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饭覆釜山僧①

王维②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③,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虚空

【注释】

  ①饭:用饭供养。覆釜山:《河南志》说:“覆釜山在邓州,以形似名。”

  ②王维(701~761),唐朝田园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传于世。

  ③藉草:坐的睡的都以草作垫,说明作者生活的简朴。松屑:这里有个典故,《仙苑编珠》说:“诸伯玉隐居天台中峰二十年,樵人见之,在重岩之下,颜色怡怡,左右唯有松屑二裹。齐高帝征之不起,乃移居大霍山仙去。”这里用这典故和上句一起,借指诗人生活的俭约。

【阐说】

  诗人王维信佛,据说还在京师时,他就开始了每天供养十多个僧人饭食的做法。他在《与裴迪书》中也曾亲自述及:“山中与山僧饭迄而去。”可见其心之诚。

  佛理是清静的,这种清静,在诗人经过一番尘世的翻滚后,到了晚年,便就更加心向往之,并对之有了进一步的体会。《首楞严经义海》说:“虽复亿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由此,性子好静的摩诘居士,在参究佛理的生涯中,和尘世中人的往来,显得越发稀疏了。对于这种交往稀疏的清静生涯,其时孟浩然也曾有诗提到说是“多病故人疏”。两人同样疏于尘世往来,一为学佛,一为多病,原因不一,然而对于静中况味,却又颇多可通之处。

  诗中诗人自白,为了恭候从云中高峰即将来到的远山僧,诗人虔诚地事先把蓬蒿之居的弊庐,打扫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虽说是弊庐蓬蒿,藉草而坐,松屑为饭,不过闲来焚香一炉,道书一卷,倒也清静自在,滋味无穷。时间过得真快,在和山僧你相对而坐中,倾刻之间已是白昼欲尽,夜初方临,让我们接下来燃灯窗下,鸣磬读经,消受那难得的无穷佛味。

  对于《传灯录》所说“寂灭为乐”,至今我已深深地悟彻了。也正因为这样,我的一生,将在不乏悠闲中自在而度,嚼尽禅味。如果你也想隐居思归的话,只要一心清净,甘于寂寞,又何必深入到深山老林去呢?《楞严经》不是说过“空虚寂然”吗?《释氏要览》也曾记载大通和尚的话:“汝之本性,犹如虚空。”

  扰扰红尘中人,假若能通过对于王维这首佛诗、禅诗的阅读,忙里偷闲地享受人生的一刻清静,一刻寂灭,那么,你将体察到本性的空虚寂然,竟是那么的充满真趣,充满机理。也就在这一刹那间,你感悟到了禅的净明,禅的不可言说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