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详情]

《观无量寿佛经》的观念法门【向学法师】(六)

  《略论安乐净土义》举渡河著脱的譬喻,来说明十念的意义。其文云:

  譬如有人,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刃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度。若著衣衲,恐不得过,若脱衣衲,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一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余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迳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一往言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凡夫心犹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不暂停息,宜至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大正四七,3下)

  念佛众生犹如临难脱逃,只想渡河免遭杀害,更无他念,此时决不能去考虑是穿著衣服渡河,还是脱掉衣报渡河。若穿着衣服渡河,衣被浸湿,不易游水,恐被溺死;若脱掉衣服下水,后面又有怨贼紧追,时间又不允许。就在此时,只有渡河一种念头更无他想。念佛行者也是如此,只有一种专念阿弥陀佛的念头,绝对不能有其他的心念间杂在其中。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也就是说,不管是称念佛的名号,还是观想佛的身相功德等,只要专注其心,不能有他想渗入,十念相续,名为十念。如果在念佛的时候,去考虑计算十念的数量,则为他缘所入不能专心,便将失去十念相续的根本要求。

  此外,道绰在他的《安乐集》里,对十念也做了解释,并且和昙鸾之说基本相同。并认为“十念相续者,是圣教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道业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大正四七,11上)。所谓的十念相续,是圣者用来表达意念集中的大体数字,也就是一心不乱的代名词,是指在念佛的时候,一心专注,不缘他事,一念一念连续不断,最后达到往生事业的成办为止,没有必要劳神去记别那无谓的数目。

  除了《观经》,还有很多经典也倡说称名念佛。如《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断,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大正十二,347中)。执持名号即是上面所说的称名念佛。执持名号是《阿弥陀经》往生弥陀净土的主要行业,但它的根本目的要达到一心不乱。所谓执持名号就是系念弥陀圣号,执是指内心中对弥陀名号的执受,持是对弥陀圣号任持不忘,合散乱和掉举不得生起,达到一心不乱。总的来说,执持是要求行者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要心系弥陀,念念衔接,不令有所散失,彻底抵制其他杂念的插入。虽然执持名号是往生的主要行业,属于口业行为,但能往生净土的效用是在于心念。只有心念专一,才能一心不乱,只有一心不乱,才能成就往生的行业。因为凡夫的心识如心猿意马,一时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实属不易,所以先以口称名号的方式,慢慢地把散乱的心引向对弥陀的忆念,随着称名功夫的加强,内在的心识也逐渐地安定到对弥陀的忆念上来,形成口称佛心念佛,心口佛三者相应,形成一而三三而一的统一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心不乱,也可以称作念佛三昧。所以迦才在他的《净土论》中认为:“口念者,若心无力,须将口来扶,将口引心,令心不乱”(大正四七,89中)。口念是在心力脆弱无法用心念的时候,才用口称名号来护心来引心,最后令心达到一心不乱的情况下而进行的。称名念佛,在《观经》里是作为下品终者往生的行业而出现的,但并不是意味着这种法门只限于下品众生的修习,依有关论述弥陀净土的典籍,无论是何等根性的众生,只要对弥陀净土有信有愿,依相关要求修称念法门,必成往生之业无碍。

  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行品云:“阿弥陀佛报言,又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往生”(大正十三,889上)。失译的《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亦云:

  若有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精进修集念佛三昧。……坚固正念,悉除散乱,若能令心念念不绝,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并见十方世界如来,及所住处。(大正十二,35中~下)

  《阿弥陀经》异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大正十二,350上)

  以念佛名号为往生弥陀净土的主要实践法门,是众多弥陀经典所倡导的。念佛名号分有心念和口念两种。由于口念从方法上比较简捷方便,也较适合于一般根机众生的修习,所以在中国汉地佛教的历史长河中,深得净土宗诸大德的推崇,并把它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而大力弘扬。而实际上作为往生行业的念佛法门还是以心念为要行的,口念只是心念的前方便,最后还要归到心念上来。上面所说的至心、具足十念、十念相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常当系心、系心不乱,坚固其心忆念不忘等,都说明了心念的旨意。如果只是口称名号而心不在焉,不但达不到往生的目的,也不符合经中说称名念佛的本意。

  结论

  综观《观经》的思想,是以观念法门为其主要实践与特色,然从整体的内容来看,实则包含著所有佛法的行门。从三福的修习到弥陀依正的观想,即概括了散善和定善的两种行门;从具足众戒到修观,从修观到读诵大乘说实相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流露;从由深至浅九品往生的次第又体现了度生的种种方便。其内容或隐或显或深相互绞络,不仅说明了往生净土的广阔途径,而且也体现了弥陀净土法门大小俱收三根普被的特点。由于行门的内容广泛丰富,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本文选择其观念行门而加论述,并不意味着唯此观念二门才是《观经》往生的行径。

  还有一点,有关弥陀经典的种种行门,基本上是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的。因此,在很多行者的心目中,认为修习弥陀经典的法门,是针对往生这一利益而说的。其实不然。从《观经》的文中可以发现,修弥陀净土法门,不仅舍身他事往生净土,而且在现世的生活中可获无量利益。如第三修“地观”成就,则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第六“总观想”成就,则能“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第七“花座观”成就,则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又下品上生之人虽作重罪,由称念一声弥陀名号,即能灭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下品中生闻阿弥陀佛身相功德国土庄严,即除八十亿生死之罪;下品下生虽然具造五逆极重之罪,于声声念佛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修观念法门除灭罪利益之外,还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和延长寿命的利益等。善导依《观经》等弥陀经典,在他的《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阐明弥陀的观念法门有现世灭罪、现世护念得长寿命、见佛三昧、摄生、证生等五种增上利益(详见大正四七,24下~28中)。因此,修弥陀观念法门的行者,不仅要深解观念的实际意义,还要去发挥它的种种利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