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饭覆釜山僧①
王维②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③,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虚空。
【注释】
①饭:用饭供养。覆釜山:《河南志》说:“覆釜山在邓州,以形似名。”
②王维(701~761),唐朝田园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传于世。
③藉草:坐的睡的都以草作垫,说明作者生活的简朴。松屑:这里有个典故,《仙苑编珠》说:“诸伯玉隐居天台中峰二十年,樵人见之,在重岩之下,颜色怡怡,左右唯有松屑二裹。齐高帝征之不起,乃移居大霍山仙去。”这里用这典故和上句一起,借指诗人生活的俭约。
【阐说】
诗人王维信佛,据说还在京师时,他就开始了每天供养十多个僧人饭食的做法。他在《与裴迪书》中也曾亲自述及:“山中与山僧饭迄而去。”可见其心之诚。
佛理是清静的,这种清静,在诗人经过一番尘世的翻滚后,到了晚年,便就更加心向往之,并对之有了进一步的体会。《首楞严经义海》说:“虽复亿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由此,性子好静的摩诘居士,在参究佛理的生涯中,和尘世中人的往来,显得越发稀疏了。对于这种交往稀疏的清静生涯,其时孟浩然也曾有诗提到说是“多病故人疏”。两人同样疏于尘世往来,一为学佛,一为多病,原因不一,然而对于静中况味,却又颇多可通之处。
诗中诗人自白,为了恭候从云中高峰即将来到的远山僧,诗人虔诚地事先把蓬蒿之居的弊庐,打扫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虽说是弊庐蓬蒿,藉草而坐,松屑为饭,不过闲来焚香一炉,道书一卷,倒也清静自在,滋味无穷。时间过得真快,在和山僧你相对而坐中,倾刻之间已是白昼欲尽,夜初方临,让我们接下来燃灯窗下,鸣磬读经,消受那难得的无穷佛味。
对于《传灯录》所说“寂灭为乐”,至今我已深深地悟彻了。也正因为这样,我的一生,将在不乏悠闲中自在而度,嚼尽禅味。如果你也想隐居思归的话,只要一心清净,甘于寂寞,又何必深入到深山老林去呢?《楞严经》不是说过“空虚寂然”吗?《释氏要览》也曾记载大通和尚的话:“汝之本性,犹如虚空。”
扰扰红尘中人,假若能通过对于王维这首佛诗、禅诗的阅读,忙里偷闲地享受人生的一刻清静,一刻寂灭,那么,你将体察到本性的空虚寂然,竟是那么的充满真趣,充满机理。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你感悟到了禅的净明,禅的不可言说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禅门喝叫
- 你的心是满的还是空的?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红茶]福建的红茶是怎么制作的?做工考究的红茶制作技艺
- [佛与人生]有方法抹去过去的记忆吗?
- [印光大师]家长应该如何教导孩子?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入门须知]佛教的横三世佛指的是哪三个佛?
- [人物故事]先礼佛还是先礼祖?
- [佛化家庭]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 [哲理故事]比丘尼的一碗油,有何启示?
- [佛与人生]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
- [佛学常识]佛教“出坡”和“普请”是什么意思?
- [人物故事]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 [绿茶]开化龙顶属于什么茶?开化龙顶茶的功效作用
- [佛与人生]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乐众生
- [星云大师]对于佛教及众生,出家人的任务是什么?
- [禅宗公案]禅门喝叫
- [生活故事]缺点的功德
- [哲理故事]人生只偷一次,你悟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