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旨归 >

修持方法问答——犯戒浅问

  提问:修行者触犯戒律,命终时若堕三涂,将有出期否?

  如本法师答:有,犯戒之罪有轻重,依轻重而堕该堕的果报因果平等故,诸法缘起缘灭,罪业本空,不可得故,若堕三涂者,其罪业果报一旦尽,必有出期之时。(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提问:受过戒的佛弟子,万一无心犯戒时,要用什么办法补救?

  如本法师答:犯戒情况若无心而,犯其罪不大;有心犯戒,其罪甚大,佛法论罪是讲究犯戒者的心态与动机而定罪。

  万一不慎无心而犯戒,应该勇于忏悔,披陈发露,将罪相、罪根、罪业彻底忏除,将后不得重蹈覆辙,历史重演,并时常诵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让戒行日益成长,因而增进菩提道业。(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提问:受过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

  如本法师答:家有家规、宗教有戒律,国有国法,法官依法行事,只要公正无私,依法究办,实践正义、道德、因果(梵语hetu-phala),于法庭为国法判人死刑,不犯杀戒。(出处同上)

  提问:有病应吃药,而药方里有动物药方,若服此药方,是否犯杀生戒?

  如本法师答:若依彻底理念持戒,绝对不可行,所谓宁愿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正如此意;若开方便缘,不是绝对不可以的,各人持戒的成绩因人而异,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精进丝毫不犯;

  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还是会自动开方便,这是不理想的 ,所谓:大戒不犯、小戒不断。持满分戒也是持戒,持六十分也是持戒,分数有高低故。

  假使因病在身,非动物药方不可,这就凭自己持戒的精神而定,虽然药方已构成间接杀业,为疗形枯,为求医病,为证菩提之下,自己可酌量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之下,法绝对无定法,纯在一心念之动机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动物之药方,是绝对间接杀生的。(出处同上)

  提问:若心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是否构成犯戒?

  如本法师答:动念头,会感果,但是感应果报亦须众缘和合。若约小乘立场而,言心动念起贪欲(梵语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这是没有过失的,何况犯罪之有!

  只是在心里蠢蠢欲动,让你不能安宁,你就应该铲除净化掉,千万不得姑息养奸,使它成群结队,干扰你的情绪,坏了你的道心,因而使自颓丧沉沦,难以上进,因此,有必要提起勇气大刀阔斧破灭你内心一切的妄动颠倒心,使其清净无染,光明自得,自见法身佛才对。

  若约大乘立场而言,若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实际上并无付出行动造作,这当下便有过失了,犯了微细心戒,理应勤加忏悔,扑灭内心妄动杂草,普令心地清净解脱(梵语vimoksa),何以故?

  因为大乘戒是倾向心戒、理戒,为众生而持戒的,若犯心戒即有罪过,大乘菩萨之戒法尚属圆满之戒,无对立法,里外一如之戒,菩萨度人利人都来不及了,何况那有损众生之理,因此一旦动了非法妄念刹那,即成伤及自己法身(梵语dharma-kaya)之德,万万不可鲁莽妄想丛生,伤毁自性与无辜众生是也!

  譬如大乘戒立场而言,菩萨发心成佛,虽未得证果,尚属因地修行,如果路上有车祸,有一位庄严妙少女因车祸受伤之际,因痛嚎泣,极须救度护念,此时之刻,这位发心菩萨当下便会奋勇抢救少女,让少女免受痛苦伤亡。

  为了救此人,那怕定力不足有染污起了淫心,在大乘菩萨道的精神特色之下,这是可以开缘的,可行方便法门的,纵使自己心生染污也是自由意志发自内心的悲愿,虽堕地狱亦心甘情愿毫无悔怨,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旗帜永远是四生六道内心中不可磨灭的大慈悲心堡垒。

  若论小乘而,言这桩车祸摆在眼前,这位受伤美妙少女哀嚎求救之际,小乘行者因为受持戒法之由,倾向事相戒、外相戒、外在戒之故,自认为宁可持戒而死,不为犯戒而活,以自居之大前提为由,当下可以不拯救车祸少女,这并没有犯戒之有!

  综观大小二乘之持戒动机意义,实在悬殊有别。原则上,大乘著重心戒,里外兼顾,菩萨戒处处为众生著想,若为大局救护众生宁可自堕,虽毁戒法亦属自愿,这是菩萨悲心彻骨之特色与精神。所谓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

  小乘著重事相戒,自度自利是根本原则,也难怪小乘行者在十方国土中,都给一切众生的感受是独善其身,观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正所谓:悲愿不足空智性,必堕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乘。

  开悟圣云:“不发凡夫心,不发二乘菩萨心,不发佛心,不发一切心,是名真发心。我即无我,不执著无我;生即无生,不执著无生,名通达佛道。”

  开悟圣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性本性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后随力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舍无所舍,自见法身,法身平等,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出处同上)

  提问:妄语为不由衷欺骗,或捏造之言词,但现时社会每逢会议,由于某种关系所控制,每为不由衷之发言,某本人固为欺骗,在座人员亦明知其为捏造,然均彼此心照不宣,盖不如此则记录上无以表达其功绩,上级亦希求有此种‘纸上谈兵’作为其领导所属宣扬功德之依据,如此发言人迫不得已之妄语,似对某本人并无多大罪过,但其罪过究属为谁?因万事兴起均有源,总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不然,做错了即无从惩戒,如果只痛恨人心之不古,那就太渺茫无稽?(桂向元)

  李炳南答:论道与论时尚,截然两途,道主不变,时尚权宜。假若妄语与社会国家有益,不妨从权,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对以知礼是也。与社会国家无益,则不枉屈,乐正子不对谗鼎是也。妄语自过也,利他公益也,此为舍己而从人,如为欺他而益己,实已损他而害己矣。再者一人吃饭一人饱,众人吃饭众人饱,于此思之,何渺茫之有!(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提问:有些人专欢喜用大道理来训他人,可是自己行为并不检点,他有罪?会受到不良的后果吧?(杨天元)

  李炳南答:大道理训人是口业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为不检点,是身业恶,自有其罪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处同上)

  提问:受戒者万一犯戒之时,要用什么办法?(庄庆贤)

  李炳南答:向得戒师或法师,发露忏悔,哀求重受为宜。(出处同上)

  提问:受五戒者因病饮酒,可否?(邓慧心)

  李炳南答:当药饮可暂通融。(出处同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