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心得与体会
一、俺的一点念佛体会(whxcg)
我念佛的体会是:开始口动几分钟,然后口也不动,手也不动(不再用佛珠),只是心念,六字洪名,持诵不断。念念分明,不遗不忘;如果忘记,赶紧捡起,一直念下去。坐也由它,站也由它,卧也由它。只是用心去念就好。念到后来,天地间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回璇,身体内也是如此。各位不妨一试,很轻松,容易坚持,又不累。唯一的,就是开始用心念时,往往容易忘记佛号,等回过神时,已经过了好久。
因此,念佛人第一要发生西大愿。第二要有毅力,不可浅尝即止,贵在恒久坚持,最好每天定出专门的时间课诵,不得今天猛念一万声,明天只念十声,甚至为了追求念佛的量,突击念很多,又一停多少天不念。第三平常常观自心,随缘和善。念佛时,心自然可以安定。
以上做好了,能够坚持,念到一心不乱,即是最上禅;如果能配合《观无量寿经》观修,即是大密宗。
二、初修呼吸念佛法的一点体会(妙才)
末学自从听讲了犟牛居士的呼吸念佛法的有关开示之后,对往生净土与念佛成就产生了强烈的信心,通过练习,有了一些体会,写出来供同修参考,并请指正。
一是体会到呼吸念佛法若真能把握要领,功效奇快。自己平日悠悠忽忽念佛念经多年,从没有真正的精进过,当然也没有真正的法喜充满。而在练习呼吸念佛法数日后,静坐练习时,出现过短时间的“亡手”、“亡身”(感觉到手乃至身体消失了),一段时间后每当入睡前与醒后第一念就是呼吸念佛,烦恼自然少了,得到前所未有的法喜,深感此法之妙不可言。末学所在的太原市即有通过修学此法而愈多年顽疾的老居士。由于犟牛居士的极力提倡与成就经验,为净土法门的同修提供了一条捷径,有缘得遇,当深入修习而成就之。犟牛居士讲,呼吸念佛法最大的受用是学会后能在睡眠时亦不忘念佛,对于念佛成片,把握往生有极大助益。
二是练习中昏沉散乱的对治:呼吸念佛法只是一种念佛的方法,往生极乐当然同时要具足信愿行的基础。末学初习时,往往昏沉散乱交攻。从犟牛居士讲的梅河唐秋玉往生事例得到启发,初学时一呼一吸念一声佛,拨一念珠。平时随身带一串18粒菩提珠,随时随地都可练习。清凉大师曾以十事自励,就有“手不释圆明之珠”一愿;犟牛居士亦说初学之人不用念珠你怎么会随时想起来念佛。久修之人另论。
三是静中修与动中修问题,末学通过练习,觉得静坐(注意此静坐并非一定得结跏趺坐)中修最易得力。有了基础后,只要把握住要领,即“佛号随顺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于一切威仪中修。当然要因人而异。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初浅体会,欲修习者当仔细研习犟牛居士的有关开示。最后深深顶礼慈悲开示此法的犟牛居士及大力弘扬的无念念居士及一切大善知识!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及应病与药真是不可思议!
三、我的念佛体会(釜底无薪)
去年五月始念佛,按时间算为初学,没有资格谈体会。随便找个师兄问问,念佛的时间都已有几年,甚至十几年二三十年。与一位师兄交流念佛体会时,觉得不能以时间长短论,体会只代表自己,不一定像祖师大德那样利益众生,能利益一个人已满足。
第一阶段
念佛始,每天12小时念佛为口号。想起来便念,出声念金刚念(口念不出声)默念不拘形式。念佛前二三年里基本上观念头,看自己平时在想些什么。念佛后,念头成这样:念佛-打妄想-观念头-念佛-打妄想-观念头,如此反复。初念佛号,有些生疏,佛号念得生硬,逐渐熟悉起来。心中这个念头很强烈:我要念佛,我要去西方,恨不得马上往生。
第二阶段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久闻《金刚经》,于去年七月心生大恐怖大畏惧。去年十月一下子接受,恐怖不再。转身念佛时“我要念佛“,”我要去西方”的念头已悄悄离开,只闻佛号声孤立,不复念佛求死。
注:第一阶段中念佛时间长后,感觉比较容易出问题,易将念佛等同于求死。若没顺利走出来,易走偏。
第三阶段
今年五月,悟到万法皆是缘起假有,缘起假有即是甚深空性。将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也观成缘起性空,六字音声依空性起依空性落。声起处,空性“处”;声灭处,空性“灭”。空性虽无生灭,但依因缘生灭而随之“生灭”,显示空性作用。当下缘起的音声,即为空性。心随念佛的音声,即是活在当下,活在空性当中,即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头相似相续,即佛号起起落落。每个念头生灭,即佛号生灭不停。前一句佛号与后一句佛号相似相续,看似佛号同样,实际上每一声佛号都不同,所以心要紧随每一声佛号。跟丢佛号时,即在打妄想。
此时的感觉是:之前念佛,佛号是实心的,现在佛号变成空心。原来烦恼来时,心里堵块大石头。现在念佛心也空掉,烦恼顿时熄灭很多。
念佛方法
念佛珠:开头用过念佛珠,读《印光法师文钞》说可以不用,便不再用。心念(或口念),耳听,两手空空。
计数器:从没使用过。
念佛次数与念佛时间:大安法师因现代人念佛泛泛悠悠,没有压力,所以制订日课:每日念佛一万二万声不等。佛弟子应体会到念佛次数乃指月之指,非即是月。强调次数的目的,无非令佛弟子日常念头尽量安在佛号当中,这样尘缘尽时,才不致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若强调时间,恐念佛人,打妄想时多,念佛时少。不论强调念佛次数与时间,如果口念心不念,则都是种些善因,离此生解脱距离甚远。
曾听过广钦老和尚(录音)和大安法师念佛的速度,都比较缓慢。此次到苏州听S师兄谈起到东林寺百万佛号闭关,同屋的女孩每日念佛像赶火车,念满数量后倒头便睡。如此念佛和闭关,第一次听说,可能我孤陋寡闻。以赶火车的速度念佛,我真不知道耳朵是否听得清佛号,或者只是口念耳不听。以我的体会,口念,耳朵再去听,之间是有时间差的,不可能同时。若要听清楚每个字,想快都很难。按我念佛的速度曾计算过,每天十万声佛号,十天十万几乎不可能完成。一天一共86400秒,一秒钟念一声的话,24小时不睡觉也不够10万。也许我年龄大反应慢,总以为将心安住在佛号上是第一位的,所以放弃次数和时间的统计。
我不懂名相概念,通常修了很久都不知道佛法上这叫什么。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若修行,烦恼越来越少,总归走对路了。若修行很久,烦恼依旧,可能需要反省是否应改进方法。观念头与念佛,凭这两条腿走路,感觉比较稳当。若只念佛,心不相应作调整,进步不会快。若只观念头,缺乏正念的引领,可能进步有限。
我还在途中,不知惭愧地谈念佛体会,请诸位多多指教!
南无阿弥陀佛
四、念 佛 体 会(明康)
曾 有 同 修 问 我 : “ 居 士 慈 悲 , 请 谈 一 谈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众 所 周 知 ,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是 最 殊 胜 的 修 持 方 法 。
发 心 修 持 者 , 此 一 句 六 字 洪 名 使 你 的 人 生 充满 光 明 。
我 于 1987 年 皈 依 青 龙 寺 妙 莲 法 师 专 修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数 年 来 不 论 时 务 多 繁 忙 , 坚 持 日 诵 佛 号万 余 。 现 谈 一 谈
笔 者 本 人 念 佛 的 一 点 体 会 , 以 供 众 同 修 参 考 。
一 句 六 字 洪 名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再 简 单 不 过 了 ,
可 以 坐 着 念 , 站 着 念 , 走 着 念 , 大 声 念 ,小 声 念 。 刚 开
始 也 不 知 道 如 何 观 想 , 只 是 全 心 全 意 、 反 复 不 断 地 念 。
这 样 胡 里 胡 涂 念 了 一 个多 月 , 整 日 整 夜 一 心 一 意 只 知 道
念 佛 号 。 念 到 三 十 多 天 时 , 因 为 太 投 入 , 我 感 到 身 心
非 常 疲累 , 全 身 一 点 力 气 也 没 有 了 , 而 听 觉 也 似 乎 出 了
毛 病 , 听 到 汽 车 鸣 叫 也 觉 得 是 “ 南 无 阿 弥 陀佛 ” , 听 到
流 水 声 也 觉 得 是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甚 至 有 一 回 , 街 上
小 贩 在 叫 卖 , 竟 也 觉 得 他们 是 在 念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
一 直 到 某 一 天 , 我 尝 到 了 佛 号 的 法 味 。
那 一 天 半 夜 里 , 我 从 梦 中 醒 来 即 刻 打 坐 调 息 静 修 ,
坐 在 床 上 有 些 恍 惚 , 却 又 心 地 清 明 , 好 似自 己 处 在 一 片
光 明 之 中 。
就 在 此 时 , 不 自 觉 的 从 我 心 里 不 由 自 主 地 涌 出 一 句
句 六 字 洪 名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 南 无 阿弥 陀 佛 ” … … 。
这 一 句 句 佛 号 完 全 是 自 动 地 从 我 心 里 流 淌 出 来 , 不 是 我
在 念 它 , 更 似 它 在 念我 , 而 这 佛 号 竟 象 波 浪 一 样 , 一 波
一 波 地 从 头 到 脚 地 在 我 体 内 回 荡 , 那 种 美 妙 感 受 实 在 难
以形 容 。
许 久 许 久 , 当 我 从 这 种 境 界 中 醒 过 来 , 只 觉 得 心 地
异 常 清 明 , 异 常 宁 静 , 异 常 安 祥 , 前 些 日子 的 疲 乏 一 扫
而 光 , 此 时 的 心 境 , 就 好 象 深 秋 的 碧 空 , 蔚 蓝 无 涯 。
所 以 , 我 常 奉 劝 初 入 佛 门 的 居 士 , 修 持 是 万 万 不 可
贪 多 的 , 最 重 要 的 是 一 门 深 入 , 将 全 部 精神 都 投 入 到 佛
号 中 , 皈 依 它 , 融 入 它 , 如 饥 似 渴 咬 住 不 放 , 才 能 真 正
得 大 感 应 。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关 键 在 于 你 是 否 真 正 铁 心 修 持 , 依
法 念 诵 。
1996 年 第 11 期 ( 总 第 147 期 ) 第 24 页
五与念佛的同修谈谈念佛经验(黄山木樨/文)我的长辈中多是修净土法门的,大多寺院里的僧众也是修净土法门的居多,我也是由念佛后而走向参禅。最后禅净是一回事,正象许多大德说的:无净不禅,无禅不净。禅净是一,因法门不同而方便名之。
当初,我修净土念佛法门因由是所知佛理不多,不知谁是真善知识,怕错信而误事。于是,就相信佛菩萨所说的话,念佛不会错。刚开始念佛时,由于是初信,信心与精进具足,还能专一持名不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活中琐碎杂事的增多,每闲暇时持名念佛则心易散乱,不易专心持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摸索,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供修净土的同修参考尝试。
1、必须发大愿。在诸佛菩萨像前,或清静之处(原因是易生敬信或净信故,无他因。)发如此大愿:相信阿弥陀佛大愿,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垂听宣法,尽此一生精进念佛永不退转。……等等,发愿内容因自而定。这很重要,发愿的修行人与不发愿的修行人,在今后的修行因缘及成果上有难以言说的差异与区别,发大愿的修行人会有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给安排诸种种修学因缘,相遇同修善知识,闻听正法因缘等等助你修行。亦不会使你懈怠事慢,或因生活困难坎坷而退失信心。种种好处,说之不尽,诸大法师以有开示,余不赘言。
2、依教奉行,相信佛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处处障道修行。不信诸同修可检查一下自己的心行言行,看看是不是这样?无人惹时亦烦,何况遇事时?只有精进念佛达净念相继时,才不会起粗重烦恼相,往生无疑;至实相念佛时,得见阿弥陀佛,反观三界生死烦恼与六道轮回如梦,成就唯心自性净土。
先暂说以上两点,下面再谈个人的念佛经验。
1、念佛须象想念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那样,不可只是嘴里干吧吧的念,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同修不妨试一试,成效很大。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某人心不在焉、言不由衷的对你表白说:“我好想你啊!”你听了后心里会如何?能会为之感动吗?念佛亦此理。当然这是比方,阿弥陀佛才不会挑你理呢,而是你自己不恭敬你自己,不恭敬你的自性弥陀,犯大我谩啊,即慢了自己又慢了诸佛。这个过程由嘴念耳听、嘴念心听、心念心听,一直到心念心想、心想心忆、一念忆佛之有佛的音声文字图形形象,到无佛之音声文字图形与形象,始终不离此心态。诸同修何妨不试一试,我不欺骗你啊!真的感应强烈,一念就见效啊!
2、除非烦恼心重,一般情况下不可做金刚念,特别是自修的时候。要以当时的心态而定,如今天心情特好,无有粗重的烦恼杂念,那么即可直接从心念心听或心念心想开始,而不必从嘴念耳听或嘴念心听开始,不然会因此起烦恼的。以后的次第亦如此。愿意学方便智度众生的同修在静虑中思此事的道理,但不要被理所障,法智流转不得解脱。《楞严经》中佛说一念中有五大种类的妄想相,即色阴区域的坚固妄想、受阴区域的虚明妄想、想阴区域的融通妄想、行阴区域的幽隐妄想及识阴区域的颠倒妄想,从那一阴着手都行,看个人根基而定,因不同的人在具体修行时,每时每刻的心境而定。
3、金刚念佛(大声大气的念)易伤身伤气,特别是年老体衰的修行人,这一点不可不知。再者念佛的次数不可定或查数,若一边念佛一边查数即是散乱加散乱,不是一心。若是念得好时,心里舒服自在,不念都不愿意,何须规定念佛号多少?以散乱心念佛万声不如一心不乱念佛百声的功德大,以嘴念耳听念佛万声,不如心念心听百声的公德大,以心念心听念佛万声不如心想心忆念佛十声的功德大,……诸同修,不要听如此说,即舍前边的修法,直入其后次第,不中,这好比盖楼,地基未打好就起上层能行吗?要循序渐进,反复进退。还是前面强调的要依身心情况而定,一切要摸索前行,该金刚念佛时即来金刚念,不然,妄想烦死你,这时你想心想心忆念佛也不行。
4、念佛的节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依所念的次第配合起来。一般情况下是自己感到身心舒服自在,所念佛号或想佛忆佛的念不散不乱为主,诸同修不妨独自试验,适合自己的节奏往往不一定适合他人。还有要提醒的是,从心念心听的次第开始,向心念心想的次第转折时,可试着拉长节奏,有助于进入心念心想的次第。心想心忆亦如此。还得提醒一句,别忘了第一点,要象想最亲最亲的亲人那样想阿弥陀佛,想要见他。念佛时如此,想佛时如此,忆佛时如此,如此修下去不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不难见阿弥陀佛。
5、修行要积善行及福德智慧资粮,不忘回向西方极乐净土及众生,这也很重要。不然修到一定的时候,讨债的太多,会障碍修行的,我们今生、历劫所造下的业因业果,不偿还不行,你修得好,要往生走了,向谁要去?趁你还在不讨还行吗?所以,要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以了三界之债。虽然经中说可以带业往生,那是身后事。再一点是忏悔,从前有谤佛、谤法、谤已开悟明心或见性之善知识过错的言行,要忏悔补救,如在公开场合诽谤,要公开忏悔,并以所悟所证正法施向众生。若不如此性障不除,欲达实相念佛境界,要见自性弥陀或阿弥陀佛,绝无可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上一篇:净土宗与我国道德重建
- 下一篇: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成立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