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拜佛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第一善—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无量寿经说:什么是第一善呢?—‘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紧密实践。
·由拜佛锻炼观照力,锻炼‘正而松’,调伏诸根,身心柔软。在规则之律动中,培养安定力、觉照力、和礼敬精神,再把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每一动作。并不是‘拜佛另外拜佛,生活另外生活’—打成两截。若生活与拜佛脱节,就失去拜佛的意义。
·整个日常生活,就是拜佛精神的展开—
由散乱→专注,由紧张→轻松
由僵硬→柔软,由执著→空灵
由迷茫→觉照,由糊涂→清明
为什么要端正·轻松(柔软)?(正而松)
我们观察‘用吸管吸饮料’的情形,就能明白:
(1)‘直而畅’的吸管,才能流通顺利。曲折之吸管,吸液就受阻。同理,身能端正,血管才能通畅。若身体,长时间僵持不合宜之歪斜姿势,则血管也如吸管持续被曲折,而血流不通。(如图示)
(2)再观察:若以手,由外压捏‘直的吸管’,也会使吸液受阻,故—正直当中,尚须轻松。
如果我们的肌肉紧绷,持续在收缩僵硬状态,则‘血管’夹在肌肉中受压迫,就如吸管被压捏,必不通畅,这是‘自己的肌肉’给‘自己血管’压力。这压力,源自于‘紧张的心’。心必须要放松,气血才能通畅,不会自己压迫自己,(自己制造的压迫,是最冤枉,委屈的)。心必须放松,才能开发觉照力,灵明专注。
少忙理化数学,拼来奖状一叠,
壮忙理想事业,拼来病历一叠!
临终奄奄一息,救我除佛其谁?
南无阿弥陀佛
‘令身正直’是修‘观’之基础
礼佛偈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有人问:既要‘观空’,何必讲‘端身’之原则?
修行贵有次第,地基不稳建高楼,则是危楼。请恭读古德著作,如善导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在开始教导观想之前,亦有基础安定身心之准备功夫,在教‘又令观身四大,内外俱空,都无一物’之前,有一段文字—‘教令跏趺正坐......令身正,合口、齿勿相近,舌柱上齶,为令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故。’
此段文字正是教示‘修观’之前方便,乃极重要之指示,初学者切莫只好高骛远,忽略‘令身正......’之功夫,(乃能‘观空’之观力基础)。无根之木易枯,愿初学者,皆能用心扎根。
注:(齶,音ㄜˋ,齿内上下肉也。)
拜佛殊胜功德
业报差别经云: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
‘业障’两个字,浅显一点说—‘业’就是行为,‘障’就是障碍,也就是由过去种种行为累积下来所产生的障碍,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的障碍。所谓过去的种种行为包括—我们心里想的‘念头’,与嘴里说的‘语言’,和身体的‘姿势、作为’。
有人以为,要去做相当大的恶事,才是‘造恶业’,才会有‘业障’。其实,只要心有动念,就有‘业’,(善念有善业,恶念有恶业,念佛是净业);身有动作姿势也是‘业’,某些动作、姿势会造成身的障碍,就是‘身业’方面的‘业障’。很多酸痛、疲劳、疾病,和平日‘姿势’有关,亦即和平日‘身业’有关,身业又受著「心’之指挥,心有牵挂、挂碍,身就有紧张的姿态,不自觉中就自己制造了障碍(业障)。
为什么说念佛、拜佛可以消业障呢?因为在拜佛时心念要调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净’,口里念佛就没有其他的杂话,达到‘言语清净’,身体的动作是柔软又谦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势不良,所造成的压迫、障碍。这样身口意三方面都清净恭敬,就可以消除过去自己身心行为不合理所制造的障碍(消业障),这也顺便训练在‘动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断的灌水、冲洗,慢慢的就可以流畅而清净,可以开发出潜能,也可以活化身体各部分的机能。
我们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姿势(身业),或先由观察他人,来作自己的警惕、借镜—(但,注意,目标是在反观、修正自己,不是去批评、指责别人)。只要心有牵挂,身体必然不自觉地,会有一些肌肉紧缩起来,僵硬起来。
比如:
右手工作,
左手虽没事,也整只僵持用力,肩膀也耸起,(白费力气),左腕也压折(冤枉阻折血管),左脚没事也翘著紧张(真委屈),下巴也抬起(脖子疲劳)。
脑子忙著工作,
脚趾也无端用力挤折,僵持压迫,手也耗力支载(其实不必要)。
这都是自找的压力!
由于一向缺少自我观照,所以很难发现,改正自己,即使很容易消除的障碍,也没机会消除。拜佛时,就是返照自己,调伏身心,作身心之大调节,使身心自在,得大轻松,不必冤枉紧张障碍。
拜佛—调伏身心,消除障碍(无住生心)
起心拜佛,佛即知之,放光加被
拜佛│ │
└身—万肌放松—一心(自然物理重心,重心稳固)┘灵活松柔
整个拜佛律动中,身心都轻松而恭敬专注,轻灵流畅活动。
虽在动中—有安定之观照。
动中—柔软,没有僵硬、紧绷,多处载力(多重心)之情形,符合金刚经—‘无住生心’的精神。
比如:膝一著地—手就立刻放松(不僵住、白费力支撑),一坐下—则膝与全身又即刻完全放松(无住),随时练习,放下紧张执著的心,锻炼‘能提起、能放下’,使心与身都通畅无障碍。
动中,随时能灵明地运作(生心)
又随时放松不僵执(无住)
轻松中,不断精进(无住生心)
心如轮心,轮子运转,轴心是‘一心’,而且‘空心’无著。
轮有前进、转动,而心无动摇。
┌拜佛训练目标
★下面以‘表列方式’对照说明│
└应避免之错误
拜佛训练目标: | 应避免之错误: |
1、开发佛性之力, 培养礼敬(佛性美德)—礼敬诸佛 带到日常生活(普贤菩萨行愿品) 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无量寿经) |
×1、不敬、不专注, 磕破头颅也徒然。 |
2、动中‘定’ 如陀螺、车轮旋转中,心不动, 则动亦安定。 |
×2、动中‘重心’不稳(变动) 肌肉紧张, 关节僵硬。 |
3、趁安定之‘动势’念佛,加强念力。(寂而照) | ×3、动中反增散乱。 (急而躁) |
4、开发‘觉性’之用(高层都摄观照力)动中以觉性观照当下之动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明白之心念佛,顺无量光名号之义念佛。(往生论) | ×4、如同做运动,以‘惯性’动作 ,盲目上下,无觉照,不知道 自己正在做什么,动作如何。 |
5、都摄六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眼:自然收摄,视力集中。 ├耳:自然闻佛号,字字清楚。 ├鼻:自然呼吸,而有观照— │ 知息出,知息入。 │ 拜下:自然呼气到底, │ (吸佛香)趁自然吸气之势起立。 ├舌:(1)默念佛时,自然— │ 舌尖顶上齶、舌面上空, │ 下巴放松(唾液流畅)。 │ (2)出声念佛时,自然— │ 舌柔软,轻松。 │ 下颌关节放松,能灵活持久, │ 净念相继。 ├身:恭敬礼拜,自然动中安定有律, │ 轻松柔软中有观照。 └意:一心念佛(或观想)(十六观经)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无量寿经) |
×5、六根不摄(托根缘尘) ×眼:‘开’—东张西望。 ‘闭’—易头晕上火,姿 势不稳,血压调节不良。 ×耳:注意杂音。 ×鼻:刻意矫呼吸, 则气息不顺胸闷。 ×舌:(1)默念佛时— 舌整片密贴于上齶(气 道不畅)(咬牙切齿— 血流不畅)。 (2)出声念佛时— 舌僵硬,下颌关节紧张。 ×身:肌肉紧张吃力, 关节僵硬, 动而无律(重心不稳)。 ×意:胡思乱想。 ×散乱、刚强,难调难伏。 |
6、一心不乱(阿弥陀经) ┌身:一心, │ 自然物理重心:足跟。 └心:一心, 念佛。 ┌心:万缘放下。 └身:万肌放松(关节柔软)。 ┌心:无住生心。 └身:动后立即放松,不僵执。 |
×6、重心非自然物理重心,则 ┌身:紧张吃力以维持姿势。 └心:紧张挂碍, 难以一心念佛。 紧张吃力后— ┌身酸痛┐ │ │难以持续。 └心疲劳┘ |
知佛大悲,救我无倦。 领纳佛光,身心柔软。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报谢佛恩,普施众生。 今生极乐,与佛同在, 息息相关,出入与共。 |
不知佛慈,贪求无厌。 自力挣扎,处处紧张。 愁忧疑惧,常怀不满。 未感佛恩,自私自利。 心挂娑婆,去佛遥远, 形似拜佛,貌合神离。 |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