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时时心存感恩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假如我们能够不让心随境转,而能转境的话,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懂得用禅定来处理生活,处理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纵然身处纷扰的尘劳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够随遇而安,懂得过一种洒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怎样才能随遇而安呢?我分几点说明:

  1.在食衣住行里要能随遇而安

  2.在经济物质上要能随遇而安

  3.在荣辱得失中要能随遇而安:不管荣辱得失,都能处之泰然。若无其事

  4.在打击迫害时要能随遇而安

  5.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随遇而安

  参禅的人有了禅,就有力量,就能把我们自心本性的能量发挥出来。真正的能源是在我们的心里!要想在生活里能随遇而安,一定要把我们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有了禅,自然能够任运逍遥,随缘放旷。

  法身没有去来,故名「如来」,即如如不动而来教化众生的意思。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能随遇而安,到处都是天堂,心里有佛,处处都是清净的乐土。

  早晨醒来,先不要急着下床,可以在床上禅坐五分钟;只要双腿一盘,眼睛微闭,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慢慢地会有一种安详、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觉,会让身心清凉、升华、旷达。如果五分钟不够,可以进步到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

  这种修行,对于增加健康、增强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

  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诸如看经、阅读书刊,做种种的功德,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人我相处,人伦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就是修行。

  「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就是修行。

  曹溪的修行法门是以「无」──无念、无相、无住为宗要。

  「无念为宗」,就是教我们要「念而无念」,要「一念不起」。

  「无念」的境界是:

  ◆ 对过去的境界不要追忆。

  ◆ 对现在的境界不要贪着。

  ◆ 对未来的境界不要幻想。重要的是把握每一个当下。如果能对过去的境界不追忆,这就是「修定」;对现在的境界不贪着,这就是「持戒」;对未来的境界不存幻想,这就是「修慧」。

  ◆「无念」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无念」就是「不执着」,不执着才能进步。无念不是甚么都不念,所谓「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无念」才能真正拥有更宽广的世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开了「妄想」,才能证悟「实相」。

  「无住」是《金刚经》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刚经》,主要就是讲一个「无」:度生要「无我」、布施要「无相」、生活要「无住」、证果要「无证」。

  能够懂得一个「无」,证悟一个「无」,那就拥有了世间,拥有了「无限、无量、无边」的人生。这就是曹溪大师告诉我们的修行法门,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如何才能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双修」。

  所谓「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所谓「慧」,就是要我们谈吐、做事都能运用得体,都能如法,那就是智能的妙用。

  「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种种运用能不离定慧。」这就是「定慧双用」。

  六祖回答:「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境界而「无念」的话,则念念归宗;如果我们遇缘而能「无心」的话,则心心契道。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觉悟

  禅师们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灭人我,是与虚空合而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

  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等同虚空。

  古德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己在不在?平时如果我们没有「禅」的修养,很容易受外境迷惑,每天都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能够「观自在」,就能

  「观境自在」──在境界里面自由自在;

  「观人自在」──人我相处很自在;

  「观事自在」──在一切事务尘劳里面皆能自在;

  「观我自在」──自己没有贪嗔痴,不计老病死,当然就很自在。

  「求人不如求己」,如何「自我修行」?我提供四点意见: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就是要做一个「观自在」,每天观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己是否妄想纷飞,攀缘外境?观照自己是否能够把持自己?观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诸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够如此自我观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3.自我离相,不计胜负:

  4.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就是观法界平等相的「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证悟者,可以达到三种境界:

  ◆不生憎爱取舍之心。

  ◆穿衣吃饭当中,虽有动作,心却是如如不动。

  ◆能所双亡,真妄均除。

  所谓「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将善心住于一处而不妄动。「三昧」的定义,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现到最恰当、最相应、最究竟的程度,

  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盘坐,更不可以躺卧,只准许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绕室行走,不能休息。

  ◆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随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卧之间,把心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处」、一切「时」、一切「行住坐卧」之间,常行「直心」;

  「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时候,能够「真心、直心、净心、不动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禅」,是如来的「清净禅」。

  能在生活里「不动心」,就是进入了「三昧」。

  「无心」,就是对外境没有分别,所谓「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三昧」呢?天台的湛然大师说,有四种方法能生「三昧」:

  ◆三个月中,除了饮食便利外,不睡常坐。

  ◆三个月中,或弹指间,不生一念,不生我想、我执、我爱、我贪。

  ◆三个月中,经行不休息,如修「般舟三昧」。

  ◆三个月中,说法而不求利养。

  假如能够依照上述这四种方法修行,自能达到人我双忘、物我一体的「三昧」定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