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朋友与知己,弥陀是真正的知音

佛欣法师:朋友与知己,弥陀是真正的知音

二、知音,世间难求难遇

  朋友的关系很唯美,也是重要的存在,但是真正的朋友却很难得,善友更是可遇不可求。

  朋友的关系过于美好,但人生无常,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情总是很少。实现中的朋友也很现实,因为意见不同、利益冲突而分道扬镳的,比比皆是。

  能够求同存异,需要彼此都有很高的境界,否则只能“道不同,不相为谋”,各奔东西,相忘江湖。

  (一)相忘江湖

  《世说新语》有一则典故,道出了朋友相忘江湖的无奈。

  管宁和华歆,都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名人,他们是同榻读书、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草,在地里挖到了一块金子,管宁看了一眼,继续挥动锄头,像看到瓦片一样,毫不在意。

  华歆不一样,他看到金子就两眼放光,马上放下锄头,捡起金子,爱不释手,但是看到管宁不屑的神情,只好依依不舍把金子扔了。

  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一位大官从门前经过,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管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继续看书。

  华歆欢喜踊跃,直接放下书,匆匆跑出去围观了。

  管宁立刻把席子割断,与华歆分席而坐,直接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管宁割席”。

  后来,管宁一生不入仕途,隐居辽东,开荒种地,教书育人,使得辽东化外之地成为当时礼仪之乡。华歆走向仕途,成为魏国三朝重臣,为官清廉爱民。

  两个好朋友,他们的志向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最终还是相忘江湖。

  即使师出同门,有相同的志向,有相同的信仰,本该是相亲相近的善友,也会因性格不同等原因,分道扬镳。

  所以,人生路上,能遇到志同道合、一起行走的朋友,非常难得,常常都是走着走着,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幸好我们都是念佛人,

  虽然在娑婆世界相忘江湖,

  但都会在名号中默默祝福,

  将来都会在极乐世界相见。

  (二)知音难求

  朋友难得,善友更难得,志同道合的善友知己,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高山流水,知音难求。

  鲁迅先生写了一幅字给瞿秋白,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知音难求,才会把知音视若自己,知音离去,自己的生命就失去了色彩。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摔琴绝弦,终生再也不弹琴。

  《庄子》里也有一则关于知音的典故,我们应该很熟悉,不过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结局。

  庄子与惠施两人思想不同,经常辩论,争得不可开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他们之间一场著名的辩论。

  虽然如此,对庄子来说,惠施却是他的知音。

  惠施去世了,有一次庄子送葬,经过惠施的墓地,感慨万千,对随从说起了“互为郢匠”的故事。

  楚国的都城,有一个木匠、一个水泥匠。有一次,水泥匠在刷白灰时,鼻子上抹了薄如蝉翼的小块白灰,他让木匠帮他擦掉。

  木匠直接让水泥匠把头伸过来,斧头一挥,就把鼻子上的白灰削掉了,水泥匠毫发无伤,淡定无比。

  可见两人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善导大师用这则典故来比喻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默契配合,救度众生

  后来宋元君听说这件事,也想看这样精彩的表演,就把木匠召来,说:“你也为我表演,用斧头削鼻子的白灰。”

  木匠拒绝了,为什么呢?

  他说:“能让我施展技艺的人,已经去世很久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子讲这个故事,也是在感慨:自从惠施去世后,他再也没有可以辩论的人了!

  为什么知音这么难遇呢?根本原因,佛在《无量寿经》中说了: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人在世间,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我们也无法理解别人,找一个能理解自己内心的人,实在太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