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1.修道的人,凡能发自度度他之心,作自度度他之行者,皆可名为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至广。在大乘佛法中,自信位至等觉,皆名菩萨,所以菩萨之间的果位、神通、智慧、差度甚大。有的菩萨,将近成佛,有的菩萨,见惑尚未断,简直是凡夫。若单就地位言之,菩萨当然高于二乘,但若说到断见思惑,得六神通,离分段生死,则初发心菩萨,就不如阿罗汉及辟支佛。这样若要下一断语,断定菩萨及二乘的优劣,则可以说:论地位,大乘当然高于小乘,但若论工夫,则初学的菩萨,是远不及证果的声闻,而证果的声闻,又远不如地上的菩萨。
2.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之意,或译为觉有情,原是佛门大乘行者的通称。世人往往认城隍土地等神道为菩萨,外教亦指拜偶像的迷信者为拜菩萨,这是大错误。凡佛门弟子,纵不能加以纠正,亦当分辨是非,切勿人云亦云,为有识者所窃笑。
3.弥勒菩萨降生的年数,说者极不一致,据经载:当于第十小劫的减劫,人寿八万岁入胎,满十月即生,这样他的下生期,便可分作三段计算:一、假定现时人寿为七十岁,每百年减一岁,那么,由七十岁至十岁为:(70-10)X100=6000年。二、再每年增一岁,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84000-10) X100=8399000年。三、由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为:(84000-8000) X 100=400000年。将上面三段加起来,共为八百八十万零五千年,这便是由今时起,距弥勒下生的确实年数。
4.经中言,佛门行者,若于释迦大法中,未得度者,将来于弥勒佛法中,悉皆度脱。如此说起来,此时修佛法者,纵未能今生即了生死,亦种下将来龙华三会,得度正因。此中情形,其意义有三:一者,修佛法皆是彻底的,今生能成功固佳,万一今生若不成功,将来亦必成功,行者但尽我力量,放心修去,无须为后果担忧。二者,释迦、弥勒,一前一后,如二渔人,曳绝获网,捞摅众生,决不使有一个漏网,佛恩之溥博,布置之周密,真使人感激涕零,无恩可报。三者,佛寺头门,塑弥勒像,无论进寺不进寺,皆能瞻仰,此即令一切过门者,皆能结一面缘,为将来弥勒法运中,下一粒净种子,作得度因缘,倘能于像前合掌称名,顶礼赞叹,更千稳万当矣。
5.朝山进香,立意甚善,不能谓为不当。但若认为,观音定在普陀,地藏定在九华,除此二山之外,并无观音地藏,则是大错特错。当知等觉菩萨,法身与佛相同,无处不遍,随便在什么地方,对任何物件,乃至竹林瓦砾,假如你认为:这就是某佛某菩萨,对之礼拜供养、赞叹,其功德与礼拜、供养、赞叹真佛真菩萨相同。这因为功德生于内心,非生于外境,境的作用,不过是借之以生心耳,所以心若虔诚恭敬,功德原是一样的。根据此理,则朝山进香,必须做,也不必做,为什么必须做呢?假如不到圣地,就不能生出敬心的话,那么,就非到不可了。为什么不必做呢?假如不到圣地,也能生出与亲到同样的敬心的话,那么,随时随地,都是真境,就可以不必远涉山川了,此理不可不晓。
6.民间所传:观音为妙庄王的第三公主妙善, 过十八难,后来得道云云,皆是无稽之言,佛门弟子,不宜信其说。纪念每一菩萨,一年皆只有一次,惟观音独有三次者:一因威神功德最大,欲行者多与之结缘,种福田也。二因菩萨应现之繁,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也。但农历二月十九诞日,载在丛林清规中,其余二日,未见出处,行者姑从俗说,多种功德,也是好办法,不必深究而祛除之也。
7.关于上古文物璀璨,人寿达八万岁以上,何以东西各国,皆无文字纪载一节?鄙意上古的社会,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故一乡便成一国。大禹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此尚在其后,唐虞以前,国籍当更多,纵有人能造文字,亦只行于一乡,故不需造。上古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如是简朴而有恒,虽有文字,无所用之,故不需造。之后,世智渐萌,乃结绳为政,再后,人事更繁,非结绳所能解决,遂创文子,然此时人寿仅几百岁矣。但是,后世历史上,犹及载天地人三皇,寿各几万岁,盖自传闻而来也。我国开化最早,我未有文字时,东西各国, 更过着榛榛生活,更没有文字,此所以羲农以前,无史可考也。
8.布袋和尚住世时,有人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这是暗示一切放下,守住无念真心,便是佛法大意。又问:「为只此便足,或更有向上事?」他负起布袋,扬长而去。这是暗示此外还要负荷整个佛法,尽未来际,担当度生大任。后来 圆寂时,留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所以才知道他是弥勒菩萨化身。
- 上一篇:第十课、中国四大名山 (二)
- 下一篇: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