,可用线香为记,经本暂合。
经书蒙尘时,不用口吹,应以净纸擦拭。
经案上不放置其他杂物,如电话(大哥大)等。
喝酒无罪,何以佛教视为根本大戒的五戒之一?
酒虽无罪非恶,但酒醉之后,常使人失去理智而做出种种恶事。譬如《大毘婆娑论》说,印度有位优婆塞,饮酒之后,盗取邻居的鸡,烹杀作为下酒菜,犯下偷盗、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有看见鸡,犯了妄语罪;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淫、妄等四重罪,因此佛陀制定不饮酒戒。
对灭老鼠、蟑螂、蚊虫、使用农药的看法?
有些开药店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或者捕杀老鼠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种田栽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在这里,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如果为了去除虫害,当然,预防比杀害要好些,但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瞋恨心而杀生,以瞋心而故意杀生,是必堕地狱受苦的。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要把佛法的规范视为畏途,认为是束缚我们自由行动的绳索,或以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严,难以守持。其实,佛法的戒律有很宽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佛教徒可以说谎吗?
在佛教里,杀、盗、淫、妄、酒是根本大戒,根本戒的妄语是指:"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也就是说,没有得到神通,却说得到了神通,没有证果,却说已证果,这种说词构成了妄语罪,像古今附佛外道的人,自称活佛,还有自谓无上师的人,所说的皆为妄语。
很多江湖人物,也常用如此欺骗的诈术赢得别人的信仰、恭敬,这也是妄语。至于我们常讲的:"大家吃过饭了吗?"明明没有,但为了怕问的人麻烦,于是会说:"我吃饱了。"这类的话并不严重,因为话中含有善意,叫做方便妄语。经云:修道之人,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绮语者,这点很重要。
受持八关斋戒,等同出家人,一切生活当以知足少欲为原则,才有助于身心的净化。高广大床容易使人心生贪恋,所以,佛制出家众不可睡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是指非时食容易助长贪欲,且饱食之后容易昏沈,故佛陀制戒不许。
修习苦行才容易入道吗?
一般人总认为必须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佛陀对修行的态度是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为"苦"容易使人心生烦恼,"乐"又容易使人散乱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乐的修行都不顺于佛道,难得解脱。尤其某些外道修无意义的苦行(如食牛粪、食草、烤火等),或极力主张欲乐,这都是无助于解脱道的邪见。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于物质,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来减少外缘,磨练心志,是不同于极端苦行的。
何谓"借假修真"?
"假"是指我们的身体,"真"是指我们的心。修行主要是在修"心",身体只是修身的工具而已。但一般人平时只知重视自己的身体,却不重视我们的心,这是颠倒的,要知道人生百年之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经典上有个故事,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到晚,我就帮你穿衣、洗脸、吃饭、刷牙、走路,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到处跑道场,每天拖着躯壳东来西往的,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有一首偈语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心外觅佛,身体你不是太糊涂了吗?"人生要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心,那才是重要的。
打坐时呈现异相好吗?
呈现异相,一般是指看到佛菩萨,或自身放光,或身体变大或飘浮空中或具神通等,这些现象,有时候是自己的幻觉,或魔来混淆自心清净,误导众生修行正道。虽然也有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但如《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呈现异相虽令人好奇,但却无关于解脱。如果执着了,对修行者不好,唯有平常心观其来去,才是正确的处理态度。
打坐时有幻像该如何?
睁开眼睛,再有幻境,就起来跑香,偶尔有些瑞相,也是适可而止。如果常有幻像,要想方法正念。
吃素会造成体力不继,营养不良吗?
吃素不但不会营养不良,反而有益健康。西方国家的医学界早已极力提倡减少肉食,主要是因为肉食容易造成血管内积聚太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导致血管硬化与阻塞的病症,而素食则有益清除体内毒素。
至于有些素食者何以显得瘦弱不堪、体力不支的样子,主要是对素食的观念不正确,或因烹调不当,或因饮食分配不均,或因生活作息不当所致,并非素食所引起。
烦恼来时怎么办?
去除烦恼的方法有:
找善知识倾诉,避免再和烦恼人谈话。
惭愧自己有烦恼,责怪自己没出息。
走入大众,接待客人,更要亲切、微笑,说好话。
面对现实,主动找对方沟通。
自制、能忍,才是有力的人。
宽容别人,体谅别人,人我互调,为别人想一想。
自省改过,因为这是最勇敢的人。
发愿:"我愿以慈心对待他人,我愿以慈眼看待他人。"
自念:"我不是为烦恼来学佛的。"
自问:"为什么自己放不下?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
自己告诉自己:"我要赞美别人,我要尊敬别人。"
写作、抄书,多写几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画图,最好画佛菩萨的金容圣像。
诵经或读法语、箴言。
阅读藏经,讲一段藏经的内容给自己听。
打坐参禅,自问为什么烦恼?
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
听梵呗,唱圣歌,或是弹一曲"三宝颂"或"念佛曲"。
瞻仰佛菩萨的圣容,"我以生气的面孔能对佛菩萨吗?"
逆境来时怎么办?
面对逆境的方法有:
勇于面对,接受挑战,设法改进。
学习承担,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
肯定自己,安住身心,以不变应万变。
观想古今圣贤,以他们的事迹作榜样,努力向前。
阅读高僧传记,学习坚忍、发愿、无畏于风霜雨雪等艰难困苦的精神。
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忖"我已没有退路,不管怎样,我要坚持下去"。
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气馁,观想佛陀降魔的精神。
灵巧应变,另辟新路。以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告诉自己:"没有逆境,那有顺境,我要经得起考验!"
坚此百忍,不可输掉慧命!
自念:"逆境只是一时的,修道是永远的,不要害怕!"
斗志不斗气,一切境界都是对自己的考验。
多念几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念一段《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生气时怎么办?
生气时,可以:
要小声说话,保持平静微笑的态度。
不要给人知道自己生气,暂时离开现场,到室外透一下气。
记下生气的原因,再替别人想一想。
聆听或唱诵梵呗圣歌,从歌声梵呗中,平息情绪。
礼佛忏悔。
面带笑容,告诉自己要欢喜,不可生气,会上人当!
做个旁观者,冷静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审查自己的起心动念。
揽镜自照,看看自己生气的模样。
诵念佛号,直至气消为止。观想佛、菩萨的慈颜相好。
到没有人的地方去,问自己:我生气有道理吗?
反问自己:"为什么要生气?"往往会发现:这种小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自我反省,承认己过。
心想:承担委屈,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逆增上缘。
看破放下,学习"观自在",问自己,自己生气会自在吗?
找不生气的人讲话;但不可给人知道自己在生气。
生气时,要慢半拍,告诉对方:等一会我要生气!
忍!忍!忍!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自忖没有资格生气,应以慈悲宽容待人。
告诉自己:生气对自己没有意义。所以不生气。
化悲愤为力量,激励自己要更加发奋图强。
自问:"我是为生气来到人间的吗?"
凡事退一步想,留有余地,以免日后见面尴尬。
惭愧自己没有用,有用的人不生气。
发心工作,让自己忙碌起来,没有时间生气。
如何解决人我是非?
你好我坏。
你大我小。
你有我无。
你乐我苦。
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如何"发愿"?
发愿就是立志向上、向善,自我期许。诸佛菩萨皆以发愿而得道,是故学佛应该发愿。如何发愿?愿有:总愿||四弘誓愿;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十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大宏愿。所以,发愿,要学习承担诸佛菩萨的大乘愿力,建立在奉献、牺牲上,而非只求自利。
"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如何才能对境不动心?
一般学佛的人,听法时能契入,且有所悟,但往往遇到境界时,便随境转,功夫全废。如何才能转境而不动心?偈云:"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不把烦恼带到床上、不把仇恨带到明天、不把忧虑传染别人,若遇境界,随来随化。
如何对治尘劳妄想?
"不于六尘心生,不于妄心着相。"一个国家要有国防的军事武力才能保卫国土,我们每一个修行者也应自我心理建设,以求抵抗尘劳,去除尘劳,进而明心见性。
过自在解脱的生活,经云有四个力量,能对治尘劳妄想:
胜解力:对真理、禅定正确深入了解。
坚固力:对所信所行所知立场坚固,不朝秦暮楚。
欢喜力:对家庭、朋友、工作,从欢喜中产生力量。
休息力:佛法的修行非透支力量,适当的休息也是一种精进。
此外,心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能对治杂念妄想。
怎样自悟修行?
我们对于世上的知识、财富、爱情等等,总是期望别人能教导我们、成全我们、爱护我们,乃至于觉悟成佛都希望别人帮忙。但就禅宗而言,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求人不如求己,凡事靠自己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过去,有人问禅师:怎样才能开悟?禅师回答:我现在没有时间说明,我要去吃饭了。你能代他去吃饭吗?他能代替你开悟吗?吃饭、开悟,全在于自己。如何自悟修行呢?
要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的心动不动?观照自己能否把持自己?凡事要多多反求诸己,宽以待人。
要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己的心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净化。我们的烦恼虽多,但今天除烦恼,明天除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总有消除的一天。
要自我实践,不假外求:佛法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与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要自己守信、守时、守分、守约,不向外觅求。
要自我离相,不计胜负:世人太执着于相,太爱在表面上、语言上、小事上斤斤计较。计较人我、得失、胜负,使我们天天陷溺于人我是非、得失的风波里,不得安宁。因而我们要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被迷惑,不计胜负,进而臻于安身立命的境界。
以上"自悟修行"之道,看似容易,真正身体力行却是一种自我的考验,虽然不易实践,但还是必须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开悟,替你修行。唯有自我的体悟,方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领会。
什么是障道因缘?
障道的因缘,就是我们做事情常常遇到障碍。读书遇到障碍了,交朋友遇到障碍了,留学遇到障碍了,创办事业遇到障碍了,甚至于要建一栋房子,要买一个家具都遇到障碍了,连修行、信仰也遇到障碍了。障道的因缘在那里呢?有四点:
口说不行:真正障碍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外来的障碍力量有限,自我障碍的力量很强大。口说不行,常常说,说了又不做,说久了以后人家不相信你,这时候就是障道了。
心想谄曲:你心里所想的,都是打别人的主意,都是自私,都是自己多得到一点利益。这种谄曲不正的心,别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糊涂的,他会知道,他不但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面孔,也看到你的心,你的心谄曲,他当然不要和你来往。
身行恶事:如果你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记录,交朋友没有信用,自私、见利忘义,甚至做过很多非法的事情,当然别人就不愿与你合作,不和你来往,所以身行恶事也是障道的因缘。
人我计较:你和人相处,和人合作,和人创业,不要锱铢必较。你计较很多,人家当然不愿和你建立太密切的关系,很多好因缘往往是自己把它破坏了。我们如果不改正自己的因缘,就永远有障碍。
除了上列四点以外,心门不开、心结不解、心担不放、心妄不除、心忧不喜、心暗不明、心狭不宽、心恶不除、心邪不正、心贪不舍、心迷不悟、心有不空,也是障道的因缘。
平时如何自我修行?
谈修行,论修行,重要的是如何修行呢?可用四句偈十二种修行来做:
修身修口修佛心:首要是先修身,譬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打人、不乱做坏事,这就叫做修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诳语、不随便乱说、不讽刺、不伤害人,叫修口。最后还要修佛心,让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一样,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般若心。
修自修他修人我:把自己修健全了,叫修自。让别人也得到利益,让别人也渐渐地健全,好像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子弟,这就叫做修他。修人我,是把人我的关系改善,大家和谐相处,这就要靠修养的工夫。
修时修地修密行: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行,或一分钟梵行,或五分钟打坐,或十分钟念佛礼拜。修地,就是在房间里、客厅里,不一定在佛堂,随时随地,举心动念,皆可以修行。修密行,就是自己要有一点梵行,有一点密行,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有修行,我举心动念都有密行。
修福修慧修禅净:造福人群,利益别人,叫修福。修慧,就是自己要有灵巧、智慧、聪明,能悟道。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再修禅、修净土皆可。
如何用功?
用功的方法有三:
要会"闻",没有听闻就不会接受,学生不接受,则上下就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又如何教育?所以"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佛经中"谛听谛听",就是闻的真义。
要会"思",听了以后要懂得深思,反刍才会消化,吸收才会受用。佛经中"善思善思",就是思的真义。
要会"修",道理听了,也信受了,接下来就是要自我奉行,付诸实践,才不会变成空谈。佛经中"信受奉行",就是修的真义。
因此,培养自我的"会听、思想、奉行"的习惯,这也就是所谓"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如何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的方法有四:
在时间中结缘:比如说,我现在点头向你微笑,这是结"现在缘";几天之后,你看到我,你也向我含笑招呼,这又进一步是结"他日缘"了。说不定就从这一个微笑开始,我跟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未来缘"。所以我们在时间中结缘,不仅要结现在之缘,也要结他日之缘、未来之缘;能够缘缘不绝,善事自成。
在空间处结缘:我们不仅要结"此方缘",还要结"远方缘"、"十方缘"。其实,现在所结的"此方缘",也有可能成为他日"远方缘"的因,而更一步成就了未来"十方缘"的果。所以,在佛教里,时间空间是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要看轻在任何一个小空间,任何一个微少时间内所做的善事,因为这一粒种子,很可能就是将来茁壮的一棵大树。
在人间里结缘:除了结"人缘"外,还要与众生结下"生缘"。结了"人缘"、"生缘"还不够,要更进一步结"佛缘",以与佛结的千年万世法缘,来做为我们生生世世的依归。
在因缘上结缘:这种缘有三种,就是"亲因缘"、"改善缘"、"无缘缘"。"亲因缘"是在已有的因缘上再结因缘;"改善缘"是将彼此的关系做调理、改善的努力,使这个缘更美好、更长久。一般的婆媳、妯娌之间,都是有缘才成为一家人,如果能改善原来不好的嫌隙,这个缘就会和善,家庭也更幸福。另外,我们还要结"无缘缘",也就是要与和我们有关系,互相认识的人结无上善缘,即使是与我毫无关系,形同陌路人的,我们也要主动友善地和他们结欢喜缘。比如说:你在路上看到一
个人滑倒了,你立刻扶他一把,跟他点头微笑,他也向你道谢微笑,由于你的广结善缘,你们这两个原本无缘的人就成为有缘人了。
如何有善根?
善良,肯接受道理,与人为善,有道心、有正念、肯与人结缘,给人欢喜,都是具有善根。
如何将佛法融入生活?
要时常亲近道场,接触莲友,亲近善知识佛教徒,并要求自己要有信仰、忍耐、慈悲、道德,能不贪就是奉行佛法的戒,不瞋就能慈悲欢喜,不痴就能明理不邪见,并能时时心中有佛,这就是生活中有佛法。
如何安住身心?
平时行事要能够:
宽大。 厚重。 浑含。 慈和。 冲淡。
朴实。 公正。 平易。 沈潜。 简单。
如何受尊重受欢迎?
要给人欢迎接受,平时要付出多少代价,要培养多少因缘,平常做事、读书、讲话,不给人伤害、烦恼、挂碍、难堪、失望、不闹情绪。只有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不让对方失望、让人对我有信心,如此自然到处会受到欢迎尊重。
闻法的正确心态为何?
佛教的入道要门有很多种,有的从信仰入门,有的从义解入门,有的从慈悲入门,有的从智慧入门。但基本说来,多听闻佛法,以增信心,以助道行,是有必要的。闻法应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的心态要:"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也就是说,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成见不空,不能心生排斥,否则就像一个杯子,由于覆盖、裂缝、有杂物,再好的法水也装不进去,即使装进去了,也会变质;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由于土地坚硬、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就不可能生根发芽。因此应该要用恭敬心、清净心、柔软心、稀有心、至诚恳切的心闻法,才能获得法益。
修行遇到瓶颈时,如何自我突破?
发心就不会有低潮,要发慈悲心、忍辱心、精进心、布施心。开发心田,心里的世界,宝藏用不完,要求自己,适应大众,改心、换性、回头、转身。
对闭关修行的看法?
所谓"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人间佛教修行者不要一开始修行就想闭关、住山。本身善根、福德因缘的培养未具足,纵使闭关,仍然烦恼不断,一旦出关面对境界,烦恼即现行。此类闭关之举,对世事不闻不问,生活所需又赖大众供养,岂不成了社会的寄生虫?所谓修行,充其量只是懒惰的代名词,不值得鼓励。
道场的庄严是浪费吗?
有的人到寺院来,看到客堂、会议厅的摆设庄严,就批评"道场应该朴素,如此的家具太浪费了!"难道说佛门就得破破烂烂的吗?西方极乐世界是以水、鸟说法;现在的道场则要以设备来说法。不像样的客堂、会议厅,就不会有人来开会,来走动,阻碍了佛教的进步与新生,也度不到较高层次的信众到寺院来,所以道场的庄严不容忽视。
在家信众可以收留溜单的僧众吗?
有出家众在道场不安住,只好到处游走,有些信徒就提供场地、食宿收留他们,这不仅造成师徒间的矛盾,也破坏了佛门的伦理。邻家出走的孩子都要劝他回家,而 不可收留他们;佛门弟子若连世俗礼仪都不懂,其不邪为何?
太忙了!那有时间修行?
为众生服务,满众生所需,解决众生苦难,"忙"难道不叫修行吗?不忙着度众,不忙着说法,不忙着开示,*轮如何常转?所以"忙",就是修行。一个人要闲,到棺材里就会闲了。
学佛的利益为何?
认识真理,明了人生:学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比方说: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生的真象是什么?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你对佛教有了认识,你就知道人的生死情况,知道世界的还灭。虽然,世界是成住坏空的,人生 是生老病死的,但并非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就什么都没有。成住坏空是循环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坏空后仍有成住,死后还是会复生,所以五趣流转、六道轮回之间的种种情况 ,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走出自我,开拓胸怀:如果没有佛教的信仰,我们就会生活在自我中心里,被虚妄的自我迷惑。因而我们执着,我们贪恋,跳不出自我,不能超越自我,在贪瞋痴的泥沼里辗转生活,是很不自在的。我们如果有佛学的素养,走出自我,开拓胸怀,视众生都是我的兄弟姊妹,宇宙世间都是我的道场,那真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
培养人格,升华扩大:在宗教里,最重视人格的完成,要把我们的自我升华扩大,扩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把我们的人格培养成道德圆满的人生。
享受法乐,常行精进:我们信奉佛教,最主要的是享受真理的快乐。世俗上的娱乐短暂易失,法乐里的人生快乐却深广无限。
只要心地善良,不做坏事,何必要吃素呢?
这是一般世俗不信宗教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乍听之下,好像很有道理,若仔细去想,便知道有矛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怎忍心把自己的欢喜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呢?只管自己的口腹之欲,却无视于被杀者的惨痛,这还能说是心地善良吗?佛教劝人素食,主要是为了长养慈悲心,连儒家对食肉都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之言,可见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其重要意义。
不可用蕃石榴、蕃茄等水果供佛吗?
水果是佛教的十供养之一(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以水果供佛,是出于对佛菩萨的感恩和崇敬,只要能以虔诚的心将供果洗净,并不忌讳水果的种类,更何况诸佛菩萨已是万德具足的觉者,岂会为供果而起分别?
学佛人吃素,青菜萝卜是否也有生命呢?
生命的定义是"生长、繁殖、死亡"。青菜萝卜也有生命的定义啊,我们为何要吃它呢?植物与动物是不一样的,植物不是有生命,而是有"生机"(生长的机能),因为植物没有"心",动物有生命,是它有心识的活动。吃青菜萝卜,它是物理上的反应,而杀鸡鸭牛羊,它有心理上的反应,所以物理的反应不能承认他是有生命,只能说是"机能(生机)"。有"心",佛教才承认他是生命。
具有神通就能万事通吗?
佛教不否认神通,但却也不标榜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一个人如果造作了罪业,即使有神通,也不能免于因果业报的法则。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以前释迦族因轻视、侮辱琉璃王子,而遭到灭族的恶运,虽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运用神通欲解救释迦族人,但被拯救出来的人,最后仍然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胜过神通的最佳证明。所以不要依赖神通,老实修行,脚踏实地,才是学佛之道。
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神通非究竟之法,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所以佛陀不鼓励弟子修学神通。
佛法讲究因果业力,不运用神通违背业力。所谓"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业力之故,终不免被裸形外道乱石击毙。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因显神通,被佛陀处罚不准入涅槃。佛陀教示:神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依于净戒;要住于慈悲。此外施展神通即是犯戒。
经书或佛像坏了该如何处理呢?
经书或佛像坏了,若能修补,就尽量加以修补,假如实在破旧不堪,也不便保留,就予以焚化。
烧冥纸给亡者有用吗?
这个习俗是源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必到阴间为鬼,亲友为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才有烧冥纸的做法。但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所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若是无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用;若是有福德者,就算没有冥纸,也能得到供养。但为表生者心意,烧一点冥纸也无可厚非。
对异教的看法?
若将佛法分为五乘,其中人乘佛教是具有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与佛教的五戒,戒"杀、盗、淫、妄、酒"相近。佛门的报恩思想,与儒家的慎终追远精神相契。耶教的十诫与佛教的十善相近,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信仰天神,以求生天国为目标,相当于天乘佛教。
对礼拜神明的看法?
已皈依三宝弟子是可以礼拜神明的。
皈依是一生的信仰,信仰是不能变的;礼拜是一时恭敬,皈依与礼拜是不一样的。人和人见面都要互相打招呼,对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佛教徒都可以点头、握手以示礼貌,怎可说不可以礼拜神明呢?
对宗派的看法?
佛教是包容性很大的一个宗教,所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有同一个教主佛陀,有同奉的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等真理,有共遵的制度、规矩、戒律等。因教徒根基不同、修持方式不同而产生所依经论不同的诸多教派、宗派如:印度的部派佛教、小乘二宗、大乘八宗、中国的四大名山,甚至显密、南北传之分,是自然、正常的现象,也使佛教在不同的时代、国度中呈现其不同的风貌,含摄不同的众生。这正是佛教包容性、多元性、适应性的具体展现。
对密教的看法?
修密要有十年显教基础,也就是对基本佛教义理要有全盘的正确认识后,才能一门深入。对于时下部份佛教徒受速食主义影响所及,连修行也追求速成,迷信密教的灌顶、加持或神通,以他人修行成就,企图圆满一己的修行,是不可得的。
对南传佛教的看法?
中国佛教一向对南传佛教僧人抽菸吃肉之举,不以为然。日本佛教也对南传佛教不注重义理研究,只注重生活仪轨的情况甚为轻视。南传佛教对日本僧人娶妻生子的现象,更是不能接受。对于不同宗派所纷呈的沿习,应是各有需求、各有因缘,不必刻意排斥。
不过世界女男平等风气所趋,向来女权低落的南传佛教,对于比丘尼僧团的重建及承认,是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如何认识宗教?
认识宗教的方法有三:
第一、要看信仰的对象是不是真实的。
第二、要看其教义、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
第三、要看传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吗?
我们买东西,都要选择材料,讲究品质,在宗教里,它也有很多品质,应该为自己的信仰小心谨慎地做一个选择。
如何让十方大众都能够理解正信的宗教?
在学校的教育中就必须安排宗教教育课程,让大家从小就对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可以分辨清楚正信与邪信。因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质的需求外,还要有精神的、心灵的、超越的等等需求。因此,在家庭、学校、父母、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免得长大后因为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乱信。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正信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教义、教士,而且要具备真理的条件,若符合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这才是真理,例如佛教的因缘果报、性空缘起等均具有以上的条件。
佛教里,那一尊佛第一?
在阿弥陀佛发愿文中的第一句是"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并不是指阿弥陀佛第一、释迦佛第二、药师如来第三。在佛教里面,每一尊佛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因为佛各有各的第一,兜率净土,弥勒佛第一;极乐净土,阿弥陀第一;琉璃净土,药师佛第一;华藏净土,毗卢遮那佛第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第一。
对皈依的看法?
皈依是对自己信仰一生一世的选择,也是成为正式佛教徒的开始,犹如学生入学,必须注册,才能取得学籍一般。
皈依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人,不是拜师父。所以皈依后的佛教徒是属于整个佛教的信徒,不是专属某一个人的徒弟。
诵经超度对轮回有影响吗?
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祖先亲朋去世了,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能不能帮助他脱离轮回呢?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而持诵的人可以得到六、七分,因此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身强体健的时候,储备一些功德资粮,不要等无常来临,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好比鲤鱼跃龙门,身价百倍。诵经就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人人钦羡、人人仰戴。仿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一块大石头放在水中,很快就会沈没下去,
如果把它摆在船上,可以安然地运载至彼岸。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免于在生死大海之中沈溺。
家中有人往生,如何帮助亡者及协助家人?
人过世,念佛最好,不一定出家人念,亲朋彼此互相助念也很好,也可就近找别分院法师帮忙。中国人很奇怪,只要邻人有往生事,总是七嘴八舌的劝请许多民间习俗的丧葬方法,如果你是正信佛教徒,应该要有主见,依佛法而行。每一个佛教徒对于佛教的常识,都应该要去了解。
对佛教徒四处跑道场的看法如何?
佛教徒四处跑道场最大的缺点就是易将是非搬来搬去,功德没有修好,反而造了许多口业。所以不要将修行当成是应酬,护持道场要专一,不要盲目的跟着别人后面跑。
对信仰不专的看法?
当信仰与感情、金钱、事业、前途的选择冲突时,就是对信仰专一程度的考验。信仰重在专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门品)中的一心称名、一心供养,《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都是证明一心一意、心诚则灵。
宗教徒对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信仰要忠贞、要专一,信仰是一比多好。
佛教徒可否吃鸡蛋?
佛教戒律中有一条讥嫌戒,是为避人讥嫌。若吃鸡蛋时,逢人便要解释:这是饲鸡产的蛋,未受精,不能孵小鸡。为避讥嫌,干脆不吃。
西藏佛教喇嘛吃牛、吃羊,南传、日本僧人也吃鱼肉,对某些人而言,吃未受精的鸡蛋并不是个严重问题。
对放生的看法?
佛教徒的慈悲,对有情众生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对生命充份的尊重。所以不仅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
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便死了;豢养的鸟类无求生能力,买来一放出去就死了;买毒蛇放生,危害人的安全;把乌龟放到放生池吃鱼;把食人鱼放生到鲤鱼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鱼放到海里,把海水鱼放到淡水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举凡刻意的放生、不当的放生,美其名叫放生,实际上是不道德的。应该提倡随缘放生,不要刻意放生,进而要护生。
佛教以人为本,放生最基本是要"放人",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离苦、给人救济。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那怕是一茎花草、一枝笔、一张桌椅、一块地毯,任何物品也有生命,应善尽维护其功能,延长其寿用,创造其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荼毘后没有留下"舍利子",是不是就表示亡者没有修行?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
总之,舍利子不是有没有修行的唯一见证。
佛教主张火葬,是否有违孝道?
中国是注重礼仪的国家,所以对葬礼也极为重视。在佛教未普遍流传民间时,一般人总以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点来衡量火葬,以为那是有违孝道的作为。实际上,人往生后,其遗体终不免遭虫蚀而逐渐腐朽,儒家对身体发肤的看法,其重 点在于劝人要珍惜生命,而不是要人执着外在的身体,更何况火葬对环境卫生也有相当的助益,更可节省空间,对环保及经济效益上是很值得推动的。
家中安奉佛像,必须选方位,看吉时才合乎仪礼,才会带来吉祥吗?供奉佛像在于虔诚的心,所谓"心诚则灵",佛像摆设的位置,只要光线亮、空气好、方便礼拜,在自己认为是家里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执意去选某个方位。至于迎请的时间,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扰就是吉时,并无所谓相冲或触怒神威等问题,因为"时时是好时,处处是好地"。
如何引导子女学佛?
父母对此不要操之过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态,尚未就学的子女,常挂在口边的是:"爸爸说,或是妈妈说。"上学的小孩则说:"老师说。";初中的学生是:"同学说。";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说。"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权巧方便上要培养因缘,不要强迫。
"菩萨"与"众生"有何差别?
从因果的理解上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造因必得业果,因此慎防于因;众生则相反,总要等到果报现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来说,菩萨重视利他,而众生则偏重个己利益。所以菩萨心中只有大众,众生心中只有自己。
诵经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烛供佛?
诵经时以香、烛供佛,主要是表达虔诚、恭敬、供养、庄严的意思,这是修恭敬供养之行。
为什么要印经?
印经的意义是:
续佛慧命,不断佛种。
令人见经,解义信佛。
流传普遍,广大永久。
佛日增辉,*轮常转。
佛教为何不主张以看相算命来预知前程呢?
佛教本着"缘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众缘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机会外,本身还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否则纵使有再多的机会,也只能望之兴叹;或是具有实力,而平时未能广结善缘,依然难获工作机会。了解缘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卜卦等来徒增烦恼呢?
诸佛法身遍满虚空,为何还有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净土的分别呢?诸佛法身遍满虚空,法界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无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东西南北)的区隔。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既是如此,为何还有东方、西方之分呢?这主要是凡夫心里需要有一个定位,譬如西来寺在美国哈仙达岗兴建以后,美国一位议员说:"这是美国地理上的指标。"何谓地理指标?例如在西来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没有
指标,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心理上的方位,实际上没有东方、西方之别,因为佛佛道同,光光无碍,是没有你我之分的。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点在那里?
学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庙,则很难得;若人在寺庙,心在世俗,则毫无功用。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但据《大宝积经》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点有: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在家有诸多障碍,出家无有障碍;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处于忧悲苦恼处,出家则处于欢喜处。
顺治皇帝的赞僧诗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以及《大智度论》偈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都在说明出家的殊胜!
受持五戒与八关斋戒的胜劣为何?
五戒与八关斋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如果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不过,佛道长远,若无恒常心,则露水道心终难成就佛果,因此,不论受持何种戒,除了发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恒。
对托的看法?
出家人托化缘原是美好庄严的弘法度众行为,但有时在佛教的各种法会、活动、讲座中,乃至在街头、市场中,常见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现托。或有信徒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应以般若正见为前导,此类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摇撞骗的恶性化缘,是有损佛教形象的。因此,纵然是布施,亦应做进一步了解。
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
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体文发表在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
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自己不常诵的经书应如何处理?
处理经书的方法有三:送人、送图书馆。收藏。焚化。
什么叫持斋?
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称为"持斋"。佛教原以过午不食曰"斋",后来多指不杀生而素食。持斋的用意主要是为增长慈悲心和养成饮食知节量的寡欲态度。
农历年时,佛门有"普茶"的活动,是何含义?
"普茶"是传统丛林中,大和尚为慰劳大众一年的辛劳,而于岁末之际,准备茶点请大众饮用,称为"普茶"。
民间的中元普渡与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一样吗?
我国民间信仰每以阴历七月广设食物,普济无祀孤魂,以祈安免难,称为"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的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度,也是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始能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所以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度,其目的是不同的,而且民间祭拜的食品不忌荤食,不但不能令其免难消灾,反而徒增罪业。
为何请问出家众的法号要说请问"上下",而不说贵"法号"呢?因为出家人的名字只有二个字,故以上下请教出家人的法号,表示尊敬。
妇女于生理期间至寺院礼佛是否冒渎清净?
认为女性在生理期间不可诵经或礼拜上香,乃至到寺院去,那是民间习俗的禁忌。因为一般人认为鬼神的瞋心仍重,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人类的能力好,但与人类同为有漏的六道众生,心中仍有所执,所以便有种种忌讳。而佛教是相当理性、民主而且有科学精神的宗教。因此,月事既然为女性的自然生理现象,只要处理得当,虔诚的在佛堂礼佛、诵经精进,并无不可。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参加法会一定要穿海青吗?
"海青"为我国佛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的服装,相当于世俗所称的正式礼服。参加法会时,只要衣着整洁、端庄即可,并未硬性规定非要穿海青不可,但如果就庄严坛场而言,能有统一的海青,更能使法会显得隆重、庄严、摄众,不仅方便礼拜,而且表彰佛门的服装、威仪。所以参加法会时,以能穿海青为上,若有其他因素不许可,也不必太勉强。
何谓"五体投地"礼?
古印度致敬的仪式有九等,表示最尊敬的是五体投地,指两肘、两膝及头部着地的致敬仪式。一般比喻极其钦佩,倾倒备至之言。
念佛一定要用念珠吗?
念佛其实是念自己的心,是要提醒自己具有与佛无异的佛性,而于行住坐卧间当如佛般清净。
我们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当我们看到电线杆时念一句阿弥陀佛,电线杆就是我们的念珠。没有电线杆,碰到一个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行人也是我们的念珠。所以大地山河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念珠,都是我们自心和佛心结合的桥梁。因此,一切是佛,佛是一切。不断的念阿弥陀佛或念其他佛号,是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主人翁(佛性)叫醒,这才是念佛的意义。
梵呗有什么功能呢?
在《十诵律》中说,唱诵梵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现代多用为弘法度众的方便。
为了随顺众生所好,今梵呗已渐与歌咏合流,成了典型的佛教音乐。但中国传统的"梵呗",还是保留着古雅、清净、庄严、肃穆的特色,使诵者闻者能够生起至诚恭敬之心,消除恶念绮想。所以,唱诵梵呗既有功德,也是一种修行。
受持"八关斋戒",可以听梵呗吗?
"不歌舞观听",这是八关斋戒的戒条之一。此戒条主要是因一般歌舞乃感情的宣泄,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歌曲,唱或听容易引发内心生起不净的幻想,有违斋戒的清净目的。至于佛教的梵呗乃是赞颂三宝,宣扬佛法,导人以正,可以使人身心清净,因此在戒期中亦为修行法门之一,与一般歌舞性质不同。
佛像胸前的"卍"字代表意义为何?
卍字是古印度表示吉祥、清净、圆满的标相,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意译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卍"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是表示无比吉祥的意思。据经典记载:佛陀的胸前、手足、腰间等处都有卍字,以象征佛陀的功德、智慧与慈悲。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四方无限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度十方无量的众生。
寺院的"晨钟暮鼓"有何含义?
寺院作息皆以钟板等法器为讯号。敲钟击鼓乃丛林号令。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洪亮钟声可警醒群生,令三恶道众生闻声去苦得清凉,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有"钟声偈":"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脱离苦海。"击鼓,意在令众生闻鼓声起生善破恶的心。
佛门中为何称晚餐为"药石"?
人必须摄取食物来滋养色身,以便有体力弘法利生,但一般的修禅者都是"过午不食",所以禅宗称晚间所吃的稀饭为"药石",又叫药食。意思是为了治病、疗饥才用此食物,含有警惕我们要克制取用,要懂得惜福节用,以减少奢侈浪费而达抑贪的目的。
什么是种"福田"?
佛教讲,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又说,三宝||佛、法、僧,如福田,可令众生脱离苦趣,增长福德智慧,令众生的菩提种子萌芽、成长,所以供养三宝也称为种福田。
人死了为什么又称为"往生"?
广义而言:受生三界六道及往生净土者,都可称为"往生"。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以后,则称: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净土七宝莲华中,谓之生。所以佛教徒称人死为"往生",是含有祝福亡者往生善处的意味。
何谓"娑婆世界"?
"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意思是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众苦逼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非人"的意义为何?
佛教称六道中非人类的天龙八部,以及夜叉、饿鬼、修罗等,称为"非人",一般又称为"鬼神"。现在也有人把"非人"引伸为言行举止不合乎常情,或矫揉造作的人,例如当笑不笑、当喜不喜、当说不说的人,都属非人。
"化缘"的含义是什么?
化缘的意义有三:
指教化的因缘。以众生有受教的因缘,故佛、菩萨即现世说法;待因缘尽,佛、菩萨则入灭。所谓因"缘"而来人世,缘尽而去。白居易的《长庆集》里有段叙上弘和尚的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
指化益的机缘。能接受佛、菩萨教化利益的众生根机,成为说法的因缘,故此众生的根机称为化缘。
指劝募的意思。佛教称能布施的人为与佛有缘,所以称劝募为化缘。
为何佛门又称"空门"?
佛教教义以"空"为极致,所以称佛门为空门。
常言道:"业力不思议。""业力"是指什么?
一切善恶的行为造作都称为"业"。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的力用,称"业力",也就是善恶报应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所以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
为什么每做完一场佛事都要"回向"呢?
"回向"的意义是:把自己所修习的功德,让别人来分享,同时把它储存做为成就佛道的资粮。
功德回向予他人,并不会因此而减少自己的功德,如阳光普照大地,却不会因之而减损其本身的光芒。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时时回向不但可长养心量、普利众生,更是成就道业的要件。
什么是随喜功德?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广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说一声:"你早!""你好!"这就是随喜布施;见到人给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种随喜布施。随喜功德有很多种,譬如随眼功德,对人行注目礼,就是做了随眼功德。
随喜的道德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去实践。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嚐,你会觉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享,你会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乃至一切众生,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要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你的生活之中。
什么是"普佛"?
"普佛","普"有"多"、"众"的意思。所以,普佛指礼赞众多佛菩萨,例如:"延生普佛"、"往生普佛"。
各种法会诵经、念佛之前为什么要唱香赞?
唱香赞主要目的在于启请诸佛及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中,以"赞佛"有殊胜的功德。如佛陀与弥勒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佛陀因为赞叹燃灯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赞佛功德,因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赞佛就是与佛结缘,所以赞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教教旗的意义?
佛教教旗有五种颜色,表示五乘共法,亦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真义。
台湾佛教的派别有那些?
台湾光复前,佛教派别可分为:基隆月眉山派、高雄大冈山派、台北观音山派、台南开元寺派、苗栗法云寺派。
台湾光复后可分为:以传戒为主的白圣法师、以学术为主的印顺法师、以在家修持净土为主的李炳南居士,以及延袭日本佛教的李锦东居士。另外就是以提倡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为主的佛光山。
何谓"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是数量极多的形容词。烦恼种类极多,喻称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佛陀所说的教法及其意义至为繁复,所以也总称"八万四千法门"。其数目之由来是:佛陀的三百五十个功德门中,各具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法门;每一法门都可降服四大、六衰(六尘),共有二万一千法门,此二万一千法门一一又可对治四病(四漏),所以共有八万四千。
十八罗汉的名称和由来?
举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是一位托化缘的行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喜庆罗汉:迦诺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为人尽忠职守。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驯象师。
乘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托塔罗汉:苏频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过江似蜻蜓点水。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沈思罗汉:罗罗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佛陀是神吗?
佛陀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除释迦牟尼佛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佛教以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有其人?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翻译出来的。"如",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人吗?
不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塔是作什么用的?
"塔"又称"塔波", 是梵语 Stupa 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用的。
佛的涅槃日是那一天?
我国一般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传国家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节日,认为佛诞生、成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佛像两旁的两位比丘像是谁?
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是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二比丘像是年龄相若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
佛陀的圣像,为什么有的要坐着,有的要立着,有的要卧着?佛陀圣像每一种式样,可以说都含有他深刻的意义,和象征着佛陀的一份精神,
一份圣格。
先说佛陀坐着的圣像:坐像中有的是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着的腿子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像是说法的样子。前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自觉,后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所以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惟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从体起用,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次说佛陀立着的圣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着,像是正在接引众生;有的是开步行走,像是忙于教化。垂手站立,接引众生,见到佛陀的慈悲之手伸出,在苦海漂泊的人,怎不愿诚恳的皈投到佛陀的怀抱?忙于教化,这正显出佛陀对他体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满无限的热情,虽然是功行圆满的佛陀,终日也要用真理不休息的为众生服务。
再说佛陀卧的圣像:卧像中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这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并长!
佛教对权力的看法?
世间的是非比不过道理,道理比不过法治,法治比不过权力,权力比不过昭昭的天理||因果,所谓"非、理、法、权、天"。过去我们被冥冥不可知的神权信仰所控制,然后为君权威势所驾驭,现在我们已进而为以民为主的民权时代,未来我们更要迈向一切众生平等、互尊互重的生权纪元。
佛教对民生的看法?
最近报纸登载说政府官员不得图利他人,其实民意代表、政府官员应该积极为民争福利,利民便民,只要不涉及私人的利益输送,为广大社会群众的民生考量,图利百姓有何不可?
佛教对政治的认知?
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宗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等不能置身事外。
佛教与政治的交涉,可从佛教发展史的脉络上得见:佛陀经常游化五印各国,进出皇宫度化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出仁君圣王的治国之道;于《中阿含.雨势经》里,道出富国之法。中国历朝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等僧官制度,更有礼请僧人为国师而辅佐施政;鸠摩罗什在姚秦的逍遥园中译经;玄奘大师因有唐高宗支持,得以译出《大般若经》六百卷。西藏主张政教合一,泰国、缅甸以宗教领政,越南、中国的政教融合。
综上可知:古今中外的佛教,关怀社会、关怀众生,所以与政治也有密切关系。近代太虚大师主张"问政不干治",更应是佛教徒对政治认知的指标。
佛教对经济的认知?
佛教最初是实践托乞食的财物供养制度,东传中国后,百丈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寺院更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与, 从斋菜供应到经忏佛事,从临终关怀到灵塔设置,从香客朝山到旅游服务,从慈善救济到文教事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人文生活的提升。
佛教从事的一切事业,如过去的油坊、当铺、旅店、养老院、孤儿院,现代兴办学校、医院、家庭协谈中心、心理辅导机构等,无不是为在家信徒而设置的。所以今日的佛教徒,凡是合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对民生经济有增益的事业,应可大大发展,这就是人间佛教普利群生的具体落实。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每一个人的命运有好有坏,命运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别人 是不可能改变的。要改变命运,不能靠外力的帮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变,也就是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变命运完全只有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遗传与学习是改变命运的二大因素。
积阴德、守口德、勤劳、多工作、多花一点时间去结缘、多为人服务、改变自己的恶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一首偈语说: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温饱,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
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对移民的看法?
随着经济活动区域的扩大,环球资讯的畅通,现代人移民的趋势日盛,可谓"三千云游,法界一家"。
若因事业、学业之所需或其他因素而被动移民者,一旦移至他国,可本着地球村的胸怀,既来之则安之,尽量本土化,融入当地社会,当可优游自在生活。若因对现前生活环境品质不满意,而主动移民者,万一对移民地的环境又不满意时,又将移往何处?
佛教徒讲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要移民,佛国净土应是最佳选择。
对行贿的看法?
行贿是不正当的支出。所以行事上遇到任何困难、问题,应勇敢面对,不行贿,不助长公务人员政风败坏,不败坏社会风气,不让往来对象取得不正之所有。总而言之,不行贿,是不陷他人于不义。
对贪污的看法?
贪污所得为违法所得。
现代社会坏人易做,好人难做。比如在同一单位服务、工作,有人来行贿,同事收受后就分给大家,这时若不收贿,就会被排挤;若同流合污,东窗事发时就有罪,也要坐牢,非常无奈。
新加坡、美国人做事的原则是一切"依法行事",不贪污、不徇私,应是社会正常运作、进步发展的基础。
对女权的看法?
第一、女性要有平等权,就是男女平等。人人有佛性,众生与佛尚且平等,男女何以能不平等?世界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文明社会中,有修养的男众应尊重女权,倡导男女平等。
第二、女性应有参与权,女众的智慧、能力并不亚于男众,故应参与政治、社会等各种公众事务,积极扩大参与服务的机会与层面。
第三、要有发展女性温和、慈悲、细心、勤劳的特质的权利。如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庄严来美化世间。
第四、女性需要有尊严权利。拒绝社会中存在伤害女性尊严的行业,如娼妓等色情行业。
对人权的看法?
人类从民智未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崇拜的神权时代,演进到对帝王绝对服从的君权时代,现今发展到民主社会的民权时代,大家提倡民权与人权,强调人的生命有无比尊严,举凡生存权、参政权、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文化权均应受到保障。而佛教更进一步提倡生权,主张一切众生都有权利,不容许轻易受伤害。所以关怀众生,救度众生,为天下苍生服务,是佛教徒维护生权的表现。
对计程车安全的看法?
计程车安全建立在驾驶与乘客双方,其中乘客流动性、不确定性较高,所以先进国家都是先从驾驶方面着手,先统一、提升驾驶的品质,再以保护优良驾驶为原则, 提升人民行的安全的保障。此中尤以英国的计程车驾驶管理制度最值得参考。
对高龄社会的看法?
现代社会因医药、科技发达,人的寿命延长,而形成高龄社会现象。高龄的人们,一生对社会奉献无数,在人生的黄昏时期,更应懂得常保心灵的健康与年轻,同时开发自己未来的生命。
用智慧来传授人生,用经验来提携后学,用修行来开发生命,用信仰来探索未来,是对高龄社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积极回应之道。
对雏妓问题的看法?
首先社会的价值观应打破"笑贫不笑娼"的陋习。其次,年轻人要尊重生命,计画未来。再者,男众对待所有比自己年轻的女众,应如儿女一般,不任意伤害侵犯;对待所有比自己年长的女众,应如母姐一般,充份尊重,则雏妓问题自然消失。对未婚妈妈的看法?
对因性暴力侵犯而不幸怀孕的未婚妈妈,应充份利用社会资源,为其设立"未婚妈妈之家",使她们得以寻求支援与协助。
而前卫人士宣称:女众拥有生育权,不必选择婚姻生活模式,也可怀孕,拥有自己的小孩,以满足做母亲的成就感。此类未婚妈妈全然不顾第二代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自私举动的同时,也制造未来社会问题,后患无穷,不应认同。
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非常理可说明,一般传统中国风俗习惯有一套道德标准,现代世界潮流,对道德标准重新估定,所以同性恋形成另一个问题。
感情问题在佛教而言,是一种执着,不论同性、异性,一旦执着,都是痛苦的来源。
对精神病患的看法?
精神病患有被尊重及自由生活的权利,除非具有暴力倾向者,因恐其伤及无辜,有隔离之需要,否则应尽量让其在阳光下自然的生活,更应以关心、爱护与照顾代替歧视与摒弃。
对优生保健法的看法(妇女可以堕胎吗?)
胎中婴儿也是一个生命,堕胎是杀生,理上不错,事上有别:妇女怀孕期间,若已知怀了畸型儿,不许堕胎,让母亲一生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一个畸型儿,是不公平的。或者,妇女被强暴了、怀孕了,让她扶养仇人的孩子一生,她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可不可以堕胎,母亲自己有权利来决定,纵使有因果,由母亲自行承担。
对安乐死的看法?
人一旦成了植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时,痛苦不堪。对照顾他的家人而言,更是沈重的负担。能不能执行安乐死,只有最爱他的人,以爱为出发点,基于慈悲来做决定,才能解决麻烦的问题。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教育改革应以教育目标为前提,而非在技术层面上争执计较。佛陀的教育理念,以训练知行合一、事理圆融的健全人格为目标。教育方法则以观机逗教来教育不同的根器的众生,此是真正立足点平等的教育,而非齐头式假平等的教育。
所以佛教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建议是:生活重于知识、道德重于功利、普济重于自利、自觉重于接受。
对体罚的看法?
父母、师长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爱,也不能太伤害。管教时要维持其尊严,体罚不是办法,只有不懂教学法的人,才会以体罚做为教学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应以鼓励代替责备,以赞美代替批评,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积极的成长。
佛教对文教、慈善事业的认知?
佛教讲布施有分财施与法施。佛教事业中,文教事业属法施,慈善事业属财施。财施有限、有量、有穷、有尽,能救人一世贫穷,无法救其生生世世的愚痴。法施无限、无量、无穷、无尽,从弘法利生、文化、教育着手,开启世人智慧的泉源,净化其心灵,则生生世世受用无穷,是最为究竟的救济。《金刚经》中说: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不及四句偈布施功德之大,是为证明。一般社会团体如狮子会、扶轮社也都在做慈善事业,发挥其社会功能。弘扬佛法、净化人心的工作,则非人人能做,但宗教团体不能不做,一旦不做,即是教格的堕落。所以佛教应从文化、教育、慈善、修行、慧解等多方面发展,且在发展过程中应以佛法为本质,以佛教为主体,而不只发展社会功能,才是超越一般社团的作法。
对环保生态的看法?
佛教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保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
阿弥陀佛就是环保专家,他的极乐净土,黄金铺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庄严清净,没有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毒气、核能等公害,所以为人所向往。
建设净土应从净化人心开始,唯有以宗教的因果观念教育民众慈悲护生,才是保育的根本之道。心内的环保做好,器世间的环保才能完成。
对社会运动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主张平和忍让的,但当有教难,为维护佛教时,佛教徒也应积极投入社会运动,参与走上街头。
社会脱序、混乱,皆是因为贪心、自私、执着而起,在乱象丛生之际,佛教徒精勤修行戒定慧,息灭世间贪嗔痴,是为浊世的清流。
对种族冲突的看法?
佛教是倡导平等的宗教。不仅人与人之间平等,众生之间平等,众生与佛也是平等。
僧团中,"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姓。"就是破除种族歧视的平等制度的落实。
佛法教导人要怨亲平等,不仅要"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只要能互相尊重,必定能和平。
对器官捐赠的看法?
人体器官捐赠可以视为资源回收再利用,也可视为另一种存在型态,生命的价值得以再延续,是非常有意义的。
或有人说,亡者往生后八小时内不能触碰、移动,否则痛苦难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堕入恶道。其实若是生前即发慈悲心,立菩提愿,要遗爱在人间,愿力胜过一切,摘除器官时应不感痛苦。纵有痛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正是菩萨道的实践。
对赌博的看法?
俗谓"十赌九输",最好不要生起贪念,企图从赌博中获得意外的财富,万一遇到郎中诈赌,身败名裂是最终下场。喜好赌博的人是胜负心强,一旦胜负分别,胜了欢喜,败了烦恼,情绪为之牵引。最好是不赌博,不争胜负,则能无忧无虑。
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与死。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有的为国家、事业、主义而牺牲成仁,有的舍身取义。一般人对生死之常情,是生则可喜,死则可悲;
但在佛门,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生随着业力在流转,人死如换衣服、如乔迁,所以,佛门说生命是死不了的,对自己的生命要有信心。
生死是一种妄想烦恼,要远离,人生不要为生死太罣碍,应该对现实生活多关注、爱护。将现实的生活照顾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态度面对生死。
对高利贷的看法?
古代经济活动尚未发达,寺院经常以暂时闲置的善款帮助信徒周转,以救一时之急,于是佛教成为当铺的祖师。此外还有经营碾米坊、磨坊、榨油厂等,都是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为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共金钱来往。
此外在金融事业之外,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从事放高利贷行为,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害。
佛教对死刑的看法?
这个社会是依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基本上法律对社会及大众还是很重要的。日本早期有位南正成将军,他受冤被判死刑,受刑后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意思是告诉我们,无理不能胜过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过权,有权力的人可以改变法律,但是权却无法胜过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则。
社会上有些人主张废除死刑,可是废除死刑在佛教因果法则上是无法成立的。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是不对的。我们身为佛教徒可以希望减少死刑,尽量不用死刑,改用其他方法来代替死刑,但不主张废除死刑。
又执行死刑的人,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与罪犯无冤无仇,无杀心,行为属无记性,故无罪。
对烟酒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有酒戒,但无烟戒,所以有的佛教徒就有抽菸的习惯。现代高尚的社会以不侵犯他人为行为的准则,公共区域都禁烟,以免二手烟污染空气,妨碍他人的身体健康。
佛经中有说酒是一切恶的根源,因为喝酒乱性,会犯下杀生、窃盗、邪淫、说谎等罪行。现代社会,许多车祸更是因酒后驾驶而引起。饮酒若因社交上有需要,应以"不醉酒、不酗酒、不劝酒、不借酒装疯、不借酒闹事"为限度。
对毒品的看法?
凡是扰乱人的神经系统的物品,如速赐康、安非他命、鸦片、大麻、白粉等都属毒品。
佛陀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会 覆盖人神智清明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吃自己的健
康、吃自己的生命、吃自己的荣誉、吃自己的人缘、吃自己的前途。所以毒品要绝对的禁止。
佛教对爱滋病的看法?
爱滋病已成为世纪之病,它的问题不单在患者身上,因为其具有传染性,使得大家对爱滋病产生恐惧感。但我觉得这只是一时无法找到对治的药,相信在一段时期后,还是可以医治的,因为这个世间必定是一物克一物的。基本上佛教徒对这些问题不能带着轻视、歧视、藐视的眼光来看待,应慈眼视众生。佛教永远不舍弃一个众生, 永远给予苦难众生关怀与仁慈。
佛教对婆媳问题的看法?
虽然男婚女嫁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身为婆婆的心理却相当错综复杂,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抢走了,而感到失落。基本上为人媳妇要懂得尊重婆婆,了解婆婆的心理,并鼓励丈夫对婆婆多些照顾,让她不感到失落。
现今公婆与儿媳之间常因一些细微的事造成代沟。其实代沟是双方的责任,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一方肯让步的话,就会天下太平。
在日本有位老和尚退居后,传给年轻弟子做住持。有客人来访,年轻的住持便使唤老和尚去倒茶、切水果接待客人,待住持走后,客人为老和尚抱不平,然而老和尚 却认为年轻住持对他很慈悲,因为年轻住持没叫他去做种茶、种水果等更粗重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公公婆婆能学习老和尚的心量,这就是很高的修养了。
为人儿媳也要尽量去体会老人的心,要懂得如何保持距离,彼此包容、谅解,更要做到不比较、不计较,这样才能促进家庭的美满和谐。
对战争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倡导和平,以暴制暴不能解决纷争,很多事情不一定要用强暴的姿态出现,可以用慈悲方式来解决。
我们应以慈悲来促进和平、除我执来促进和平、从宽容来促进和平、以共同体来促进和平。
果真要战争,应与自己的八万四千烦恼魔军而战,才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佛教徒服兵役时,在前线可以杀敌吗?
佛教徒不为嗔恨而杀人,为尽忠报国、救生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救国救民之举,绝非妇人之仁可喻。
曾有人要入籍美国,但表示不愿上战场捍卫美国,移民官便不发给他美国公民证。所谓"舍身取义",是圣贤的行为,这时的参战也未尝不可。不保护自己的国家,对国家社会没有帮助,不顾及世间之所需,是会被国家社会遗弃的。
佛教徒对佛教的认知?
佛教徒在佛门中解行并重、福慧双修,而期迈向人格圆满的境地。其中学习的具体路径,是从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显而易见,听闻佛法是最基本的入门。经中也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既要听闻佛法,便需亲近善知识。在诸多宗派、法门、师承中,既已选择依止师长,便应秉持"一师一道"的精神,认真学习,不在不同道场中游走,传播是非,不破和合僧。一旦随师修道,更当"观德莫观失",道心才会坚固,学道才会有成。在家信徒进出僧团,不介入出家僧团的事务,应知"僧事僧决"是应严守的分际。
佛教对试管婴儿、借腹生子、复制动物的看法?
试管婴儿、借腹生子都属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是医学、科技发展衍生而出,对现代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的一种挑战。
纵使社会不断的演进,制度不断的革新,在旧的体制、价值观逐渐崩解,新的制度、价值观尚未建立之际,不应贸然尝试。
宇宙万有都是因缘所生法,缘起缘灭。尖端科技以无性生殖方式复制动物,是不正常的,生命不能复制,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是不能复制的。
佛教对家庭暴力的看法?
暴力危害安全,妨碍生命,是大众所共同唾弃的。家庭不和是社会问题的来源,而家庭暴力事件,无论弑父、弑母、夫妻互殴、虐待儿童等,更为社会大众所不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是人生最安全、最温馨的避风港,所以家庭里的每一份子,对家人的爱要永恒、宽容、体谅、升华,要互相尊重与包容,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美好。
佛教对婚外情的看法?
夫妻任何一方有外遇,可能是家庭中出了问题,有了毛病,此时争吵、仇恨都无济于事。唯有彼此基于真爱,以坦承的、包容的心加以沟通,以互信互爱为基础,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终能挽回离心。因为以爱才能赢得爱。
佛教对离婚的看法?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佛教也赞成正常的夫妻生活与家庭伦理的维系。不过夫妻关系若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时,"缘起缘灭"这个真理是可以用来做参考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强求不来。但因离婚恐造成对第二代的心理冲击,故要慎思。若因误会而分手,能挽回的一切,还是要用心去补救。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重要的是如何在变化的人生、变化的感情中,保持一颗不变的真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佛教对杀生的看法?
佛教的戒律是主张不杀生的。为了祝寿、喜庆、亲友聚会,应该实行不杀生,不要把一己的快乐建筑在其他众生的痛苦上。
三聚净戒包括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饶益有情戒是属大乘菩萨戒,所以佛陀在因地时为救五百个商人曾杀一个盗匪,这种为慈悲救人而杀,为饶益有情众生而杀,不是为嗔而杀,好杀而杀,不是一念之仁,片面之仁所能比拟的。
佛教对自杀的看法?
儒家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一般世间人说"宁在世上挨,也不要土里埋",对于现代人因生活、事业、功课、感情等的压力过大,而有自杀的现象,佛教的看法是:自杀也是杀生,而且杀的罪过比杀人更重。
对于生活上种种的不如意,一旦发现问题,应可找善知识谘谈,疏导压力。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上的人情冷暖、好好坏坏、是非荣辱,都能放下。
佛教对穿用皮革的看法?
一般人穿皮鞋、皮袄,用皮带、皮包,甚至寺院晨昏所用来警醒昏沈的鼓,虽然是动物的皮制成,但使用者不是为了杀害一个生命来做成皮包等物,而加以残害,所以没有杀的心,不是太严重的问题。
佛教对肉食的看法?
素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饮食习惯之一,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很少吃素。中国佛教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二、是佛教经典中也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素食有很多好处:可培养仁慈的心,养成柔和的性格及耐力。甚至现在西方欧美人士也为了健康的理由而提倡素食。
站在佛教的立场,不一定要佛教徒全然吃素,吃不吃素是一个形式,心地的清净最为重要。可以素食很好,有条件的吃三净肉、肉边菜也可以。素食者对肉食者也要容忍,不要为了一人吃素影响家人生活,反而容易造成他人对佛教反感。只是现代人"活吃"太残忍了!
佛教对素鸡、素鸭的看法?
佛教徒为了吸引荤食者吃素,特意将素菜做成荤菜的样子,取荤菜的名称,让他们过瘾、解馋,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但不宜太过分,形像做得太像,味道弄得太像,会让人讥嫌的。
佛教对过午不食的看法?
印度佛教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有过午不食的习惯。现代社会家庭生活不必坚持过午不食,倒是"过午少食",吃少一点,晚上会舒服一些。
至于现在有"遇早不食",不吃早餐的现象,问题较严重。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粥有十利",吃过早饭,所有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有很多利益的。
佛教对烧金银纸的看法?
为了慎终追远,表达对亡者的思念、敬意及关怀,西洋人用献花的方式,中国人则烧元宝、烧金银纸,心意相同,作法不同,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宜太铺张浪费。此外,作法可以提升,如建纪念堂、纪念像、纪念塔,设置奖学金、修桥铺路、印经书、装佛像,也是对先人很好的纪念方式。
佛教徒对民间信仰、外道邪教的看法?
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
迷信、外道还不要紧、不可怕。邪信很可怕。民间信仰中,一贯道自称信弥勒佛、拜观世音,有拜济公、六祖大师者,对于民间信仰、附佛外道较不要紧,佛教徒要给予包容与尊重。对于相信自称"活佛"、"无上师"、"天师"等邪师神棍的人,后果必定不幸,才令人忧心。
佛教对妈祖信仰的看法?
过去佛陀在世的时候,天龙八部都能容纳;就中国佛教而言,韦驮、关公都能做护法。
一些有历史可考的护法正神,我们可以净化、升华、包容他们。妈祖,在中国历史上,历朝皇帝曾封她为天后、天上圣母等许多名称,在政治上已有一定的地位,但在佛教中尚未被认定。其实妈祖也是信仰观音的,因此可以把她定位做佛教的护法,就像关羽护伽蓝一样,我们称呼她"护法妈祖"。
佛教对拜拜的看法?
民间习俗拜拜,一到拜拜,则人山人海,杀猪宰羊,大吃流水席,曾经遭政府反对。站在佛教的立场,不赞成取缔拜拜,而鼓励改良拜拜,以清香四果代替杀猪宰羊,提升民间活动的层次,让其自然改良、净化。
佛教对看风水、地理、时辰的看法?
婚丧喜庆要找人看风水、地理、时辰,就容易让神权来控制自己的意志,左右自己的命运前途。
佛法是超脱的、解脱的,是不让迷信来限制自由的。所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选看时辰,大家适合方便最佳;风水地理,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不能盲目的相信地理风水之说。
佛教对算命、看相、卜卦的看法?
命相、易经,本为我国固有哲学,确为很多人精专,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算命、看相、卜卦来探知人的过去,断言人的未来。其中虽也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哲理,但此类在佛教而言,为世间法,凡世间法皆属无常,是可以改变的,故命运非定数。所谓命运叫因缘,到处结好缘,自有好命运;一句话、一个念头都会影响人的一生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佛教对求签掷筊的看法?
求签掷筊不问灵不灵,总不究竟,纵使灵验了,也不足为奇,神通终究敌不过业力。所以不必依赖任何灵感灵异或灵验来决定一个人的祸福吉凶。
人的举心动念,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不必依赖算命、看相、卜卦、求签掷筊来决定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佛教对祭拜婴灵的看法?
妇女堕胎后有罪恶感,商人劝其花几千元买个婴灵牌位来超度,以自我安慰,以为花钱消灾能化解冤结,其实是利用妇女心灵的弱点来歛财。要消冤解结,有很多的行善修持功德方法可以圆满的,何况也没有婴灵报冤的荒谬说法。
佛教对偶像的看法?
基督教批评佛教拜偶像,其实谁没拜偶像?任何人父母的遗像若遭人践踏,心中一定不舒服。一国民众对国旗、国徽也应尊重、礼敬。偶像的存在不重要,而是心上的一念很重要。
佛法是净化我们身心,升华我们人格,安顿我们生命,开展我们世界的人生指南,学佛固然可以由疑入门,但是信心更是学佛的重要法门。《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大道的源流,是功德的慈母;信心可以长养善根,可以成就一切。信心的重要,就像树木的根本一样,本固而道生,因此当疑情获得解答以后,便应该深信不疑,如此才能在佛法里生根,才能无事不办。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学常识]什么是十力
- [佛学常识]佛为阿那律说八大人觉的内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说的这七种布施,不用花钱就能做到
- [佛学常识]什么是空想
- [佛学常识]什么是文字禅?
- [佛经名句]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佛学常识]什么是般若?
- [佛学常识]阿弥陀佛掌中莲台有何象征含义
- [生活故事]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师]学佛一定要经过佛学院的教育吗?
- [佛与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