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二)
壬二 观行成就
癸一 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此文承上,要离诸幻,须依戒定慧,三无漏学,于无渐次中,方便渐次而修。先依如来,奢摩他(此云止)行,即定学之行。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如是,名依奢摩他行。坚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属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谓四重律仪,三聚净戒,十无尽等戒。四重,通大小乘,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又一解:先修奢摩他行,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故曰坚持禁戒。此则即定之戒也。安处徒众者: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宴坐静室者:宴然安坐,以摄其身,身住则心安。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静室,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令工夫易成就也。又宴坐静室,必先坚持禁戒,此则由戒生定也。一戒定竟。
癸二 观慧
子一 明二空观
丑一 破执
寅一 我空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此段观身无我。承前文,由戒定所发之慧观也。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识思念,乃以智观察,非以识分别也。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作如是观也。观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假名为我,实在无我可得。此总观,下别观,四大各别观察。何者是地大?地有质碍之相,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脑、垢色(垢腻颜色),以上皆归属于地。何谓水大?水有润湿之相,唾(从口而出)涕(从鼻而出)、脓血、津液(血之精华内会者为津,外泄者为液)、涎(垂丝下堕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痰(咳嗽喉出)泪(悲哭目流)、精(肾之所藏)气(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归属于水。何谓火大?火有暖热之相:周身暖相,皆归属于火。何谓风大?风有动转之相,通身动作运转,皆归属于风。四大各离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各各分离也。乃指作观时,四大各皆归属,谓之各离。四大,乃有坚、湿、暖、动之相,今此妄身,离却四相,毕竟当作何相,我在于何处?若在一大,则三大非我,若在四大,应有四我,岂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此示观身无我也。即知知字,与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应。念,是慧观;知,是慧悟。悟知此身,毕竟无有实体,乃是四大和合,而为其相,实同幻化无异。身既叵得,我相何在,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此段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六根,是身之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但似有能缘之相,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尘,为识之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无自体,仗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妄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名为心,皆能缘境。而前五识,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如眼识,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耳识,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乃至身识,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其能缘力俱弱。
意识,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其能缘之力偏强。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为自心相。因此识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识:能缘前五尘之境,缘过、收归意根。又名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故。又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缘五尘之境故。二、独头意识:不能外缘五尘,但内缘法尘。法尘,即同时意识,所缘五尘之境,吸入意地,合为法尘。同时意识,只有明了分别,而独头意识,则有计度分别。种种计较筹度,是好是丑,而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关紧要,故特为说明,令大家认识,不被所误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
此二段,正示观心无我。明言此心,虚妄不实,托尘似有,若无六尘,此心则不能有,因无自体故也。‘楞严经’:‘佛告阿难!我非饬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则前尘,分别影事。’(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者:前云六尘,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离也),尘尚不可得,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于中所缘尘境,既各归散灭。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亦妄矣。一切众生,皆认身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慧照观察,发明知幻之义,了知身心俱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一我空竟。
寅二 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此修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身心已灭,既无能对之六根,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灭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之智亦泯,故能灭之幻灭亦灭。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但由观慧,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此乃正住持,惟凭慧照,发明即离之义。灭字,即远离为灭,非实有所灭。本科法空竟,并一破执竟。
丑二 显理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此乃我法二空,所显圆觉真理。由前二执既空,到此真理斯显。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无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但知是幻,即离幻。离幻,即是真觉。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为诸幻所蔽,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但是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二法空竟,并一明二空观竟。
子二 明法界观
丑一 印前显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元无身心等相。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身、幻心、幻尘、幻灭,皆净圆觉心之幻垢。倘若幻垢永灭,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三)
- 下一篇: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八)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七)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六)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五)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四)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三)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二)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二十)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九)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八)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七)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六)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五)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四)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三)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十)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九)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八)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