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什么是提起话头?提起话头的境界

净智法师:什么是提起话头?提起话头的境界

  “提起话头”也是禅和子经常说的,有些丛林更是书之于墙壁,时刻提醒行者不得忘记。提起,就像我们两只手提起东西的感觉,因为手已经被东西占据,故再容不下其他事物。

  提起话头是让这个话头占据我们的内心,把所有杂念扫荡干净。如果一会有正念,一会又冒出杂念,就说明没有提起来。我们现在在禅堂里打坐,如果念头纷飞,就会觉得度日如年,倍感煎熬,如果觉得一座眨眼间就过去了,心里什么杂念都没有,就是功夫得力。

  不同的禅修法门,虽然所提起的正念不同,但都要达到密不透风,水泼不入的境地,这需要修行人不断地调整、揣摩,没有一定的模式。比如念佛,到底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与你个人的禅修体验有关。有的人念六字,正好能挡住妄念,念四字不行。有时念快了,身心崩得太紧,有时念慢了,心中易生杂念。故须找到恰当的频率,以没有杂念侵入为佳。

  另外,要想提起正念,不被杂念干扰,选择一个恰当的所缘,是不可或缺的事。瑜伽师地论》提到禅修需要“相称缘”,一个人修行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所缘,则事半功倍。比如,对于一个内心贪欲较重的人,如果你让他观呼吸,他观着观着就会随着他的贪心跑起来。而让他修不净观,不仅仅是为了暂时对治贪,更重要的是不易起杂念。好的所缘,可以把行者的心牢牢地吸附住。就像世间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佛教的禅修呢,就怕选错所缘。

  如果你对某个禅修所缘没感觉,说明这个所缘对你没有吸引力啊!你不太适合这个所缘。所以最好找一个能令你心甘情愿安住其上的所缘。禅宗的话头,就是一个很好的所缘。

  话头有多种多样,但核心是要令人生起疑情。它利用了人的一种最本质的心理。什么心理呢?就是你若是对一个事情想不通,就会一直在那里纠结。禅宗利用这个心理,让你无须刻意地就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朝思暮想,茶饭不思,直到开悟为止。

  比如,以前的香严禅师非常聪明,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他的师父沩山禅师拿他也没办法,于是有一天问他:“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香严禅师就把佛经翻了个遍,结果也没找到答案,就很郁闷,请师父开示。沩山始终不给他说破,于是香岩烧去平生所读文字,宁愿这辈子就只做一个吃闲饭的僧人,辞师别去,但这个疑情一直梗在他的胸间,后来机缘成熟,一击悟道。

  故若于某个话头疑情勃发,那么什么妄念都会被这疑情斩杀,内心除了话头外,空空荡荡。就如明代高僧憨山老人自赞诗中写道:“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涯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这首诗是憨山老人真实境界的流露,若非知道是在写一个人,还以为是在描写虚空提起话头就应该是这样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心里除了话头,其他什么都进不来

原文标题:透过禅师的语言(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