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 观经四帖疏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毗婆尸佛经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
- 净土修学导引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百喻经》原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原文
- 净土探微
- 弥勒净土论【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慈悲道场忏法
- 大乘无上续论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佛说七佛经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般泥洹经原文【西晋 白法祖译】
- 般泥洹经
- 中阿含经
- 佛说千佛因缘经
- 《贤劫经》原文
- 安乐集
- 歧路指归
- 清莲飘香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净土风光
- 念佛速证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师:入香光室
- 思归集
- 导归净土
- 印光大师文钞
- 李济华居士遗集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竺摩法师开示
我讲阿弥陀经时,有说过该经是以‘极乐的依正庄严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持名为用。’此信愿持名就是修行净土的资粮。修行净土要具备三资粮,如我们要旅行远方,必先储备充分的旅费和粮食,才能达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费不足,粮食欠缺,终致半途而废,徒劳往返。学佛的人也是如此,要发心旅行佛国净土或十方世界,必先具备资粮,才可以长途跋涉,遨游自在。那么遨游净土,要预备些什么资粮呢?简单地说,就是坚信、切愿、力行三种资粮。这三种资粮,念佛必备,如鼎三足,缺一不成。慈照大师说过:‘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行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得生与否,乃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视行持之深浅。’今综净土诸书所载,略示信念之建立,为修净土行的先决条件。
一、信资粮
信可断疑,能生智解。大小乘经教皆重信仰和愿行,而以净土宗所说的三资粮,最为显著。唯识宗说的十一善心所,亦以信为首。智论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仰净土之信,是要深信,信的程度要深。不是普通一般人‘人云亦云’的盲从之信、泛泛之信。因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一切世间的难信之法,故需要深信,也最重视建立坚固不拔的信心,无信心就无从入道。因此大乘佛教说菩萨修行,自凡夫到佛果,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而以十信为先导。现在净土三资粮,也以信居愿之首,实在是有原因的。马鸣大师著「大乘起信论’,王日休撰‘龙舒净土文’,都注重起信,为学佛修净业的要件。玆据弥陀要解,略标六种信仰。
(一)信自力——甲、信自性清净,即信自己的心性,不是虚妄心,是真如心,亦即实相之心。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落时间性,超出空间性,而是本来具足的佛性,能生万法,一切众生和诸佛,都从此自性心所现,惜妄惑所障,不能显现,若借念佛之心一念破妄,本具佛性,便可自然显现。如六祖闻金刚经悟道破妄,即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乙、信自心造物,即信自力能造一切,十界苦乐皆由心造。唯意识闻法修净,则能净化身心与器界。
(二)信他力——甲、他与己同,他即是他人、其他的众生。既信自己具有佛性,由念佛破妄,可以显现净土,可以净化身心,那么应信他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佛性,只要有信心,也可从念佛而得实现,达到成功。乙、信他力成就,他力即指佛力,自己能念佛用功,又能切愿力行,再仗佛力加被,二力交融,亦能净化身心和世界,达到由念佛生净土的目标。
(三)信因——即信因果轮回三世相续,善因善报,恶因恶果的道理。如我们信现在以念佛之因,将来必得往生之果。如樵夫一称‘南无佛’,吓跑老虎,种下种子,多劫后为人遇到释迦佛法,出家名周梨槃特,虽然生性愚钝,结果悟道。就以一念之善因,得遇佛法而成道,何况多修福德善根之人,自然更易成道了。是知由因生果,果感于因,因果循环,毫厘无爽。
(四)信果——果是指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的菩提智果和涅槃福果。信修念佛三昧,可生福智庄严之果,在净土会上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信事——信此念佛的心,包含太虚,无穷无尽,则依此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无量无数。而知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必定实有其事,决不同庄周寓言,陶渊明之桃花源,摩尔之乌托邦,柏拉图之理想国。
(六)信理——这是信极乐世界虽远在十万亿佛土外,而实不出吾人现前一念的心里所现的幻影,则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主伴重重无尽,都是我们心中的境界,如楞严所说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们妙明心中物,或所现的影像。这样观想,便可全事即理、觉妄成真,达到事理不二,真妄一如。念佛到此,可念到由理事无碍而至事事无碍的境界。
除此之外,更要深信佛陀是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必无妄语;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所成,必有事实,而非理想;深信六方诸佛,同声赞叹净土法门,为末世津梁,历代圣贤,弘扬此一捷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其不信,尚有何待!深信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为众生起惑造业的共业之所招感;净业学者,如能深信不疑,诚心念佛,以清净三业,由净化身心而净化世界,必能化地狱的刀山剑树,为极乐的琼楼宝林,转五浊恶世,为五清之净土,从如是善因,必得如是善果,至理不移,毋须怀疑,执妄迷真,自失大利!
二、愿资粮
愿即志愿,人无志愿则趋向无方,定无成功之日,有志愿则心神专注,独立不摇;中途不折之气,孟子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愿是目标,对净土有了深信,便要发愿,有了切愿,才不觉得信的空洞,而这愿对佛法讲,是需要深切的,才会和佛法相应;对自己讲,是须要悲切的,因多生来流浪生死,道业难成,都因愿力发得不够深切和悲切,所以没有达到成功的目标。现在把求生净土的切愿,略标十种来讲:
(一)愿永断轮回——不求享受世间,未来福报。
(三)愿普度众生——不图一身乐利,独善其身。
(四)愿早生安养——不贪恋浊世五欲之乐,全滞败坏故。
(五)愿不负己灵——己灵,是指自己本来具足灵明觉性,此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为迷昧不觉,久为客尘烦恼所障,结业所缠,不得解脱!而今何幸,既得人身,生于人道,又闻弥陀圣号,本愿功德,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故宜生大欢喜;亦应生大惭愧,以多生误入轮回不得出脱,今应发起深信切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亲近弥陀,闻法悟道,不应一错再错。所谓‘佛在此心头,时人向外求,迷真每逐妄,错过几千秋!’如此观察,才会发起悲切的愿力,替自己找个安心立命的地方!
(六)愿离苦得乐——苦与乐是相对的,净土与秽土也是相对的。娑婆秽土,众苦逼迫,极乐净土,但受诸乐。娑婆的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五趣流转,苦已受够,而做人除受生老病死的身苦外,更受日常生活逼迫之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人间的快乐,暂有还无,即六欲诸天以至三禅最乐,终久败坏,故曰坏苦。四禅以上,常在定中,看来虽似苦乐双亡,而仍不免行阴迁流,未离心念上随眠烦恼的起伏,犹是生灭无常,天报既尽,还要下堕。故永嘉证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道士吕纯阳参黄龙禅师,先是隐身在钟楼下听经,被黄龙禅师发觉,在法座当众宣布:‘有人盗法!’吕祖听了。立即站出来说:‘壶中自有长生术,囊里常存不死方。’意思是说:我是自己已有长生之术,何须要盗听你的佛法?黄龙呵他为‘守尸鬼’!吕听了不服气,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三千’,这又是何种境界?禅师谓:‘纵经八万劫,犹自落空亡!’吕在言下省悟,乃弃道入佛,有诗为证:‘弃却瓢壶碎却琴,于今不炼釜中金;自从得见黄龙后,始悔当年错用心!’有相用心,执(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内的苦苦、行苦和坏苦,纵若守尸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当机立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吕岩其人。诸天耽乐,终不免轮回生死;何况诸仙工夫不如诸天,又岂能例外!所谓‘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脱死的方法。
(七)愿往生不退——生天福尽,是会退堕的;而念佛生西,是永不退堕的,故阿弥陀经说:‘其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非仙家的‘守尸鬼’可以相比。所以念佛之人,必须发愿往生,才可不退,因此土众生,罪业重,障碍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难进易退,如无坚强的愿力,维持信行,则百千人中,难得一二成功。放眼以观今日之学佛者,多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去西天。这便是学者因环境恶劣,障道缘多,道心不固,即遭魔邪;或受魔转,始勤终怠;或遇外道,改途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地,顿忘前修。故修行者多,成功者少,足见此土恶世,修行十分不易,如非宿根深厚,知见正确,则遇逆缘,前功尽废,即遇顺缘,亦会逐物流转,甚可太息。经谓十信菩萨,虽发大心修行,亦会旋进旋退,如空飞毛,随风而转。修十信位,须经万劫,信心满后,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修念佛法门,但得往生,即可圆证位、行、念的三不退。故宜愿求净土,往生不退,以免再落尘寰,旷劫难回!
(八)愿莲花化生亲见弥陀——念佛的人,必须发大胜愿亲见弥陀,才不虚此生。法华经谓:‘诸佛出世,如优钵罗花,甚难值遇’,我们生在末世,未亲见佛,颇使人有‘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之感慨!不过佛虽未遇,幸获人身,得闻佛法,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要发菩提心,发愿念佛,亲见弥陀,位登上品,金台接引,方可往生。
宋天台山僧怀玉,精修净业,历经年所,一日忽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亲来接引往生。怀玉忽思吾一生精进念佛,志在金台接引,亲见金身,今以银台,与吾愿违,故不愿生,佛即隐去。怀玉自知功行不够,益加精进。三七日后,亲见弥陀手执金台来迎,于是喜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坐化,空中天乐,不鼓自鸣,众人闻之,皆大欢喜。其皈依徒天台太守,感而作颂:‘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这是念佛往生的现实故事,可以加强吾人念佛向往净土的信心。
三、行资粮
学佛贵乎实行,唯实行才能达到念佛的目标。行是力行,由深信切愿,然后力行,这便是净土的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力行的行,约有二种:(一)事行;(二)理行。事行属于事相,即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玆,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于佛,专念去妄,使心如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空,湛然不动,可以成就念佛三昧。至此境地,诚如寒山诗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彻悟云:执持名号,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忘。稍或一念间断,即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
理行,是属于理性的,即此念佛之心,不住于有,不落于空,无住而住,住于中道之理性中,悟知此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有心能念佛,能所双泯,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了无所著。古德云:‘忽然念起弥陀佛,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念,岂知无念亦为多。’到此境界,一片空灵,理性自现。
在‘净土三要述义’,也把念佛之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有八种念法:
(一)摄心念,一切处摄念不忘,纵昏昧亦系而寝,不隔念、不异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淫妹所在,磷途火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利心、官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竖,五内裂,如忆少背父母,及多慧亡儿;(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如此念佛,方谓净念。如此念佛,便是出世无上妙法,然许多人念佛,未易得到净念功夫,不外有十种阻碍:(一)信之不笃,(二)行之不勇,(三)发愿不切,(四)悠悠默念,(五)心缘世事,(六)爱憎不除,(七)旁及外籍,(八)耽著吟咏,(九)闲讲杂话,(十)无一心不乱之静功,无立意克期取证,有以致之。
念佛的助行,分净德、净戒、净忏、净观、净处、净侣六种。(一)净德:是念佛行人于修正行外,随时随地要加修善行福德,回西方以作资粮。(二)净戒:一切净法以戒为依,所以佛将涅槃时,告诸弟子以戒为师。观经修三福中于‘具诸戒行,不犯威仪’,列为上品资粮。(三)净忏: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有内忏、外忏、事忏、理忏等忏法)。(四)净观:念佛之外,以观心之法,磨练心地令之清净。有不净观、对治观、惭愧观、慈悲观等观法,以净其心。(五)净处:念佛在出尘,宜厌恶处,而择善处,方适用功;故繁华喧闹处、歌楼酒肆处、恩爱缠缚处、义解门名处等皆当远离。(六)净侣: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两轮,去一则蹶。山林闲适、严持戒律、智慧深广、谦卑忍辱等友,皆宜亲近;反之恶友,皆当远离,以免损害道意。
- 上一篇:夏莲居居士的念佛四偈
- 下一篇:功过格简释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