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二)
己一、声闻众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先明声闻众多。阿弥陀佛之声闻弟子,无量无边,多到‘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世间数字可以算出表达的。
闻四谛法音而悟道的叫‘声闻’弟子,个个都是证‘阿罗汉’果者。或疑:天亲菩萨往生论言,极乐乃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云何有声闻?答:‘声闻’有两种:一、定性声闻。固定是声闻根性,以证偏真涅槃为足,不乐度生,无愿力故,不能往生。二、回小向大声闻,即极乐所属之声闻众,序分中已说过的,回小乘趣大乘的大阿罗汉圣者。往生论谓:‘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指无定性声闻,纯大乘根性,女人念佛往生,皆具三十二大丈夫相,清净庄严,经中常说‘无女人’,其实,无女亦无男,没有男女差别相,并非纯男性境界。欲界有男女欲念,才有男女相,色界初禅天以上便无,况极乐!古代,多数国家都重男轻女,才说‘无女人’,无女人同样的也无男人,彼土众生,莲花化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纯丈夫相,无六根不具者,要懂其中之理,方不误解。
己二、菩萨众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初住到等觉位的‘诸菩萨众’也和声闻众一样,无量无边。
‘清净大海众菩萨’,不是一个,下至人天菩萨,上至等觉菩萨,都包括在内。‘海’表清净的菩萨众如大海之多。念这一句,除弥陀、观音、势至外,所有往生者都含括。有人问我:‘画西方三圣像,为何没有清净大海众菩萨像呢?’认为只一个,实际上,清净众菩萨无量无边,从何画起!
戊四、结由佛力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总结正报庄严。
上说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度生无边,皆其因地大愿、大行所成。
正宗分第一大科‘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已说竟。世尊详陈极乐依正庄严的目的,在启发众生的信心,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又称西方三要素,以信为首,今综合说明‘信’的重要。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功德之母,道之总源,一切善根从信而生,所以,五根、五力、七圣财,都以信为第一,学佛,不管站在那个角度来看,信最重要。
念佛人对净土法门,有丝毫怀疑,便障碍往生,关于‘信’的道理,蕅益大师在要解前的悬论‘明宗’里,详释信之重要,我习惯将其综合,分七种说明,即:信佛言、信佛愿、信净土(或信佛土)、信法门、信因果、信自心、信事理七种,缺一不可,欲生者具此七种信,方达往生目的,现略说之。
一、信佛言:这是总义,后六种由此开出,为别义。‘佛’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须深信世尊所说的教法。阿弥陀经,净土法门,乃释迦佛亲口演说,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故‘佛语不信,何言可信!’连佛的话都不相信,还有什么人的话可信呢?所以,要深信二千多年前,降生迦毗罗国,净饭王宫,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成道,一生所说的言教,四十九年中,世尊处处赞叹念佛法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等务必深深相信,纵使释迦佛现前,劝修他法,我亦不改其志。数十年前,许多人因牛奶粉、面包而改变信仰,信的是奶粉教,谈不上信心,敷浅得很,信佛如是,不信也罢!
禅宗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大梅法常问:‘如何是佛法?’答:‘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心当体便是佛,言下大悟,隐大梅山精修,马祖为试其信心,遣弟子往视,并问隐修原因,梅云:‘师示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为求证心佛也!’来人说:‘现马祖大师改说非心非佛了。’大梅常言:‘这老汉愚弄人无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这是禅宗公案,不论其机锋,借大梅常之信心,勉念佛者亦当如是,彼虽得法马祖.但不随其改变方针,依然自心自佛,足证信心坚固。念佛人,纵释迦佛现前,劝修他法,我仍不改初衷,念佛不辍,方是真信。
二、信佛愿:深信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若不如此,不取正觉,详阅无量寿经。今法藏已经成佛,证明所发之愿,愿愿圆满成就。第十八愿曰:‘设我得佛,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使将来得成佛果,十方众生至诚恳切,爱乐求生,至少临终十念,称名十声,若没接引,不成正觉。故要深信,临命终时,正念分明,称佛名号,必定往生。
过去作小沙弥时,山上打佛七,住持和尚应酬性的请位先生讲几句话,他不懂念佛法门,竟说:‘大家一天到晚,称念佛号,我想阿弥陀佛一定烦死了,如孙子叫祖母,初听颇喜,再叫则烦,不生气才怪!’我当时就想反驳,因为年纪小而作罢!
弥陀导师,惑尽功圆,始得成佛,若会生气,就不是佛了,暂不谈佛愿力,佛是已断贪、嗔、痴的大觉者,怎会生气呢?就算世俗作祖母的,不耐孙频呼,也是假气,不是真气,嘴里嫌啰唆,心中甜蜜蜜,若不叫,可会真生气,一巴掌打得小孙子哇哇叫。
阿弥陀佛,愿以名号接引众生,不念不能往生*就怕你不念,不怕你多念,因此,尽管念去,莫犹疑。
或问:念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我念孔子,是否会当孔夫子?孔子只是中国的世间圣人,不是佛,也没发愿,说你念他,将来就会作孔子,又没净土,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下文有若一日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接引。四十八愿中,我算过,单以名号接引的有十二、三愿之多,占四分之一强,故要深信佛愿,精进念佛。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万行以无遗。’念佛一句,等同修六度万行,含佛万德,殊胜如此,岂可自误!
三、信净土:或曰‘信佛土’。有阿弥陀佛,就有佛世界。二千多年前,科学不发达,说地球外,另有世界,难以取信,现在科学家发现银河系,除地球外,有无数星球,无量世界,足证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报恩论云:‘阿弥陀佛,实有其人,极乐世界,实有其地。’并非乌托邦、理想国。且信世界有净秽,如同一地方,有贫富贵贱般。
四、信法门: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换言之,佛以八万四千药治众生八万四千病,在无量法门中,念佛法门最简易方便,只要深信切愿专念,必定成就,所谓‘万修万人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五、信因:不管信不信佛,因果昭然,所以,念佛决定成佛,念佛有二重因果,须深了知:(一)现在念佛是因,将来往生为果。(二)往生西方是因,将来成佛是果。如是因,如是果,绝对不错,学佛当深信因果,不信因果非佛弟子,不能往生。
六、信自心:深信自己当下一念心,具足万法,与佛无异。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虚空尚在心内,何况极乐?故要深信念佛必成佛,极乐并不在我真心之外。宋朝赵子昂善画马,欲画一百零八种形态的马,已完成一百零七种,最后一种四脚朝天形,因没见过,老画不成,日思夜想,有一天午睡,夫人掀帐,唯见四脚朝天马,惊奔而出,被门槛拌倒,赵醒问原委,始知己画马想马,故变成马,骇极,从此,改画佛像。故要深信一切唯心,念佛想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
七、信事理: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圆融,莫偏一边。信事者,实有西方极乐依正,在十万亿佛土外,最为清净庄严。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国,无量事境,不出现前一念心外,心既包太虚,极乐能超太虚吗?故云,极乐就在现前一念心中,不在心外。
除七种信外,还有更重要的须深信娑婆实苦,极乐实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才可往生。具此坚信,方堪谈愿,信心若无,即是虚愿,不能成就,所以,净土三资粮,以信为首。
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分三
释迦世尊既详陈依正以启信,继劝众生当发愿求生,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西方,全看有深信切愿否。‘愿’是希望,也是修行的目标,诸佛菩萨初发菩提心,都要发四宏誓愿,愿断烦恼、度众生、学法门、成佛道。修学净土,须明宗旨,摆定指南针,确指西方,才能往生。譬如学佛者多,知这里讲经的也不少,邀闻法说没空,眼睁着没空,待两脚一伸,没空也有空了,无心听故不愿来。同样的,信有西方,却不愿去,怎能成就!文分三段:丙一、往生皆得不退,丙二、补处上士莫测,丙三、正劝发愿往生。
丙一、往生皆得不退
凡生者皆得不退转果位。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十方世界众生,依念佛法门修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都得不退转。
‘众生’新译曰有情,旧译为众生,有三义:一、众缘和合而生—如人须寿、暖、识方生。新译家认为范围太广,植物、矿物也不离众缘和合,故译作‘有情’,有情识、有灵性,专指动物言,理较显明,但隋唐时,佛教盛行,称众生早已习惯,新译有情,并不普及。其实,除众缘和合而生外,另二义可作有灵性众生的解释,即二,众多生处—三界六道是众生受生之处,受生地方多,故名众生。植物须靠种子传播,且有土壤地域限制,并无众多生处。三、众多生死—凡夫无始劫来,轮回不息,经典比喻说,历劫生死所聚积的白骨,较王舍城毗富罗山高,亲友生离死别所流的眼泪,多过四大海水,显示众生的‘众多生死’,今生若不念佛往生,解脱无期!而植物等并无众多生死,所以,译‘众生’并无不妥。
‘阿鞞跋致’或作‘阿惟越致’,梵音轻重之别,此云不退转,有三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退凡夫地。往生已入圣人流类,不再退为凡夫。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堕二乘地。皆大乘根性,修菩萨行,不堕自了汉。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佛之果海。念念趣入佛果,必定成就。
三不退,约娑婆论,天台化法四教说:藏教初果,断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人之流。通教则见地(见真谛理故),别教初住,圆教初信,都是断见惑的菩萨,皆属位不退。‘行不退’藏教位止阿罗汉,故无行不退。通教菩萨地,别教十回向位,圆教十信位,断见思尘沙惑,伏无明,是行不退。‘念不退’,通教前无此位,只约别圆二教论,别初地,圆初住,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不须假借助缘修行,能依真如自性,任运而修,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顺水行舟,一帆风顺。
往生者,起码得位不退,断见惑,为初果圣人,不堕凡夫,渐修依次可证行不退、念不退。
又有三不退义:一、大乘不退—修大乘法,行菩萨道,决不退转。二、已得不退—已得之阶位、果位,决不退失。三、未得不退—未得的必定能得。如往生得位不退,预入圣流,决不退失,是‘已得不退’,渐渐修行,能得行不退、念不退,便是‘未得不退’。
云何生极乐即得不退转呢?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说有五种原因:一、常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护念加持,沐于弥陀大愿海中,道业增进故不退失。二、佛光常照故不退转。弥陀充照十方,况极乐本土。三、水鸟树林,风吹乐响,皆演法音,悠游法海,故不退转。四、诸上善人以为良友,环境纯善,无恶缘境,自然进道。五、生彼国已,寿与佛齐,无量寿故,一生成办,故不退转。
这么好的地方不想去,岂不愚痴!
丙二、补处上士莫测
一生补处菩萨,多得没法测数。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往生得不退转中,许多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候补佛处,修行成佛,如弥勒菩萨。一生补处菩萨,数量多到不可思议,非世间数字可譬喻或表达。‘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只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无数,这是华严经十大数之一,惟大菩萨知,凡夫二乘不知。也可以说,往生者个个都是补处菩萨,时间早晚而已。
或问:个个都是一生补处,极乐世界只一佛,往何处成佛呢?不须烦恼,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皆可示现成佛,教化众生。
丙三、正劝发愿往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土修行,如世尊尚须三大阿僧祇劫,况吾辈凡夫;彼土一生成就,至为殊胜,无与伦比,所以,释迦牟尼佛劝导大家,凡闻上说,明其理者,应当发愿,求生弥陀佛国。注意‘应当’二字,无条件,直下承当,不待未来,马上发愿。闻理即发,没丝毫犹豫。
‘所以者何’?世尊自己征问,劝大家发愿的原因何在呢?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为一往生就能和一生补处及不退转菩萨,共聚一堂的缘故。
声闻、初生者称‘善人’,补处菩萨‘上善人’,属上士,差佛一阶位而已。补处上士多,故言‘诸上善人’,跟诸上善人共处,听经修行。古德云:观音势至,把臂共行,海会大众,以为胜友,今生不生,更待何时?
二千多字经文中,佛三劝往生,这是第一回。如何发愿呢?弥陀要解云:‘念念厌离娑婆,念念欣求极乐’。欣、厌二字是开启愿心的关键,要深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而速求出离。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切不生极乐’,须舍万缘,力求往生。如游子思乡,将娑婆视作旅栈,日日盼归期。龙华教虽是附佛法外道,部份偈颂颇能警策人心,如‘引开大路透西方,西方本是我家乡;家乡望子回心转,转见初生一老娘’。释迦世尊开引了一条宽坦大道,指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故乡,阿弥陀佛如慈母,望子心切,期待团圆日。又云:‘稽首西方无量寿,遥垂金臂接娑婆;众生度尽方回手,几个知恩出爱河!’顶礼西方阿弥陀佛,佛垂金臂,为接引娑婆群生,因此,欲辨佛像,看手即知,弥陀不论坐、立,皆只手垂下,手心向外,作接引状,众生度尽,方收手休息;火宅内的众生,有几个感念弥陀大恩,切愿求生呢?自我观照,发心否?舍离否?日据时代,台中旧大觉寺附近,有个小布教所,晚上不锁门,供奉弥陀圣像。有位老婆婆,每天清早约四点左右来拜佛,且大声求佛说:‘佛啊!这世间太苦了,快来度我!’天天如此,吵得佛龛下的年轻人睡不了觉,‘有钱难买天光觉’,既然要佛度你,明天试试看。翌晨,趁彼大声祈求时,青年压低嗓音说:‘好!你这样虔诚,我明天度你!’吓得老人家讲不出话,一溜烟跑走了,从此,再也不敢来,怕佛真的度她,年轻人安稳的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这个办法挺好,可见世上有口无心者太多,或许我们就是,所以,念佛者多,往生者少,非佛不灵,众生不舍故,念子念孙念家产,怎能往生!
念佛人要存一种观念,就是时刻做好往生准备,不管无常何时来,今日佛迎,今日便走,若缘未尽,多活一天,多念一天佛,多待一年,多念一年佛,十年百年无妨,使修行功夫更臻纯熟,将来往生,花开见佛。
念佛人要深信因果,随顺因缘,所谓‘娑婆缘尽,净土莲开’,不留恋,不勉强,早晚课念‘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文时,要至诚恳切,依文发愿,若有口无心,不得利益。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三)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一)
- 读印光大师文钞记
- 复濮大凡居士书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八)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七)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六)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五)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四)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三)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一)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十)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九)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八)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七)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六)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五)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四)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别解经文(三)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