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 观经四帖疏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毗婆尸佛经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 净土修学导引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百喻经》原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文
- 净土探微
- 弥勒净土论【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慈悲道场忏法
- 大乘无上续论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佛说七佛经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般泥洹经原文【西晋 白法祖译】
- 般泥洹经
- 中阿含经
- 佛说千佛因缘经
- 《贤劫经》原文
- 安乐集
- 歧路指归
- 清莲飘香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净土风光
-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师:入香光室
- 思归集
- 导归净土
- 印光大师文钞
- 李济华居士遗集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
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正知正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菩提心”。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由此可知: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与佛菩萨相应;如没有菩提心,纵使修禅、修净、修密、修慧,还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外道。《华严经》里讲得很清楚,普贤菩萨答普慧菩萨二千行门里的第一重点,就是说菩萨所依者是菩提心。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求访善知识时,开门见山地表明已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可知,我们学佛者要成佛道,一定要有菩提心为基础。什么是菩提心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吧。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
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具足。这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别名“本觉”。此理用不到造作,离一切虚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我们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所以叫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萨道,对机说法,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由以上三义,我们更可概括成为于行人实行的“菩提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其华语的意义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正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
二、“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给予众生世出世间之乐”,是发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个主要行愿。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语言、给以暂时的快乐相比。
三、在实行中要以服务为目的。这个服务不同于现今社会的服务行业,它是一种无怨无悔、平等清净为众生、为自己寻求觉悟之行为。当我们在做一件工作时,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让别人受益,这是一种真正的服务。
我们修学菩提心,且要具足因缘。《往生论》说:“发无上菩提心,有其二义:一者须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心法。”
应远离的三种与菩提心相违的事是: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为远离我心贪着自身,必须这样做。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这是为了一切众生皆能远离无安心而得安乐。
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这是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必须这样做。
三种应该有的顺菩提心之事是: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不求诸乐故。
二、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之苦故。
三、乐清净心:为使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故。
此外我们还应该发如下三种心:
一、发厌离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二、发欣慕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发度生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以上三心,前二属智,后一属悲,如能兼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则悲智双运勤求,殊胜佛果,终必可得。
发菩提心的因缘
修行之法八万四千法门,菩提心是世出世间一切诸善法之王。因为五戒是人善;十善及味禅是欲界天善;四禅八定是色、无色界天善;戒定慧、四谛、十二因缘是二乘善;六度万行是菩萨善。菩提心为成佛正因,为佛之善,故称诸善中王。而此菩提心虽众生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然无因缘不能发。今据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略述发菩提心之十种因缘如下:
一、念佛重恩。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于一切众生有拔苦与乐之恩,其恩最重,为父母师长之所不及,故列第一。为报佛恩,当发大心救度众生,行菩萨道乃到成佛。此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二、念父母恩。若欲报佛恩、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说法度生,皆非此身不可,因念此身从父母而生,推而广之,愿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
三、念师长恩。世出世法皆由世出世间二种师长得,既知感恩,我们当发大乘心普愿利人,世出世间师长俱蒙大利。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四、念施主恩。念施主恩是大师对出家众而说,施主布施供养,使出家众四事不缺,如此则出家众可安心办道、成就道业。故是发菩提心的第四因缘。
五、念众生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以无始生死轮回以来,互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我们的日用所需衣食皆赖人供给,悉有恩于我;其余畜类众生,如牛马劳役、犬守夜等与我们亦有恩;菩萨观于蝼蚁皆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皆应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此为发菩提心的第五因缘。
六、念生死苦。我们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处于生死之中,六道轮回,升沉片刻,出没万端。是故应发勇猛心,截生死流,出爱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极乐彼岸。此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
七、尊重己灵,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诸佛无二无别,既是佛性,必应尊重,勿令永埋五蕴山中。是故我们应当勇猛地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以无量智慧对治执著。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转三障为三德,方不辜负佛的化度,不负己灵。此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八、忏悔业障。忏者是忏其前愆,悔者为悔其后过,即是改往修来的意思。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一举一动常违佛戒,一餐一水频犯尸罗,若非痛哭流涕深切忏悔、至诚悔过,万劫千生难逃恶报。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八个因缘。
九、求生净土。净土法门属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国土,成就无生法忍和不退转,以及诸种功德、智慧,次行菩萨道。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三障俱重,要使忏悔令尽实觉困难,又因助道缘少,故必求生净土,净土则助道缘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道业易成。是故净土法门,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所以我们应发广大心(多善根),执持名号(多福德),乘弥陀大愿之船,入干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可往,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十、念正法久住。释迦世尊为一切众生,以无量劫来修菩萨道,四十九年化缘周讫,示入涅槃。现处末法,但有教理而无行果。邪正难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斗争坚固,是非繁兴,争名夺利比比皆是;难有正见,不知三宝为何义。思念及此,悲心泪下。身为佛子,当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法劫运,决当尽力护持正法。是故愿诸善友同发大愿,愿愿上求下化,以于今比尽未来际,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门再阐。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
文殊菩萨十大愿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已懂得菩提心及发心的十个因缘,接下去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此才能成法器、度众生。那么菩提心应如何发呢?许多初学佛的人很难下手,今介绍文殊菩萨的十种甚深无尽大愿,作为我们行者的榜样,十大愿是:
“一者大愿,若有众生乃至蠢动含灵,我皆随缘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见。若未闻我名,要令得闻;若闻我名,于我法中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或以世法医疗诸疾,或以历数、工巧、世典、杂艺等随类同事,接引世俗、导引众生,令发菩提正见,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在本愿中:“若有众生乃至蠢动含灵,我皆随缘受化,同生三世,皆令得佛知见。”一段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若未闻我名,愿令得闻;若闻我名,于我法中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本段为上求佛道之愿,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中“我名”即是文殊之智慧,一切诸佛皆悉从文殊菩萨发菩提心,常为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由此看来,我们学佛者应以智为导,不要以一般宗教信仰者的心态来学。因为学佛是一门觉悟的大学问,学佛者要理智,心里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否则往往沦为迷信。
“若有众生或以世法医疗诸疾,或以历数、工巧、世典、杂艺等随类同事,接引世俗、导引众生,令发菩提正见,愿皆与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本段为“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法不离世法,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在深山道场里打坐念佛参禅是修行,世俗的一切皆是我们可用的法门。心随境转是凡夫,心能转境即圣人。故学佛的人,只要用心去体察周围的一切境物,即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关键在一个“觉”字,看我们怎样用心。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于我,是人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我于是人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自他盛行谄曲,邪见颠倒,生净不净行,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枉压,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常生不善,如是众生,愿皆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不敬重于我、妨不妨我、用不用我、取不取我、求不求我、要不要我、从不从我、见不见我,如是众生,愿皆与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杀生命,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永失人身不舍报时,悉令如是众生,咸发菩提之心。若有众生,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与我财物,或我施他财物,所得财物或不得财物者,如是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以上五愿是属于“烦恼无尽誓愿断”。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于我或受我供养,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兰若,诸佛菩萨形像及诸功德,凡此因缘所修福佑,悉今回向菩提及诸法界众生同沾此福。又有众生或其伴侣,于诸修行不问成就与否,若于和上教导称说听受,我教他教,同行同业,此诸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本段为“福慧双修”,佛事门中福田第一,修学上先从布施开始培养福德,并以此来破除“自我”;在解门上不要一个人盲修瞎炼,要按善知识的教法依教奉行,更应发愿与诸佛菩萨同愿同行。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经无量劫从地狱出,生于五趣作驼驴牛马、奴婢,负重还命,偿他宿债,于此众生,我于五道随形受化,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乞人等等,同类、同缘、同事、同行而施教化,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诸众生纵恣身心,贡高我慢,无有惭耻,不识善恶,毁谤佛法,用僧袛物,劫夺他财,广造身、口、意十恶诸罪,死堕阿鼻受无量苦,因此六道众生,愿皆共我有缘,咸令悉发菩提之心。”
以上二愿,明白启示“诸恶莫作”,更要“深信因果”。我们应把握住当前,绝对依佛陀教法,深信因果来真实修行。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不论有缘无缘,若同我愿,则属我身,与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六波罗蜜等于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凡此众生,愿达菩提,同登觉路。”
第十愿为“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当然望圆成佛果,要圆满佛果必要行菩提道才能到达。让我们共同以大慈心、大悲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来勤修四摄、六度,随文殊菩萨迈上菩提大道吧!
菩提心的修学贵在“发愿”,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我们身为诸佛弟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更待何日?一个修行者不能只顾自我了脱,应普愿众等同发此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令增长,愿同修行者各各悲智双运,福慧齐修,同化众生,同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此发心,方为真正修行!
- 上一篇:星云大师: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 下一篇:弘一大师谈佛法大意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