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泥洹经卷下(二)
又此比丘。贤者阿难。亦有四美难及之德。何等四。若诸比丘诣阿难所。即欢喜与相见。为说经法。无不开解乐受奉行。诸比丘尼。诸清信士。诸清信女。诣阿难所。即欢喜与相见。为说经法。无不开解乐受奉行。是其第一四德。复有四。贤者阿难。为诸比丘比丘尼。诸清信士。诸清信女。说经法时。心端言正。无有二意。闻者恭肃。寂然听受。以寂静故。阿难博识。无所忘忽。是其第二四德。复有四。若诸比丘。诸比丘尼。诸清信士。诸清信女。有不解经及法律义。以问阿难。阿难即分别说。皆得解释。出后无不誉阿难者。是其第三四德。复有四。佛所说十二部经。贤者阿难。皆讽诵念识。传为四辈弟子说。如所闻无所增减。亦未曾倦。是为阿难第四四德。为难可及。世间无比。是时有化比丘。当佛前住。佛言。比丘。避莫当吾前。贤者阿难白佛言。我得奉侍二十五载。不自识有如此比丘。无所关启。而直前者。佛言。阿难是化比丘。又若干劫。为大遵天致神妙有威德。忧畏已除。知佛期在夜半。所以来者。自今已后。永不见佛故。阿难言。独是天知佛当灭度耶。佛言。从拘夷城东西南北纵广四百八十里。诸天侧塞无空缺处。皆忧叹骚扰不安。其心念言佛灭度疾。
贤者阿难。问佛言。近此左右。有闻物大国。王舍大国。满罗大国。维耶大国。佛不于彼般泥洹。何正于此褊陋小城。佛言。阿难。无谓此城为褊陋也。所以者何。古者是国。名拘那越。大王之都。城长四百八十里。广二百八十里。严好如画。城垣七重。下基四层。起高八寻。上广三寻。皆作黄金白银水精琉璃四宝瓦[((惠-心)*殳)/土]。其壁牒尉雕文克镂。地集?瓳。及民室屋。皆四宝成。侠道自生长多邻树。树亦四宝。其金树者。银叶华实。其银树者。金叶华实。水精琉璃树。亦如是。微风动树。常出五音。其声濡悲。如五弦琴。树间浴池。池边集[((惠-心)*殳)/土]。步渚相承。中四宝台。台陛栏楯。屋壁床机。一切四宝。池中常有杂种莲华。青莲沤钵。紫莲拘恬。黄莲文那。红莲芙蓉。四顾成行。其边道上。又有七种奇华。香气馥芬。冬夏常生。五色光明。其国常闻十二种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螺声钟声铃声鼓声。舞声歌声。诸弦乐声。诵仁义声。叹诸佛尊行声。时有转轮圣王。名大快见。主四天下。以正法治。自然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理家宝。七圣导宝。王有四神德。为童儒时。八万四千岁。为太子时。八万四千岁。为转轮王。八万四千岁。退服法衣。八万四千岁。凡寿三十三万六千岁。是其一神德也。王能飞行。游四天下。七宝导从。所至臣属。是其二神德也。端正美色。强健少疾。身中和适。不寒不热。是其三神德也。威神殊胜。心常和悦。明见正道。以法化民。是其四神德也。王每出游。布施兴福。恣人所欲。求浆与浆。求食与食。衣被车马。华香钱宝。不逆人意。慈于民物如父爱子。士民慕王如子仰父。王每出游。来御徐行。使国士民。久得视见。体性淳仁。四方太平。又是其至德也。所部诸国。凡八万四千。小王每朝觐。时王大快见。皆请上殿。欢喜安慰。为说正法。问国所乏。诸王答。让受天重赐。自足为乐。王又来使。各严所治。令如我殿。以正法化。勿枉天民。辄赐诸王。衣冠履靺。车舆宝物。受诏辞出。莫不欢喜。是时大王所治法殿。长四十里。层陛四重。悉黄金白银水精琉璃。屋壁栏楯柱梁楣栌。枌橑栋宇。其上覆及下地。床座机筵。皆是四宝。又法殿上。有八万四千交露。舆枰悉施斗帐金交露枰。前施银隥。银枰金隥。水精琉璃。枰隥亦然。其交露间。垂华悬果。四宝杂厕。所覆帐上。金银织成赤罽文绣绫绮杂色。四角珊瑚。交露中施四宝。独座其殿。四面浴池。各纵广一由延。侠池生多邻树。八万四千株。长一由延。诸交露枰。大王出者。即以驾象。彼时快见。以其所有。施福甚众。日旦当请沙门梵志上殿饭食。王自思念。日月流逝。而吾将老。当用是五所欲宝馆作等。欲自约损。修清净行。即但与一侍士。俱升法殿。入金交露。坐银御床。思惟天下。贪淫无奇。生者要死。形骸归土。所有万物。一切无常。王起入银交露。坐金御床。念合会者。皆当别离。恋慕无益。当弃恩爱。净修梵行已。又起之水精交露。坐琉璃床。自念。当与老病死竞。改心易行。除淫怒痴。思无为道。已又起入琉璃交露。坐水精床。专精自思。当弃世间贪欲恶法。思无为道。守惟清净。成一禅行。如是至久。周遍诸枰。于是八万四千玉女共白第一玉女宝言。天后所知。我等闻者。未复亲侍。守情执敬。愿欲朝见。答言。诸弟还自严饰。当俱朝见。即告圣导。我等妇女。久未亲侍。敬仰之心。皆欲朝见。导臣即驾八万四千象。犀甲金饰。络用宝珠。白象王。朱鬣尾为第一。八万四千马。犀甲金饰。络用宝珠。力马王。绀青身朱鬣尾为第一。八万四千车。犀革之甲。饰用四宝。圣导臣为第一。八万四千女。女载一车。玉女宝为第一。诸王导从。诣法殿下。侍士白言。诸象马车。夫人小王。皆来欲见。王敕侍士。施床殿下。王下法殿。见八万四千女。服饰靡丽。时民叹曰。是难言也。王者严女。乃至于此。玉女对曰。我等久违。不得亲侍。故严服来。愿得朝见。
于是王坐。诸女皆前。稽首毕一面坐。玉女宝前白言。今是一切诸象马车。玉女小王。自天所有。愿小王顾意留心娱志。又八万四千国。天王都为第一。八万四千枰。大正枰为第一。愿天留意。以养性命。王答曰弟。吾所以宿夜约己自损。正心行慈者。但欲远离此贪欲耳。何则女人嫉妒之态。殃及吾身。是以舍欲。愿离斯咎。玉女宝垂泣言。天王何为。独割爱欲。谓我为弟。离弃恩情。绝群女望。愿闻天王。所以戒之正心行慈。为之奈何。我等亦愿。相率修之。王曰。慈心正行。不堕诸漏。弃损贪欲。修德守净。念生日少而命逝疾。人物辈非常。唯道为真。吾是以于诸象马舆枰郡国小王妇女爱欲。一切远离。不复系意。欲自忧身。观天地间。无生不终。诸弟各宜正心行慈。无以放恣堕诸漏也。玉女宝乃抆泪言。今天王约己自损。不欲堕漏。念生日少而命逝疾。潜居忧身。守修清净。计诸人物。无生不终。违远所有。不以污意。愿奉明戒。不敢有忘。王以慈心。答谢诸女。皆遣去还。升法殿入金交露枰。坐念慈心。都忘怨恨。无所嫉恶。进思大道。无量德行。普慈世间。而自约省己。复起入银交露枰。坐念悲心。都忘怨恨。无所嫉恶。进思大道。无量德行。普悲世间。而自约省己。复起入水精交露枰。坐念喜心。都忘怨恨。无所嫉恶。进思大道。无量德行。普和世间。而自约省己。复起入琉璃交露枰。坐念护心。都忘怨恨。无所嫉恶。进思大道。无量德行。一切欲护。而自约省。以惟行此四大梵行。却爱欲意。多修清净。王行如是。便得自在。死时安隐。身无痛痒。譬如力士美饭一餐之顷。魂神逝生第七梵天。时转轮王大快见者。则故世我身也。如是阿难。谁能知此。昔我宿命。作转轮王自然七宝。行正法有四德。常能不贪。彼时拘夷城傍。行四百八十里。皆在天王城中。吾前是时。又为刹利王。已六投骨于此地中。并彼为七。今得作佛。已断生死。从是已后。不复造身。我亦一切皆已周竟。现于东方南方西方北方。随方教化。三月辄移。终措骨此。
贤者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当作何葬。佛言。汝默。梵志居士。自乐为之。又问。梵志居士。为葬法当云何。佛言。当如转轮王法。用新劫波锦。缠身体已以五百张?。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泽膏毕。举金棺。置于第二大铁椁中。众香??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立塔起庙。表刹悬缯。奉施华香。拜谒礼事。是为转轮王之葬法也。佛敕阿难。汝行入城。告诸华氏。佛中夜当灭度。所欲施作。当曼时为。无从后悔。欲面从佛得开解者。宜及是时。即受教行。入拘夷城。见五百诸华氏。慕会议语。阿难报诸尊者。佛夜半当灭度。所欲施作。当曼时为。无从后悔。欲面从佛得开解者。宜及时行。众人皆惊。而悲叹言。何其大驶。佛取泥洹。何其大疾。世间眼灭。哀恸之声闻于宫中。王遣太子并诸华氏。各将家属。俱诣双树。到白阿难。欲前礼问。阿难入启。太子阿晨。与诸豪姓家属。俱来受三自归。不远是夜佛请入。即皆前稽首毕一面坐。太子言。佛身灭度。何其太疾。佛报言。吾本已说。世间非真。无可乐者。凡人贪寿。思恋五欲。惑而无利。但增生死。更苦无量。今我为佛。以得自然无欲。于此又宜自勉。天下智者。常愿见佛。乐闻经法。已有是意。当务立信。立戒布施多闻广学智慧。建此五志以离垢悭。然则世世当受富贵。名誉远闻。生天安乐。可得泥洹。佛说已。太子及诸华氏。皆作礼去。于是王与国中男女大小十四万众。以人定时。出诣双树。到白阿难。请见受诲。前启佛请入。王将国中贤善者。进稽首毕一面坐。前无灯火。佛放顶光照二千里。佛言。劳苦。大王与群臣来。王曰。佛当灭度。有何敕诫。佛报王。自我得佛。四十九岁。所说经戒一切具悉。王国贤才。皆已采取。王与群臣。惨然皆悲。佛告王。自古已来。天神人物。无生不死死而不灭。唯泥洹快。王胡为啼。但当念善。改往修来。以政治国。无加卒暴。厚待贤良。赦宥小过。务行四恩。以绥众心。何等四。一当布施给护不足。二当仁爱视民如子。三当利人化以善正。四当同利与下共欢。王如是者常得其福。我宿命时。行此四恩。积无数世。故得作佛。初得佛已。见泥洹喜。自说颂曰。
今觉佛极尊 舍淫净无漏
智为天人导 从者得喜豫
夫福报至快 妙愿志皆成
勇疾得上脱 吾将逝泥洹
王与来者。皆起礼佛。绕三匝而去。
是时城中。有老异学。年百二十。名曰须跋。闻佛夜半当取灭度。自念。吾有法望之疑。常愿瞿昙一解。我意当及。是时即起。自力行到双树。白阿难言。吾闻瞿昙。期在夜半。请见决疑。阿难言。止止须跋。无扰佛也。须跋固请至再三曰。吾闻。佛为如来至真正谛觉明行成已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导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甚难遭值。如沤昙华。百千万世时时一有。愿一见折所疑。阿难以为劳扰如来。故不欲通。佛神心彻听。清净过人。从里知之。即敕阿难。勿禁止听使入。是为最后。当度异学须跋者也。须跋得入。忻然悦豫。善心生焉。见佛欢喜。礼问恭辞。气重揖让毕一面住。白佛言。欲有所问。岂有闲暇。一决其疑。佛言。便问。恣汝所欲。闻可得解。须跋问曰。今世学者。各自称师。有古龟氏。有无失氏。有志行氏。有白鹭子氏。有延寿氏。有计金樊氏。有多积愿氏。有尼犍子。彼八子者。有所述乎。自知之也。佛告须跋。彼与佛异。子曹自作贪生猗想。以邪之道。一曰邪见。不知今世后世。所作自得。好以卜占享祀求福。二曰邪思。念在爱欲。有诤怒心。三曰邪言。虚伪谄谀。佞谗绮语。四曰邪行。杀生贪取。有淫妷意。五曰邪命。求利衣食。不以正道。六曰邪治。恶不能止。善不能行。七曰邪志。志贪常乐。痛身谓净。八曰邪定。专意所望。不见出要。如是须跋。昔我出家。十有二年。道成得佛。开说经法。但五十载。自从舍家。有戒有定有慧有解。得度知见。说正道者。唯佛沙门。非凡异也。吾本所履。有八真道。第一沙门。亦从是得。二三至四。皆从是成。若不见此八真道者。彼为不得沙门四道。所谓八真道者。一为正见。见今世后世。作善有福。为恶得殃。知苦知习。灭行得道。二为正思。思乐出家。去诤怒心。三为正言。言谛至诚。柔软忠信。四为正行。不杀不邪。无有淫心。五为正命。求利衣食。以道不邪。六为正治。抑制恶行。发起善意。七为正志。志惟四观身痛意法。解非常苦非身非净。八为正定。一向无为。成四禅行。沙门梵志。履此八正。乃成四道。能师子吼。我贤弟子。行无放逸世间意灭。故得罗汉。于是须跋。谓阿难言。快哉贤者。是利弘美。寔未曾有。盖上弟子。得值此者。不亦妙乎。今受圣恩。乃闻是法。愿得舍家。受成就戒。阿难白佛。异学须跋。愿受众祐自然法律。舍家就戒沙门之行。佛以可其就戒之志曰。是吾未后得证见净者。异学须跋也。即授戒为比丘。一心受不放逸。以健制以志惟以断却。如所欲下须发被袈裟。以家之信离家。为道得法。意具净行。自知作证。成解究畅。为行如应。已意通知。贤者须跋已度世得应真。坐自念。吾不能待佛般泥洹。便先灭度。而佛后焉。
彼时佛告诸比丘。我灭度后。傥有如此外学他术在异生辈。欲弃束发来践法渚。沐浴清化。舍家就戒。当听可彼以为沙门。何则用彼有大意故。当先诫之三月。知能自损用心与不。若言行相应者。为能舍罪。先授十戒。三年无失。乃与二百五十戒。其十戒为本。二百四十戒为礼节威仪。能行此者。诸天代喜。又凡悕望。受律就戒作沙门者。有四因缘。皆有慕乐近道之意。我灭度后。或离县官。求作沙门。或年老耆。求作沙门。或贫困劣。求作沙门。或习正行。求作沙门。若夫贤才习正。耆老贫困。及离县官。来为道者。其于衣食。趣得而已。受诵法言。如有梵行。可得久住。犹为从是令多人安多人得度。世间得依。利诸天人。是故曰从法者。现世得安。现世得解。当善谛受。彼为何法令现世安得解度者。谓佛所说。十二部经。一文。二歌。三记。四颂。五譬喻。六本记。七事解。八生传。九广博。十自然。十一道行。十二两现。是名为法。若以奉持。护如法者。即现世安。可得解度。但当谛受。护持讽诵。正心思惟。令清净道。得以久住。汝诸弟子。当自勖勉。无以懈慢。谓佛已去。莫可归也。必承法教。常用半月。望晦讲戒。六斋之日。高座诵经。归心于经。令如佛在。又族姓子族姓女。所当追念。为有四事。一曰。佛为菩萨初下生时。二曰。佛始得道妙正觉时。三曰。上头说经转法轮时。四曰。弃所受余无为之情般泥洹时。当论思此。念佛生时。福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将灭度时。遗法如是。次中末时。有思念此。起意行者。皆生天上。若以受此。而有疑望非意在佛及法圣众。苦习尽道。汝诸比丘。当解所问令如我在。为以是语面所问佛亦真弟子。自所问告及从我解说之。贤者阿难。在后扇佛。应曰。唯诺。皆已愿乐。无一比丘有疑非意于佛法众四谛者也。佛语阿难。其已愿乐如来正化。于佛法众苦习尽道。无所疑者。当弃贪欲慢悷之心。遵承佛教。以精进受。默惟道行。是为最后佛之遗令。必共顺之。汝诸比丘。观佛仪容。难复得睹。却后一亿四千余岁。乃当复有弥勒佛耳。难常遇也。天下有沤昙钵。不华而实。若其生华。则世有佛。佛为世间日。恒忧除众冥。自我为圣师。年至七十九。所应作者。亦已究畅。汝其勉之。夜已半矣。
于是佛作一禅之思惟。通第一禅。又起二禅之思惟。通第二禅。又起三禅之思惟。通第三禅。又起四禅之思惟。通第四禅。又起空无际之思惟。通空无际。又起识无量之思惟。通识无量。又起无所用之思惟。通无所用。又起不想入之思惟。通不想入。又起想知灭之思惟。通想知灭。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佛已灭度耶。答言。末也。佛方思念想知灭之思惟。阿难言。昔闻佛说。从四禅思惟。至于无知弃所受余无为之情。乃般泥曰。时佛舍想知灭还思不想入。舍不想入思无所用。舍无所用思识无量。舍识无量思空无际。舍空无际思第四禅。舍于四禅思第三禅。舍于三禅思第二禅。舍于二禅思第一禅。从一禅思复至三禅。便从四禅反于无知弃所受余泥洹之情。便般泥洹。当此之时。地大震动。诸天龙神。侧塞空中。散华如雨。莫不叹慕。而来供养。时第二天帝释。下说颂曰。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