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泥洹经卷上(一)
不载译人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王舍鹞山。从大众比丘。比丘千二百五十。时摩竭王阿阇世。与越祇不相得。众臣议言。越祇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珍宝。不首伏我。当往攻伐。国贤大臣名曰雨舍。梵志种也。王命使行。??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升。言阿阇世。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欲往攻伐。愿闻众祐。有以教之。大臣受命。即严车五百乘。骑二千步人二千。行诣鹞山。到小道口。下车步进。见佛欢喜。貌色恭辞。气重揖让毕长跪言。摩竭王阿阇世。??首佛足。敬问消息。兴居轻强气力游步。德化日升。佛言甚善。王与国人及汝皆安不。雨舍白言。王与越祇有憾。众臣之议。以彼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珍宝。不首伏我。欲往伐之。愿闻佛教。佛报大臣。昔吾一时曾游越祇正躁神舍。见其国人。皆多谨敕。我时为说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其能行者。日当兴盛未之衰也。即叉手言。愿闻七法。盖何施行。佛言谛听。对曰受教。时贤者阿难。住后扇佛。佛言阿难。汝宁不闻越祇国人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对曰。闻其数相聚会。讲论政事。修备自守。佛言如是。彼为不衰。汝闻越祇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对曰。闻其君臣常和。所任忠良。转相承用。汝闻越祇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对曰。闻其奉法相率。无取无愿。不敢有过。汝闻越祇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对曰。闻其礼化谨敬。男女有别。长幼相事。汝闻越祇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对曰。闻其孝于父母。逊悌师长。受识教诲。汝闻越祇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对曰。闻其承天则地。敬畏鬼神。敬顺四时。汝闻越祇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对曰。闻其尊奉道德。国有沙门应真及四方来者。供养衣食卧床疾药。佛言。夫有国者。行此七法。难可得危。雨舍对曰。使越祇人持一者。尚不可攻。何况有七。国事多故当还。请辞。佛言。可置知是时。即从座起。礼佛而去。是时佛敕贤者阿难。请鹞山中诸倚行比丘。令会讲堂。即请悉会。??首毕一面坐。佛告。诸比丘。听我所言。善念行之。皆曰受教。佛言。比丘有七教。则法不衰。何等七教。一当数会讲诵经道。无有懈怠。二当和顺。忠正相教。转相承用。三当无取无愿于他。唯乐山泽。四当绝望长幼先后。相事以礼。五当慈孝承事师长。受识教诲。六当奉法。敬畏经戒。以修梵行。七当遵道供养圣众。开解童蒙。来学者受给施衣食卧床疾药。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守。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守清净。不乐有为。二守无欲。不贪利养。三守忍辱。无所诤讼。四守空行。不入众聚。五守法意。不起众想。六守一心。坐禅定意。七守约损。衣食粗疏。草蓐为床。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敬。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为敬佛。善心礼事。无他倚行。二为敬法。志在道意。无他倚行。三为敬众。依受教令。无他倚行。四为敬学。事持戒者。无他倚行。五为敬闻。事讲授者。无他倚行。六为敬净无欲。无他倚行。七为敬定。事坐禅寂。无他倚行。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财。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当有信见正喜乐。二当有戒慎护不犯。三当有惭改过自悔。四当有愧顺所言行。五当多闻讽诵无厌。六当智慧深行微妙。七当法施勿望礼贶。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觉意。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志念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二法解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三精进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四爱喜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五一向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六惟定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七行护觉倚净无淫。舍分散意。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知。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当知法。佛十二部经。谛受诵论。二当知议。求诸法慧。博解其要。三当知时。可诵可步可禅可卧。无失时宜。四当自知。所入法行。多少深浅。熟与初始。志当曰胜。五当知节。勿贪美妙。适身节食。无以自病。六当知众。入比丘众。梵志圣人。君子及士民众分别知可敬可住可坐可默可语。七当知人。观其所好。察其志能。随意劝导。令知圣化。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有七惟。则法不衰。当善念行。一惟经道。当如人念父母。父母生子。思极一世。惟法活人。无数世。度人生死。二惟人生。无不有苦。忧念妻之家属所有。死各离散不知所堕。若身有罪。亲不能解。知此非常。当念行道。三惟精进。端身口意。取道不难。四惟谦虚。无自憍大。承事明哲。矜诲未闻。愍伤教之。五惟降意。不驰六情。抑淫怒痴态。无有邪行。六惟躯中。但盛臭秽。风寒热血。无可贪者。七惟自观。形如粪土。日当念死。天地开辟。生民以来。无不死者。世间如梦。所见欢爱。不知为化。悟乃觉空。当知是幻。勿以自欺。如是七法。可得久住。又比丘复有六重法。当善念行。可得久住。一为修身。以起慈心。依圣旬通。诸清净者。行此重任。和一爱敬。施于同学。无取无诤。勉共守行行。二为修口。善行以起慈心。三为修意。善行以起慈心。四为所见法际。若得衣食。应器余物。终不爱藏。五为持戒不犯。不以摸质。能用劝人。六为若从正见得出正要受道苦尽度知见了。行此重任。皆以圣旬通清净用和爱敬。施于同道。无取无诤。转相建立。共守道行。又复比丘。当为愍伤。一切蠕动。至于虮虱。必加慈心。人之死亡。当为悲哀。彼得为人。如不闻道。家室啼哭。亦不知死。魂神所趣。唯得道者。能知之耳。佛为是故敷陈经法。经不可不学。道不可不行。天下多道。王道为大。佛道如是。最为其上。譬数十人。俱共射准。有前中者。有后中者。要射不止。必复中准。又如天下众流不息皆归于海。比丘如此。行道不止。会得解脱。如佛法教。转相承用。讽咏佛语。常用时诲。四辈弟子。展转相教。如是佛经。可得久住。彼时佛。请贤者阿难。俱之巴连弗邑。即受教行。佛摄衣钵。历王舍城。去行半道所。顿止王园。佛告诸比丘。皆听。其为道者。当知四谛。凡人不知。故走长涂。宛转生死。无休止时。吾是以启汝意。何等四。一曰知苦苦。是谓真谛。二曰苦由习生。是谓真谛。三曰苦习尽灭。是谓真谛。四曰苦习尽受道。是谓真谛。于苦不慧不知。故走长涂。生死不休。当以知此苦谛。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以要言之。五盛阴苦。已觉斯苦。能断爱习。是谓得眼。为极是生。后不复有苦。犹习者从爱。苦习都尽。受道之谛。得眼见证。为尽是生。后不复有。已见真谛。得道眼者。无复生死。长涂永绝。如是比丘。又当复知道得八行。何等八。一以专心。受佛经法。二弃爱欲。与世无诤。三终不为杀盗淫行。四不欺谗佞饰恶骂。五不嫉妒贪餮不信。六念非常苦空非身。七观形中臭秽不净。八不贪身知当归土。诸往古佛。皆见此四谛。诸当来佛。亦见此四谛。其有贪慕家居恩爱及乐世间荣名之寿者。终不得是度世之道。道从心生。心净者乃得道。其次心端。不犯五戒。可得上天。其次信道。好学经法。后可得作人。若都欲断绝地狱畜生饿鬼道者。当以一心。奉行经戒。今佛为天下。解脱生死。开现正道。其欲学者。当谛思惟。佛与贤者阿难。前到巴连弗。止城外神树下。诸梵志居士。闻佛从诸弟子来。皆出城外。欲觐见供养佛。有持席荐。有持毾??。有持水浆。及锭灯者。行诣佛所。稽首毕一面坐。佛告诸梵志居士。人在世间。好贪欲恣意者。有五消耗。一自放恣。财产日减。二自放恣。危身失道。三自放恣。众人不敬。死时有悔。四自放恣。丑名恶声。周闻天下。五自放恣。身死魂神堕三恶道。人能降心。不放恣者。有五丰德。一自捡摄。财产日增。二自捡摄。得近道意。三自捡摄。众人所敬。至死无悔。四自捡摄。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自捡摄。身死神生天上福地。人不自恣。有此五善。宜思念之。佛为众人。说法正化。若干要语。无不欢喜。皆前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于是佛起。到阿卫??。坐一树下。持神心道眼。见上诸天。使贤神守护此地。贤者阿难。从燕坐起。稽首毕一面住。佛问阿难。谁图此巴连弗起城郭者。对曰。是摩竭大臣雨舍所建。所其欲以遏绝越祇。佛言。善哉善哉。雨舍之贤。乃知图此。吾见忉利诸神妙天。共持此地。其有土地为天神所护。必安且贵。又此地者。近天之中。主此地神。名曰人意。人意所护。其国久而益胜。必多圣贤仁智豪俊。余国弗及。亦莫能坏。此城久久。如欲坏时。当以三事。一者大火。二者大水。三者中人与外人谋。乃坏此城。雨舍闻佛与众弟子俱游到此。即乘王威严车五百乘。出城欲觐见供养佛。到即下车。步入园门。见佛欢喜。貌色恭辞。气重揖让毕一面坐。佛为说法。正化若干要语。雨舍欢喜。乃避坐言。欲设微食。愿与圣众俱屈威神。佛以默如可之。即起稽首。绕佛三匝而归。大臣归乃通夜。具作好食严室。内施床座。早行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佛即摄衣持钵。与众弟子俱到其舍。就高座于众前坐。雨舍手自斟酌。??美奉钵致浆。行澡水毕。住白佛言。已所施福。愿佛咒愿。此国土民。一切天人。使长得安。佛咒愿言。佛助尔喜。为天人供养。土民作导。饭佛比丘僧。称誉正法。受道慧语。奉行经戒。都咒愿此。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哀心。使汝一切常获福利。得见正道。大臣欢喜。佛复言。汝于今世。虽有官事。缘由此福。后必解脱。若人得饭佛及真贤持戒者。沙门咒愿。终不徒弃。又当以知。若欲在官及居位者。不可有贪心。不可侈心。不可憍心。不可虐心。不可快心。去此五者。后无咎悔。死得上天。除恶道罪。佛说已从坐起。出东城门。雨舍追侍曰。当名此门为瞿昙门。佛度津渚。又追名之。为瞿昙津。是时人民。有乘舫舟渡者。有乘小船。或乘竹??及木桴渡。渡者甚众。佛坐定意自思。往昔未作佛时。身所更来。乘此桴舡。不可复数。今以解脱。不复乘此。亦使我诸弟子得离是。佛从定觉。自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典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脱 度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致泥洹
- 上一篇:般泥洹经卷上(二)
- 下一篇:中阿含经卷第三(五)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