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恩爱贪欲是轮回的根本

  南怀瑾

  节录自《圆觉经略说》第五章 弥勒菩萨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女+(遥-走)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一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上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种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明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以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少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涂,不明白事理。)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几十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的“无故寻愁觅根”,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种”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语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于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几十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么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也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犹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你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本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过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及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的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难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的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把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到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尸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上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上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到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么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淫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已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个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不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的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得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大,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您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人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子?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是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的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爱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处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间,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得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祸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土+垂,菩提者觉悟也,萨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注意!这里有一个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欲望,以及灭除憎恨痴爱之心,就可以永远断除生命的生死轮回。佛在这里讲得很轻松,但是,如何断除呢?这又是一个秘密。而其实本经前面一开始便早已透露过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秘密。不要认为永断轮回之后就可以成道,还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还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立志发心,才有资格称为学佛的人。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说不是,我没有资格,所谓菩萨道,我一点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萨?你的眼睛坏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给你,马上拿,考虑一秒钟,就不算菩萨。这个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说是佛弟子?

  此段这两种秘密,我只提出来,不予作答,答案在你们那里,请自参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