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因果启示 >

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王财贵教授著

  宏愿的落实—代序

  王财贵兄推广儿童读经多年,我在友人口传及媒体的报导中得知他的抱负与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与毅力,也十分欣赏他的看法与做法。但总觉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会上推广,没有计划性的进入学习环境最好的学校。及至去年(民国八十三年)八月,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延聘他来任教,我并请他在语文教学中心擘划儿童读经的业务,主要的对象便是本院辅导区内的学校。他从此便更忙碌,四处奔走,苦口婆心,为他的推广读经大业而努力。

  财贵兄推广读经,有人热心支持,有人冷漠,也有人反对。反对的理由之一,是‘儿童背诵妨害理解’。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记忆与理解是人类心灵的两个认知能力,不但可以并行而不悖,而且可以相辅相成。进一步说,记忆力更是想像力的基础。而背诵经典正是训练记忆力的好方法。反对理由之二,是‘读经会使儿童的负担过重’,这是对读经不了解所产生的忧虑,儿童读经并没有固定的进度,又不要求他了解内容,只像‘小和尚念经’,能够琅琅上口就行了。儿童有极强的记忆力,只要方法正确,肯背经典与记广告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以上这些理论,在现代的知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都已说得很清楚,有待我们去精读而已。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发现能思考、能创造的,往往也是博闻强记的人,各学科各行业莫不如此。而受到财贵兄的影响,辅导儿童读经的老师也指出:读经的儿童,功课不但没有退步;相反的,有进步。尤其是说话及作文的能力进步最多。

  不论在理论或实例,都说明财贵兄读经的理念值得支持,值得大家共同来推行。当然,今天的知识发展极为多元,我们不会固陋的说‘读经万能’,也不会认为只有读经最重要。我们要强调的是读经适合儿童的心灵,它至少对儿童的语文能力很有助益,我们要肯定它的效益,不能以一己的成见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学习权力。

  财贵兄以他多年推广读经的心得,编印了这本《儿童读经教育指导手册》,由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与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学中心共同发行出版,经费则由全国电子专卖店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提供。由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助,使我们觉得读经风气的推广吾道不狐,希望由儿童而成人,从点到面,使它蔚为巨大的风气,让经典的永恒性与规范性,启迪当今的社会,提供人生的指引,这不但是财贵兄的大愿,也是社会之福。

  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

  兼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主任 黄盛雄

  敬告读者

  王财贵

  儿童读经——参酌古典教育再造文化人才

  财贵案:本手册是由关怀社会文化教育者所捐助印赠的,预备在三年内,发行十万册,可免费供应各界需求者,其旨在广为宣导‘儿童读经教育’理念。希望您看过后,如有所感,认为可以介绍给他人看,请您计算需要数童,来函或来电索取,以分赠之。我很感谢捐印者,也很感谢您的散播推广。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适当地恢复读经教育,是中国现今教育的新尝试与新希望。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所以从一开始,吾人即相信这种教育是其有深远意义,而且又很容易推广开的。

  我个人思考此问题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规模实验也已十年以上,长期地从理论与实际两面证实其可行,才正式在社会上‘推广’,期望激起风气,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广’工作,最主要的办法是用讲演的方式宣说观念,并鼓励有心人士开班教学。这两年来,据我记忆所及,大大小小约有四、五十场演讲,听讲者约三四千人,而整个台澎地区,现在大约有两百班,合计五千余位小朋友正接受‘读经’的教育。而且此风气有日益扩大之效,依我预期,在两三年内,全国至少应有十万个小朋友接受读经教育。若持续其效应,则将是五四以来最大的文化运动,而这却是重新回归文化本位的运动。回归文化本位,不是顽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传统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吸收消融,两相综合会通,为人类创造更充实的文化。

  由于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渐次复苏,认同并希望进一步了解读经教育内容的人越来越多,吾人也愿这种理念广为周知,只凭演讲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编写这一本小册,对读经教育的理论与实务做一详备的介绍。因为就读经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论在理论上或实务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简单的,所以凡是将本手册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对读经教育可增长其信心,并且立即可以成为儿童读经的指导者。

  我诚挚的希望从现在起,先以‘社会教育’‘才艺教育’的方式在体制外推广。渐渐地走入学校,以‘课外’‘课间’的补助教育方式,为老师们所接受。时机成熟时,将可正式纳入体制,编入课程。这种长期的愿望,需要社会上热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段过度期间里,若家长想让孩子不受社会污染,想教出一个‘君子’,则请立即开始教导‘读经’勿因等待体制改变而失去了教育的时机!

  读者诸君耐心花上一个小时将本手册看完,并参与于儿童读经之教育,甚为感谢!如无充足时间,嫌理论部份太繁,亦可从实务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节)

  第一节‘读经’问题之出现

  ‘读经’本来没问题,但自从民国开国就有了问题了。民国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可见虽然清末的新制小学堂,也还是读经的。民国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于是不只没有读经的学生,也消灭了可教读经的教师。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的议案。他认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来代替‘宗教’,学校祭孔之风从此断绝。这连续的三个动作,对民族文化的继绝所关甚大,是中国教育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大事。等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起,胡适白话宣言出来以后,我们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来,更不用说‘读经’了。

  本来民国初年志士发愤,是有救世热诚的。只是思想有些混乱,行事往往乖戾而已。他们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为的是要消灭‘贫、弱、愚、私’。消灭‘贫、弱、愚、私’当然对,但要消灭‘贫’,应发展经济,孔子并没反对经济,何必为了消灭‘贫’就取消读经?要消灭‘弱’,应发展军事,孟子并没反对抗敌,何必为了消灭‘弱’就反对传统?要消灭‘愚和私’,应发展教育提倡道德,何必为了消灭‘愚私’就要辱骂祖先而全盘西化?要消灭‘文盲’,不去多设学校,而却来消灭古文,这成何道理!经典代表的是理想和智慧,是高一层的道理,虽然不是直接成就现实上的富厚强大,但是他并不阻碍你富厚强大,而且要顺成富厚强大,要保住富厚强大,到最后也要靠经典中的文化理想。譬如大陆不读经,也不见得因此就富了,台湾也不读经,虽富了,却有富所带来的毛病。可见经典和贫富没直接关系,但经典是恒常之理,贫也需要她,富也需要她,这才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否则贫而谄,富而骄,贫也是痛苦,富也是痛苦。

  这八十多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经是不敢(也真不会)读经了!而中国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教养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国人所敬重了?当然历史不可重覆实验来做比较,不过,在一般人的心中,总难免有一些隐约的痛楚。切身的问题是:他的语文程度不够,他看见左右的人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他的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其次是:感受到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尤其是近来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台车杀人的理由,居然可以是‘没有理由,只是一时想杀人!’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的提升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知识份子也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到: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

  穷则思变,剥极必复。我想:这应该是对八十年来的文化心态做反省的时候了!或许社会上高明的人各有其想法与做法。而我,则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实。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虽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贻明日之悔!而真要教育落实,则不能是空喊口号,不能是表面浮华。须自小者近者做起,亦即从根基做起!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复读经的教育。尤其要自儿童时期即开始,因为等到国中高中性情‘沸腾’起来,就来不及了,与其这时‘扬汤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说的‘童蒙养正’。‘养正’之方,应以读经为最方便!以这一种最不起眼但却最实际的办法,想从根做起,来救助文化人心,可行与否,有效与否,我现在愿提供我个人的浅见和实验的心得,请社会上关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检验。

  第二节读经之意义

  首先,就教材说,‘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不过,你如真读破万卷之后,很可能你也会同意古人之选取。)

  为什么非要提倡读经,非要鼓励选读最有价值的书不可呢?因为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较为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著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学派,不分政党,不分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也需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大陆要在其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纪果真是中国人的世纪,那时的中国人,才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才能恢复真正的礼义之邦,而带给世界和平与安乐。

  第三节成人读经之基本理论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经,也应该读经。

  不过,在读的心态和方式上,成人和儿童有些不同。本书虽旨在提倡儿童读经,但成人其实也可以读,如成人能认同而开始读经,对儿童读经亦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故先说成人如何读经:

  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一个现代人已很难兴起‘读经’的念头了。即使真的有意愿想去读,也跨不过第一道难关:即:连文字都不懂,怎么‘读起’?这一困结关涉重大,若不详为解说,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碍,则一个人将永不能读经,兹请解说如下:

  胡适之曾写了一篇文章阻止吾人读经,题为‘我们不配读经’。他举王国维为例说:王国维是国学大师,自己终身研究典籍,都承认书经还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诗经还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是何许人,你懂多少?居然胆敢说要‘读经’!

  这篇文章的杀伤力很大,直到现在,我们社会中,如有人想‘读经’,一定会有旁人耻笑:你不懂,怎敢读!甚至连读的人自己都会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读的,于是他就不敢尝试了。

  其实,胡适之混淆了学术规格。王国维的不懂是指‘文字训诂’上的疑难,而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说的‘读经’,其主要用意是为了要承接文化,开启生命,而不是在于文字训诂的斤斤计较,所以经典上纵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谜,也不碍代代贤哲辈出,为什么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读呢?再进一步说,胡适之的逻辑是不通的,如果按照他的说法,不懂就不可以读,那么我们应该问他:如不去读,何时才会懂?也就是要问他,到底我要懂了才读,还是读了才懂?如不懂就不要读,刚好一辈子不能懂,于是就一辈子不可以读,整个社会愈不懂愈不读,愈不读愈不懂,致使经典沦落,传统解体。而这正是胡适之的希望,他的希望在今日完全实现了!

  五四,不只要使中国人不敢‘读经’。胡适之等人过分提倡白话文的结果,甚至使全民子孙连‘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齐丧失。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都是文言、白话兼擅的。正式书面文章用文言,游戏之作用白话。以文言为主,白话为辅,所以不仅文言文写得好,要写白话文更是得心应手。举例而言,胡适之所特别推崇的白话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们本来就是饱读诗书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适之本人,他自以为他的白话文写得好,学问广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实,他忘了他是从四岁开始就读文言文了,他十一岁就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左传了!其他那些五四时代自以为白话文写得好的人,无不是个个经典满腹的。

  但是,胡适之等人并不管文言白话本来可以并存的事实,也忘了文言是白话的基础,他更没考虑到千古以来,经史子集,几乎所有书籍都是文言文。本来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时间学会读文言文,则上下三千年的一切书籍,皆可优游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传播的障碍,反而是一种使文化承继可大可久的设计。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就永远得不到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效应已明显见于今日。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只凭短短的白话文历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凭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永远培养不出大人才来。

  须知,五四一贯的文化心态,就是‘偏狭’两字。偏狭则不能容物,偏狭而过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鲁莽灭裂,凡不合己见者,一律‘打椡’,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开展性。于是喊著要‘现代’,就必须打椡‘传统’;喊著要‘西化’,就必须打椡‘中国’;喊著要‘科学’,就必须打椡‘玄学’。这些都和喊著要‘白话’,就必须打椡‘文言’同样一个心态下的不正常心理。这种必须‘打椡’而后甘心的心态,就成为近五六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根本乱源!君不见到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片互相‘打椡’之声!

  现在,我们在此摧残殆尽的情况下,提倡‘读经’,首先就要改正这种偏狭心态。我们当发挥涵容的精神,当确信:不只是文言白话不相妨害,扩而广之,文化素养与科学也不相妨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仅不相妨害,这些同样是人类理性中的价值,一个有理性者,都该加以尊重,加以学习,加以发扬,加以融会。

  而经典的研读正是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为从语文方面说,‘经典’正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所谓‘大文皆自六经来’,有了经典的语文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就不在话下了,能读古文,对白话文之欣赏写作必多有帮助。‘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我们深信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的中国人,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欢迎的,反而会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中国的作家、律师、医生、钢琴家或科学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其专业成就,反而将因此而更富有创造的心灵。众所周知,牛顿、爱因斯坦也是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胡适之所崇拜的罗素,也是自小背古诗长大的。

  第四节成人读经的具体方法

  成人读经的要诀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吾人现在之所以不能读古典,不能懂传统,过错不在我们笨,也不在我们不用功,而是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拒绝提供我们接触的机会,而且整个时代风气更势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冲破禁忌,自己重新读起。

  首先选定一本书,只要觉得有价值,不管深不深,难不难,懂不懂,打开第一页,就开始读!首先只读原文即可,不必读注解,以免搅杂。

  如问: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则答:含糊过去!

  又问:遇到不懂的文句怎么办?

  则又答:含糊过去!

  又问:连续几页都不懂怎么办?

  则又答:一一含糊过去!

  又问:这样一直含糊过去,有何功效?说是读经,岂不自欺欺人?

  则又答:不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读书之法,曾引用礼记上的话说:‘读书如锯木头相似,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请你不要被那些不懂而含糊的‘盘根错节’的‘节目’所拘绊而畏惧不前,因为纵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应当还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须知读经典和读一般知识性的书不一样,知识性的书是有机械结构的,前面懂,后面才能懂,整本书是连贯的。而经典,是智慧的发露,灵光遍洒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连续性。前句不懂,后句不见得不懂。无论从前面懂起,或从中间懂起,甚至从后面懂回来,均无妨害。一本书读上一遍,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两句一句,有所会心,便不枉费,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养之开端,或许此一句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

  况且何必只读一遍,一个人开始读一部经典以后,可以读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举读易经为例,易经全文二万四千零二十个字,每日读三十分钟,三天之内便可读完一次,一个月便可读十次,对此书必将渐次熟悉而生亲切之感,进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内可看十家八家,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而语文能力之浸润已在其中,文化心怀之涵养已在其中,一个本来对‘经典’心怀恐惧的人,渐渐有兴趣去阅读有关的文章,渐渐能参与讨论,而渐渐在生命的各方面产生受用,这是所谓的无师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师指导,则预先有了受教的基础,其收获将更为确实。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筹组读书讨论会,亦可考虑以经典为读本。相观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骄奢的心理,紧紧张张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读,其实那种心理是错的,不能长进的。从今起,奉劝读者,要谦虚的承认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应读,读多了就会懂。

  朋友,你家里有‘经书’吗?如果有,请你从尘封中取出来,拂掉灰尘,翻开第一页,从今开始读起吧!立志先读它半年再说!如果家里连一本‘经书’都没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惭愧,赶快准备一本就是了,也可以从今天读起。荀子说:‘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让我们的‘经典天地’从今打开,在乎一念之间而已!

  第五节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也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民国以来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其实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著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国小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准。升国中,便觉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国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只有国中的音乐程度,到高中,国中音乐又无用,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国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只有高中水准。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水准,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准,便是没有水准,难怪我们的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著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的白痴,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只成就了‘音乐白痴’之名!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准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须知,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泛科学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须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国语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须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国语课本的内容就也跟著简单以适应之,乃至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国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了,基础打不起来,他已不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低能和人文素养空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能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省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须要像现今的六年国语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难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是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须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理解力弱,应著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会认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而自然!但是我们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最能训练图形智力,在幼稚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稚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稚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一个国小一年级的儿童,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国小儿童在六年之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担心!将减了社会多少游魂和暴燥!

  解决问题的办法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知识学习和永恒的文化学习的不同。而在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的繁复的课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只陪儿童长大,长大后即无用’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覆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趋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如图)

  我们提倡儿童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覆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过了这个时机,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

  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不能吸收而硬逼著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人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喜好数学科学,养成喜欢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著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是逻辑,而我们高中教育没有逻辑,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演算来训练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在学校时以解题技巧取分数而已,只令他害怕思考而已。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著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著剌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可以暂时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不对题的,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份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的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第六节儿童读经的实务之一:(教材问题)

  既然费如此大精神来读经,其教材的选择好像须很慎重,其实是很轻松简易的,只要遵守一个标准,即:选‘最有价值’的书,整个人类各种长远传统中,所谓最有价值的就是那几部,你不必考虑她难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虑合不合现代,甚至东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难不难’,是成人的标准,说难,都难,因为文字难,义理也难。但儿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读出声音,不必强求认字写字,便无文字的难易问题;儿童只要会念会背,不必强求理解,便无义理的难易问题。

  再说‘大部和短篇’,都一样,小书背全部和大书背一半,都一样有大效用,如果读经时间长,更不必管大小长短,因为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对于合不合现代’,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经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说理处,自是永恒的教训,无所谓现代不现代,如果说事处,也是借事显理,而我们可以从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读书,才可以培养出创造转化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读之书都要有‘速食’之效,号称‘合乎现代精神’,恐未必是学子之福。

  此外,‘东方西方’都有深远之典册,都值得一读再读反覆背诵,理论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态读,不过,先把握自己的传统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就中国人说,较多人选择先读中国本有的经典,这是人情之常,但听说当今也有佛教界大德为了培养宏扬佛法人才,一开始就教儿童和尚背诵佛经,当然也是可以的。我甚为敬佩此大德之用心,并预见在此师父培育下,将来必有佛门龙象之才出现!又听说基督教、天主教也想利用教堂开设读经班,一面唱‘圣诗’,一面教读论孟、老庄。因为文化是无国界无种姓,以一个西方的宗教,尊重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更显示其宽容性,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社会服务’。又现在有儿童英语班要儿童背诵英文简易童话,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如在相当基础之后,能背诵圣经或莎士比亚的英文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长远罢!这种书,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两百页,可以一生受用。

  所以读经教本的选择,可随个人的见识喜好而认定或安排其先后次序,无论如何,都有大利,不必太过患得患失。不过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议,我的建议是:与其读胡适徐志摩,不如读三字经;与其读三字经,不如读千家诗;与其读千家诗,不如读唐诗宋词;与其读唐诗宋词,不如读文选古文观止;与其读文选,不如读诸子;与其读诸子,不如读十三经。要读十三经,则当从四书起,四书又以论语为先,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脉所在!当然一本读完,可以再读一本,乃至以上之书全部读完。

  近几年,我们所实验的读经班,一开始所选用的教材是论语、老子和唐诗,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认的文学之宝,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采择给初学者。

  第七节儿童读经实务之二:(教法问题)

  一、教学原理: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它的原始规模是:老师念一句,学生跟著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著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抱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这么简单的教学法,如果教本选用注音本,则任何人,只要读过小学二年级以上,认识注音符号,就可以当指导读经的老师,因为不必讲解,所以不须要科班出身的专家,任何家长只要准备了书本,甚至不须书本,只要影印或抄写,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开一个类似才艺班的读经班,教一班儿童。如果原来有教学经验当然最好,如无教学经验,只要有热诚,就可以开始教了。杜威和胡适不是告诉我们吗,要从做中学,渐教就渐有心得了,千万不要为了找一个科班的教师而耽误了儿童的学习年龄!

  二、教材的顺序: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是按经文,从头教起,一章教过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论语老子唐诗一类的书,根本没有所谓重要不重要可选择。而且或长或短并不会造成妨碍,因为短的可以连几章而变长,长的可以切成数段而变短,等到儿童背熟了,他反而会喜欢长诗长文,他一背起来,就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而下,其乐融融。

  三、教学的时间和教学进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读经,还是在学校或读经班团体教学,其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读经实验班的规模,以供作参考。

  教学时间:每周上课一次,每次一小时半,(中间或可休息)。

  教学进程:因为同时读三本经典,所以进程也依经典分为三阶段,每阶段又分三小段,即复习、考试、教读三部份。

  其详情是: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的声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著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却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钟,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三分之二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第三阶段,依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待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以上各种安排,可随教师意愿,而任意调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学校,则时间运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随机而变的。

  四、教室气氛的营造:教室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儿童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不过还是须要提醒几点,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齐划一。须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过要求就应该满足了,要在前面带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后面赶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后面,多听别人背几遍,偶儿也记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著急,一著急,就坏事了。第二:是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应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了,就上路了。此种教育不同于数学,数学是基础不懂,全盘乌有,读经是随时可提可放,只要等待,为时不晚。把教读经,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开打。第三:宁静勿燥、宁简勿繁。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昀,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情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五、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儿童读经,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儿童提不起兴趣,有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备受压力,甚或放弃,这是很可惜的,但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做为参考。

  首先,‘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比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其次,‘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小孩说:“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议,设定一个全国共同读经的时间,我想这也是一种‘创造流行’以及‘亲子参与’的好办法。兹订于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为‘全国共读时间’,欢迎各家庭随时在自己家中响应参加,则到时全家一起读经,邻居也在读,全社区都在读,全国到处朗朗书声,有了固定时间,有了亲人相伴,又知道有广大的小朋友陪读,儿童就较有兴趣,而容易养成习惯了。

  其次,‘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其次,‘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其次,‘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本课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游戏’。

  最后,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

  在国民小学中,由老师来教读经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可以全校读,也可以班级各别读。可以利用生活与伦理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最好是每节上课铃一打的三分钟,大家一面念、一面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也帮助教室的气氛静下来。一天念个二十几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利用零碎时间,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经之乐。

  第八节如何开设‘儿童读经班’?

  在社会每个角落都有‘读经班’,是我们的理想。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这个反对传统的社会里,单独用传统的教材教法,一时会令儿童觉得很陌生,难以适应,甚至反抗。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一起教,与其一家独乐独学,不如大家众人一起来读。意思也就是:要开成一个‘读经班’,则儿童读书有伴,其兴趣将加大,而且参与的人多了,也较易形成风气,对社会造成较快较大的影响。

  你如想开一个读经班,其步骤可以参考如下的解说:

  第一步:宣导理念。因为儿童无自主力,所以要读经必由家长的认同,而现在认识读经理念的人并不多,因此宣导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导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个人所知的去宣说,譬如校长可对全校老师说,老师可对学生家长说,一般人可以对其亲友说。也可以集合老师家长或其他一些听众,邀我亲自去演讲解说,我曾有愿:凡来邀我去讲读经者,我不管何时何地,不管多少人听,都一定设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绍读经演讲录音带’或‘介绍读经录影带’给亲友听或看,(录音带一卷一百二十分钟,已出版,录影带每卷五十分钟,八十四年九月出版,订索办法请和‘社会读经推广中心’联络)。现在最简单的方式,您可以用这本小册分发给人看,这本小册内容大体和演讲相同,应该可以说明清楚了。这本小册是由热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赠的,不论需要多少,可以来函或来电索取,若以您的热心介绍,而让更多人知道读经教育,则我们将会很感激您。(本书捐赠流通单位载在书后)

  第二步:选定地点。古人说:‘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开读经班,只要有意愿,地点几乎无所限制,不论讲堂、课室、办公室、会议室、客厅、甚至是床上、树下,都可以做为读经教学的地方。不一定须要黑板,也不一定须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书或一份资料,甚至不须要任何资科,只要互相听到声音,就可以开始教‘读经’。现在已响应读经教学活动而开班的有数百处,其中包括各种文教基金会、学校全体或个别班级、社区活动中心、宗教团体、公寓大楼办公室、安亲班、才艺中心、私人家庭等,几乎任何一种单位,任何一个地方,皆可开成一个读经班,而让弦歌飘送城乡处处。

  第三步:招生。如系学校全校或全班读经,只要与家长沟通共识即可,就不会有招生的麻烦。如只是作为学校的团体活动或一般人士在社会开班,则可用口头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书面招生。招生的对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龄,因为读经可以混龄教学,自幼稚园中班起至国小六年级都可以。因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课的经验,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岁幼儿也是可以读经背诵的,但较不适合混龄教学,若在幼儿园或幼稚园中由老师团体带读,或由家长自行个别教比较适当。)而升上国中后,时间也少了,心理也变了,比较不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也有特例,国中高中而想读的,我们更加欢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来读,许多家长即陪著儿童来读,而且也跟著背得很起劲。所以读经班的招生不会太困难,只要说动五六个家庭,就约有十来个儿童,再加上陪读的家长,就很热闹了。

  已在别处读过的,还可以再来报名重头读起,因为读经不是学数学,算过就好,读经倒像欣赏艺术,如一首精湛的音乐,听了可以再听,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过来说,读经教学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也容许新生插班,因为论语如能治天下,读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样可治天下,好像音乐先听贝多芬或先听莫札特是没太大差别的。

  玆附一书面招生范式,以供参考:略

  第四步:聘请教师。教儿童读经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听过演讲,或看过本小册说明,几乎任何人都可教读经,所以教师的来源应不缺乏。譬如说在学校教读经,老师是现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级,或者教团体活动,如能深切体认读经对文化教育的重要,应是义不容辞的,何况可以把读经当作一种有趣的课外游戏来做,就不会有增加负担的感觉了。又如果认识到教儿童读了经,对这些儿童有一辈子的好影响,自己在教的同时也受到益处等等,学校老师中,应很容易找到有愿意教读经者才对。如果是社会民间所组的读经班,则可以聘请学校老师兼任,或由家长出任教师,因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读经,那么本来就须陪读的,出来担任教师也不会更费时间,何况自己的子女在这情况下可能会学得更好,而且教读经不仅对社区亲朋有贡献,自己也有大进步,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鼓励大家出来教读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敦亲睦邻的社区服务,很好的自我成长。此外也可请退休银发族担任教师,不但深具‘文化薪传’的意义,此老人与儿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寿。另外,家长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后,在儿童的早自习时间里协助老师教读经,这样不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别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协助了老师,协助学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长,是最有价值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

  虽然读经教师不须有特别的才学,但基于‘经典教育’之本性,凡‘读经’的教学者须要保有正确的文化心态,以濡染儿童具有宽广的文化心灵。兹举出读经教师应有的‘见识’如下:

  ⊙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他书籍,反而要多鼓励各种课外阅读。读经的儿童,由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多加鼓励,使养成读书习惯。

  ⊙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于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于其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

  ⊙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于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读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小有这种大心量大志愿。

  ⊙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且希望由于深沉的酝酿,而有助于其思想的缜密。

  最后要请特别留意的是:读经虽只是属于课外补充教学,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钟,但对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强化效果,其他的功课很快跟著会有明显的进步,家长或老师不要让他花太多时间在功课上打转,而要他赶快多吸收课外的知识技能,或者加多其读经课程。也就是要让他学些有用有价值的东西,以免浪费其生命。(现在国小老师上课所教,家庭作业所派,大体是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所以高材生在上课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业的抄写对他来说更无意义,这种浪费是很可怜的。不过老师为了全班教学,也是无奈的。解决的办法是分层级派作业,有些读经儿童的家长要求老师让他的孩子以‘背经’代替写作业或背课文,而老师居然也答应,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师参考)

  第五步:开始教学。开始教学也是很简单的,不必要有开场白,只要说:‘各位小朋友,打开书,跟我念!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念完一次,再一次,这样就开始读经的教学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讲解,讲解往往带给老师压力,儿童听不懂会减低兴趣,而且等于浪费时间。但如果教师有能力有兴致,或某些章节可以当作随机生活指导的,或高年级可以听懂一些了,略为讲说也是可行的。但讲解不是读经班最主要的目的,儿童读多了,他自然会了解。如果有儿童或家长特别要求要了解,而老师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讲解,这时请老师不必有挫折感,因为我们这几代的语文能力不好,是被牺牲的,在此更可见教子弟读经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级想了解文义,可以请他自己去看坊间的翻译本,但也应劝他不要太认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后再说,经典的学习不像科学知识的死煞,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经典的性质不同,不可搅混。经典贵在有无穷活转的内涵,对经典保持一种似懂非懂的深远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为了让他懂,浅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为天下道理只不过尔尔,大大斲伤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谓‘了了’,就是什么都好像懂的样子,能言善辩,好抬杠而自以为是,这种态度不是很好的,而现代家长却很喜欢,此所以社会上浮薄之人渐多的缘故,须及早防范,不要随便养成这种习性。

  第六步:取得和‘社会读经风气推广中心’联系。本中心是由关怀文化人士所赞助,由我主持,义务供应各种读经资讯,解答各种读经问题,协助读经开班事宜,并且无限量发行赠阅‘读经通讯’,无限量发行赠阅本‘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以利大家协同在各处推广读经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宣导录音带录影带,出版教学录音带,代售读经课本等,希望参与推广读经的工作者,多与本中心联络。(有关本推广中心之介绍,请看文后附录一)

  第七步:乐观坚定,长期办下去。读经班的开办很简单,而持续下去也很简单,只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建议即可:第一,要体贴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随时代而走,在读经风气未打开以前,赞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两同好即应满足,不要有孤独感。第二,要了解儿童个别差异,不要要求每个儿童的表现都如人意。通常的状况是十分之三会自动喜欢读,十分之三会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无,鼓励即进,不鼓励即退。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统计曲线。我们只要不辜负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励中间十分之四就很多了,当然能鼓动得了后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盘放弃。后面十分之三或许有别样发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马上来读经不可。第三,要激起家的关心。儿童读经成功的关键在于家长的鼓舞和督导,尤其是刚开始的三个月,教师必须常常提醒家长读经的重要,每次下课后,须吩咐家长:‘督导你的孩子每天读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长不负责任,‘假民主’,只抱著‘让孩子试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会成功的。有些家长说‘忙’,不愿花精神督导,其实,他不知道,这时认真督导三个月读经,等他上路了,则一辈子不用为这小孩担心,是一种花费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这些观念,要常常说给家长听。第四,要有坚持的勇气。开了三个月后,人数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继续办下去,又会渐渐有人来插班,回复原来的盛况。澎湖马公高中有一位萧丽玲老师,她说澎湖的孩子太可怜了,所以不但自己义务开班教读经,还东奔西走,宣传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动许多国小校长和老师,以及地方关怀文化人士,共同努力了一年多,现在澎湖一县已有超过两千位儿童读经,她希望将来全县的八千名小朋友都来读经,则将来澎湖一地不仅文风鼎盛,而且将出大人才来。这便是凭著坚定的信念而推广有成的例子。屏东里港有老夫子才艺班尤老师,开班时八个学生,一年半下来还是八个,但他没有放弃,这便是本著乐观的精神开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说只要还剩下一个人要读,便不可放弃,如此,则无败事。第五,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短视近利,急著求一时之效。人类的幼稚期是很长的,读经见效之日远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于期待。第六,不如意时,请和‘社会读经推广中心’联络,或直接找我本人。我们一定会恢复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

  民国八十四年五月四日王财贵完稿于台中师范学院

  民国八十四年五月廿日第一次修订

  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卅日第二次修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