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旨归 >

心是人生的导演

  心是人生的导演

  济群法师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以至入戏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为这是人生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谁”。或者说,根本不曾想过,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常常,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发号施令,但一入戏,就忘了回头看一看,这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其实,那正是一个隐形的导演,一个不断指使我们如何演绎角色的导演。

  这个导演的名字,就是“心”。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将心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心所,则配合心王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善、不善、无记(非善非恶)三类。从这个角度说,心又像是个王国,有国王当政,百官辅佐,有忠臣卫国,也有奸臣谋私。

  心的各个因素虽然独立,但心理活动却是复合作用,由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国王行动必有臣下辅佐一样,心王亦非单独活动,必有相应心理与之配合。唯识典藉将之归纳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它们辅助心王完成各种人生活动。

  其中,作意、触、受、想、思五种为遍行心所,心王活动时必随之生起,有如不离国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当意识与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等)相应,便产生善(道德)的行为;与不善心所(贪、嗔、痴、无惭、无愧、自私、放逸等)相应,便产生不善(罪恶)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增强善心所,抵制恶势力。而不像蒙昧无知的昏君那样,大权旁落,一任属下肆意妄为。如果那样,我们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权,幸福就更是遥不可及了。

  2、心是缘起的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万物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心理活动同样如此,皆依因仗缘而起,决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缘,是相关境界。

  如,见财起贪是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惧的作用;因作恶而内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个怨敌而咬牙切齿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于怀是悭吝的作用;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难过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贪心、恐惧是因,财物、黑暗是缘。因缘具足,方能引发相应心理活动,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尽管如此,因、缘仍有主次之分。虽然外境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导火索,但内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时,意识本身具有极强能力,即使不曾面对外境,也可通过回忆、分别引发相关心理活动。

  认识因、缘的相互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对心行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应从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则,作用必定是暂时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从表面看,似乎物质决定意识。其实,这是由于对内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时,郑国有大夫名子产,有人赠其宝玉,他坚辞不受,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见,没有贪心为因,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为之所动,丧失原则。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种子,由阳光、雨露滋润而生长壮大。种子虽隐没不见,却是作物成长的根本。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种分别是瓜或豆的种子。不同的种子,会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结出不同果实。

  我们的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有怎样的心,便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导致怎样的人生结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关注外在条件,如文凭、能力、资金、人际关系等,却忽略了对内心的训练。当然,不能否认外在条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已很难将文凭、资金作为个人的特有优势。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农人在播种时,都会选择优良品种。若选种有误,即使辛勤耕种,也会事倍功半,乃至颗粒无收。这些优秀种子,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而来。同样,我们想要在人生收获成功,也应努力调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无论遭遇得失、荣辱,还是挫折、障碍,皆能从容面对。自身问题解决了,再辅以相应的外在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否则,即使一朝暴富,侥幸领先,没有正确心态,也难以长久保持。

  4、心是苦乐之源

  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人们习惯以财富决定一切,并将苦乐维系于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无减;快乐,多半还是昙花一现。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内心所致,不知心在苦乐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烦恼,是人生痛苦之源。烦为扰义,恼为乱义,是扰乱内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则是无明和执著。失恋之痛源于对感情的执著;破产之苦源于对金钱的执著;失败之恨源于对成功的执著。执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种种执著中,对失恋、破产、失败乃至生死就能淡然处之了。所谓的“苦”,也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抓个正着,将我们再三折磨。

  放下这些苦因,我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对于这样的心,快乐是无处不在的。有道是,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间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受快乐的心。如果说发现美的眼睛须经专业训练,那么,感受快乐的心同样需要经过相应调整,那就是断除无明,放下执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