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关于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思考

  ——杜钢

  《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

  庐山东林寺和苏州灵岩山寺是当今中国佛教净土宗最具代表性的两座道场,它们在净土宗寺院教育方面所透显出的厚重朴实的历史传统与鲜活生动的当代特色,都足以充分地印证和说明它们作为净土宗祖师道场所独具的绵长底蕴、恢弘气度与蓬勃生机。基于此,它们对当今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言,自然也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典范和引领作用。毋庸置疑,通过对这两座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净土宗祖师道场寺院教育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特色的深入考察与探究,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和解读到整个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显露出的本质蕴涵和独有特征,这些本质蕴涵和独有特征不仅是净土宗寺院教育有别于佛教其他宗派寺院教育的基本标识所在,同时,这也是我们思考和把握净土宗寺院教育独特发展规律与运行趋势路向的基本切入点所在。

  一、“集众念佛,专修净土”:净土宗寺院教育的基本表征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都具有一个从未变更的基本表征,那就是“集众念佛,专修净土”。这也是我们将净土宗寺院教育与佛教其他宗派寺院教育区别开来的一个根本依据。从我们对庐山东林寺和苏州灵岩山寺寺院教育状况的深入考察中可以发现,寺中法师对于净土法门的全力传授和讲演,以及合寺僧众每日多数时间均会聚一处、专心念佛的情形,都无一例外地构成了这两大净土宗祖师道场寺院教育的主体模式。那么,这种从表面上看来异常枯燥乏味的寺院教育形式为何能历1600余年至今仍长盛不衰呢?实质上,这背后是隐藏着相当纷繁复杂的深层原因的。通常而言,净土宗道场所开展的这种以“集众念佛,专修净土”为典型表现形式的寺院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所运用的是一种“解行兼备,相资共进”的佛教教育方式。这也就是说,它所推行的教育方式不仅是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同步提高净土宗修学者的修学水平,同时它也特别注重通过净土宗修学者相互之间所开展的切磋琢磨和互通有无的活动,来促使净土宗修学者的修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事实上,这种寺院教育模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将修学者修学净土法门时所必须要进行的领悟教理、自我实践与集体研修等几种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修学者修学净土法门最大限度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氛围。而修学者置身其中,其修学水平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迅速的提高,这反过来又更加激励了修学者修学净土法门的信心和热情。

  从总体上来看,修学者在这样一种寺院教育模式下所进行的修学活动是能够确保在一个如理如法、循序渐进的良性轨道上不断发展前进的。由此可知,这种以“集众念佛,专修净土”为基本表征的净土宗寺院教育模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佛教信众聚集在一起,只有表面口头念佛形式而无实质熏修悟证净土法门深层义理内容的佛教寺院教育模式所能比拟和代表的。这种净土宗寺院教育典型模式的有效实施和运作,无论是对寺院中住持领众的主法法师,还是对寺院的道风、学风,还是对容许入寺修学的僧众信徒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这也恰恰正是为什么由慧远法师、印光法师等净土宗高僧所开创与改造的庐山东林寺与苏州灵岩山寺能够成为净土宗祖师道场,而他们所奠定的以“集众念佛,专修净土”为基本表征的净土宗寺院教育模式又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为历代净土宗寺院教育所沿袭承用,并可依此与佛教其他宗派诸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的典型寺院教育模式相并驾齐驱的深层原因所在。

  二、“丛林熏修与学院教育的有机结合”:净土宗寺院教育的变革范式

  如果说以“集众念佛,专修净土”为基本表征的寺院教育模式是净土宗寺院教育1600余年来从未变更的一个典型寺院教育模式的话,那么,以“丛林熏修与学院教育有机结合”为具体表征的寺院教育模式则堪称是当代净土宗寺院教育加以适时变革的典型范式。丛林熏修的寺院教育模式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教育的主体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师徒口耳相授、师父言传身教、徒弟长期追随师父身边聆听其教诲,并在其密切指导下通过自身对佛教教理的长期不懈、真修实证的方式来加以实施的,这有些类似于世俗社会中的导师制教育方式。学院式的寺院教育模式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佛教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新型寺院教育模式,它的实施方式有些类似于世俗社会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学僧在受教时须按各自修学的层次水平划分成若干年级和班级,并统一在课堂之上接受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它比较偏重于对佛学知识和佛教义理的传授和讲演,这种学院式的寺院教育模式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世俗社会中学校教育的印痕的。我们知道,佛教寺院中所开展的学院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不能等同于世俗社会中的学校教育的,佛教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始终是其不可摒弃本质属性,因此,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出净土宗寺院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当今净土宗寺院中有条件开展学院教育的,诸如庐山东林寺与苏州灵岩山寺等,均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丛林熏修与学院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这也成为当代净土宗寺院教育为适应时代变化趋势和社会客观需要,而对传统意义上的丛林熏修式的寺院教育模式加以适时变革的一种典型范式。

  可以说,当代净土宗寺院教育之所以会选择以“丛林熏修与学院教育有机结合”作为自身变革的一种典型范式,这里面既有为适应时代变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客观原因。同时,这其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于,这种寺院教育的变革范式事实上是更加有利于实现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根本目的。众所周知,净土宗道场开展寺院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在于培养出大批的真正可以了达净土法门教理,并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上能够有真实深入的悟证的净土宗高级人才,从而再借助于这些净土宗高级人才引领和指导更多的净土宗信众如理如法的修学净土法门,使其最终均可以获得修学净土法门的圆满而究竟的利益。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净土宗道场中所实施的带有鲜明世俗学校色彩的学院式的寺院教育,也并不是以传授给学僧一般意义上的佛学知识以及授予其类似于世俗社会学校教育中的学位头衔为最终目的的,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乃是如何有效运用学院教育这一善巧方便的当代寺院教育形式,以培养出更多的既对净土宗的教理有深刻的悟解和了达,又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上具有真修实证素质的净土宗高级人才,从而更好地向信众们弘扬和传播净土法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将传统意义上带有鲜明真修实证特色的“丛林熏修”式的寺院教育与主要注重佛法知识与佛教义理传授和讲演的当代学院式的寺院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显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和安排。当前,诸如庐山东林寺与苏州灵岩山寺等净土宗祖师道场在其所开展的学院式寺院教育活动中均不遗余力地推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这一办学方针的举措,其实也正是出于上述深层考虑,以便借此更好地将“丛林熏修与学院教育有机结合”的净土宗寺院教育变革范式付诸于实践,从而取得最为理想的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效果,并由此实现净土宗寺院教育的终极目的。

  三、“立足寺院,融通社会”:净土宗寺院教育的入世取向

  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寺院教育体系中,与世俗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恐怕就要算净土宗的寺院教育了。可以说,自东晋慧远法师创建中国佛教净土宗时始,净土宗的寺院教育就与世俗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慧远法师所创立的东林莲社中,约有半数左右的莲社成员均是俗家佛门弟子,这也使得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一诞生就体现出鲜明的入世特色,而此后1600余年间,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寺院教育始终都保持着这一传统特色,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具体而言,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的入世取向主要又是以“立足寺院,融通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净土宗寺院教育的立足点乃是定位在寺院内部及佛教出家信众身上的,而其整体的影响范围与施教对象却主要又是指向世俗社会与佛教在家信众的。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佛教净土宗寺院教育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并非仅仅是针对佛教出家信众而实施的教育,它的施教对象,同样是包括佛教在家信众在内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针对佛教在家信众所实施的教育甚至是净土宗寺院教育活动的重点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相对比佛教其他宗派法门而言,净土法门是一种更加适合佛教在家信众修学的法门,它在修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更容易与佛教在家信众的世俗生活打成一片,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自古以来,在净土宗道场所开展的寺院教育活动中,参与和受益的主体通常总是佛教在家信众。他们往往借助于在净土宗道场中或长期或短期接受过如理如法的净土法门教育的方式,得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将修学净土法门的活动与自身的世俗生活融会贯通起来,从而达到“不离佛法而修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一修学净土法门的高妙境界。而也恰恰是通过这样一种途径和形式,净土宗寺院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式才最终得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和散播到整个世俗社会中去,并对整个世俗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广的影响。随着未来社会发展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程度地日益提高,我们可以预见,净土宗道场与世俗社会之间进行联系的途径和方式也将会变得愈加灵敏、繁多和便捷,而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也必将日趋紧密和复杂。这无疑会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实现其以“立足寺院,融通社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寺院教育入世取向,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氛围。但同时,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将是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测的,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社会中净土宗寺院教育入世取向的有效实现也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还将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和困境有待去不断克服和超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