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门应达成的事实
安居第六十九日(一):前四门应达成的事实
“并舍九界”是念佛中一个特定的提法,“唯佛是念”这个抉择是净土法门十分主要的、特征性的教导、引导的焦点。但是我们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中把念佛就搞得比较复杂一些,要么是除了念佛名、读一本经,其他什么也不准接触;要么就把它搞得很复杂。我们怎么比较清晰、准确地来运用这个法则呢?使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一个真正的成就,或者相应的作为。
我们对“三流”——远公、慈愍和善导大师的教法体系有了一个认识,实际重点是提倡随顺佛愿来念佛的,天亲菩萨五念门的主题思想是让我们入愿心庄严,就是以佛功德为身心皈依、安住的一个清晰的选择,摒弃那种杂乱的、多头绪的思维认识。
前四门所有的学习基于一个准则——舍离九界我与我所。不管是用什么样的言词,目的就是达到这样一个作为,让我们来超越我与我所的制约,随顺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来真正揭示一切众生真如心地的实际庄严或作用,这里面有三种菩提相应的进趣,而我、我所也是娑婆世界的一个特别的特征。
在前四门学习中,我们就会得到所谓的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是菩提心一个特定的标志。我们对九界所有的眷恋、执著、作为,乃至寻觅,都使我们的心地受到了污染,为什么呢?在这个真如心地中容不得一丝牵挂、染著。
“并舍九界”实际是把我们所有除念佛以远的东西都做摒弃。这个修持不是需要我们每天在整个相续过程中都能做得到,这要求未免有些高,我们有没有一念、十念这样相续的认知呢?若有,我们就会对无染清净心有入菩提分的善巧。
在接触回向门前要是不把这些处理清楚,我们就不知道用什么来回向于有情?或者说我们基于什么东西、什么因缘来修这个返向往生的修法?我们对返向往生的内容就会茫然。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回向于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回向无量无边的法界有情。虽然这样说,有没有这种支撑呢?若是不为自求,那就是无染清净心的一个成就相,得入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又揭示了我们众生本有的菩提心。为自求者,就多有生命的缺陷和不足,正是这种不足给我们带来了为自求的愿望与动力。
所谓入菩提的善巧,也揭示了我们所谓的本具。因此入功德门,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不管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在这四门中我们反复体会了一个东西——与阿弥陀佛依正二报有一个印契,使我们的本具心起作用。本具心起作用就是无染清净心。这个心表现在不为自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修行中、念佛中是不是在为自求呢?这很容易看得到。你不并舍九界,你作为一个念佛人,一定会为自求,不管你是求三昧,求忏悔,求福德,不管是求什么,你总是为自求。为自求就是心中有亏欠、有染著,那么本具心就不起作用,而我们九界的业习,或参差不齐的对待心还在起作用,我、我所还在起作用。
我们让本具心怎么起作用?实际也就是在“礼拜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在这个“故有”上起了作用,礼拜不过是一个辅助的行为。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个“生彼国”,是本有之生,是一切众生本具心的自然安住。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心的本家本国,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心的作用力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身业礼拜,是一切众生本来往生。说“本来往生”,我们很容易感觉到那就不需要什么作为了,但它其实就是在作为下产生的作用,所以礼拜的表达就是本来往生的作用力,使我们的生命、身体有所归向,有所作为,这个作为实际就是往生彼国。往生彼国是本有的,本有的你得有这个表达,没有这个表达,它就不起作用,就没有作为,而没有作为,往生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无意义的名词。所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我们要让这个意识起作用。这个意识是本有的,是本具的,不是我们用造作对立分别的心能建立的,也不是为自求这样的心能成熟起来的,所以它是无染清净心的一个真实表现。
第二门亦复如是,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与彼如来光明相应,如实修行相应。这个相应是与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无等光、无边光、智慧光,乃至无量的光明相应,具足圆满。如此称念之时就是相应之时,相应引发了我们对佛陀光明的赞美,也是对自心意乐的回归,所以又有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这个安清净心是以饶益众生为方便,那么无染清净心以自意乐为方便。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光明名号之时,与光明相应,是称赞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一个原始的缘起,或者说是它真正的动力所在。所有的索求心,为自求、为自安乐等这样的心不是真正的动力,那是一个表相。就实际的心地、实际的作为来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我们意识法界最深处发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遍布在法界,这个赞美是契合性的喜悦。
一般我们没有安清净心来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的确都在探索,在寻求着为什么要念佛,许多人念佛在找感觉,希望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或者说希望突然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或者突然一摸自己的面目,变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很多美好的梦想,很多幻想。那么安清净心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它不为自身的安乐去修持,只为与佛光明相应来印契与随顺,在随顺与印契过程中产生安乐与喜悦,来入菩提道业,所以他又是菩提分修行的善巧。
我们作为学佛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无上菩提心的熏修与作为,因为我们不是外道。虽然念佛这个法门这么简洁,这么明快,这么彻底,他也离不开无上菩提心的熏修与作为。只是说我们冠这个名字不冠这个名字,那你不冠这个名字,往往你就会脱离这种佛法“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的这种大自在力、这种真正解脱的力、智慧力与慈悲力。我们往往认为为自求,为自的安乐去修持,但这恰恰就违背了佛教入世的最基本的教法。
所以现在修行者多不得益于佛法,就是违菩提心的修持,多是入违菩提门。这个违菩提门就是为自身修持,为自身安乐修持。前面讲摒弃九界、摒弃娑婆等等说法,可能大家感觉这跟我们还没太大的关系,实际九界是我们生命的依正二报,是我们为自求的所有的表现,要不然我们在安清净菩提心的熏修作为下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第三门就比较简单——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彼国。干什么呢?止九道之徘徊,趣向于极乐世界,这是究竟的安乐之地,是一切众生的必然归趣,那就是以佛愿为己心。此处这个阇摩他的修持止九界之过患,也就是止所有的为自求的修持、为自身安乐的修持作为。如果我们不陷于九界的徘徊,那我我所也就没有什么依从了,这个安清净心也必然成为一个修行的事实,违菩提心的作为我们就自然远离了。
前两天我遇到一个居士也也跟我谈这个事情,他说我们那个地方大家念佛,念念念都很迷茫啊,我们也修行,也很勤苦。实际大家修行是修行,但他不去关注他的发心,不去关注他的用心,不关心他的法则,他只关心我在做什么,然后这个作为的感觉在不断地变化,这个感觉不知道趣向于什么地方,那么修来修去就迷茫了,这个迷茫是必然的结果。为什么呢?就是不知道发菩提心的殊胜与重要,不知道本具心的重要,也就是没有随顺佛愿来观察,来深入地了解我们身心世界细微的自我审思与作为。我们没有弹起生命的主旋律,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主调子,那就是杂乱无章的,就是不断地为自己摸索着一些感受,为自己寻求着一些安乐,寻求着一些安慰,那我们十年二十年一生修持乃至多生的修持都是背道而驰的,即都是违菩提心的修持。
这五念门中,对前四门的利益我们若不做这样的回顾,怕大家有一个迷失。观察门我们用的功夫就大一些,把极乐世界二十九种情世间、器世间庄严做了一个观察,其二种清净是我们决定皈依的地方。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是二种浊恶的地方——器世间浊恶,情世间浊恶;极乐世界是器世间清净、有情世间清净。这样我们有一个大的欣厌,这个欣厌并不是让我们住在欣厌的角度,而是让我们认知娑婆世界的不可依从性与极乐世界的必归性,不在这个地方含糊。对此有含糊的人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想染著娑婆世界,那还在做违菩提的种种业行。
学习佛法不是一个高尚的词,它是一个很实在的真正的自身利益。虽然是不为自求,但在这个不为自求、不为自身安乐的修持中,真正得到了自他的安乐,这是一个实际的利益。为自求的人因为永远遵循着一种亏欠、不足的心在这个世界去挣扎,去摸索,他就违背了菩提的道业,所以在世俗的苦业中沉沦,在世俗的迷失中沉沦。这种沉沦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是我们无始以来已经造成的依正二报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我们应该厌弃的,因为它形成了为自求的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浊恶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是我们通过深思熟虑的观察的。虽然天亲菩萨在此处写了二十九种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佛陀的八种功德,国土的十七种庄严,不过是一些点滴的描述,让我们认识二种清净的世界与浊恶世界的一个对比。我们观察了彼世界的器世间清净与情世间清净,才能了解娑婆世界的情世间的浊恶与器世间的浊恶。
【举例:昨天温州动车发生追尾事故,死了几十人,受伤二百多人,其中有的人可能正睡着觉就被撞死了。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这种意想不到。动车大家都感觉很好,坐上去很舒服,但是一撞车就不好了,这一撞车,这浊恶世界的狰狞面孔就露出来了。】
我们这个浊恶世界之恶,就是它经常会发生恶性事件,群体的、局部的、人为的、天灾的,这个浊恶世界不是我们要强冠一个恶名给它,让我们去厌弃它,不是。我们可以看看周边发生的,实际不用说这些事故,就看我们身边的生老病死,哪一个人不被生老病死纠缠呢?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年轻,可我告诉你,再睁开眼睛你头发就白了,很快很快的。
我们对这个浊恶世界的厌,对极乐世界二种清净的向往,一旦确立了,基本上这个往生不往生我们都不考虑了。因为你的潜意识中一旦真正揭示了这个东西,即你的潜意识抉择了,或者说你阿赖耶识里接受了那个最深的那个种子——虽然我们的佛性在最底层,但它托负着我们整个生命,这样你就跟它契合了,你就可以放心了。把这个欣厌认识清楚,实际也是放心了,放心什么呢?放心于你这个清净国土,那我们就厌离了这个浊恶的世界。
浊恶是什么?我们为自身求安乐,为自身作为的这种心,实际就是浊恶、浊恶的沉淀与积累。你可以仔细地观察,它所有的果报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很多人打坐的时候,眼睛一闭就睡着了,实际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修行要找一个舒服安乐,这本身就是违菩提的。那你说我不为安乐我干啥呢?但这是所谓的违菩提门,你进入了业力之门、苦难之门。那你说我们修行为了什么呢?实际要破除这种为自己安乐的习惯意识。有时大家会需要休息,但要是专门在这里面修行,那可是走错门道了,为自身求安乐就是入了违菩提门了。违什么呢?违背了道业,你趣向了习惯的苦业的深渊。
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去剥离呢?因为我们习惯于为自求了,习惯于为自身的安乐修持了。为自身的安乐修持是人天经地义的基本要求,人不为自己的安乐为什么呢?人一举心动念就逃不出这个罗网。我们经常听到“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的话题,但基本上跟我们没太大的关系。说“不为自身求安乐”,下面说反正我要找安乐;“但得众生要离苦”,众生有苦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就象这个车一追尾,这么多人没了,不知道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可能这里面没有一个跟他有关系的亲戚,有关系早就哭鼻子了。因为跟大家没有关系呀,什么为众生得离苦,为什么众生啊?什么是众生啊?他没有理念。这就是浊恶世界我所的一个坚固习气,这个“我所”,我的依正二报,就是这么个状态,我们在这个世界基本的考虑、感知与作为就是这些东西。
我们厌弃这个娑婆世界,包括其众生世间的浊恶我们也应该厌离,实际为自身求安乐这些作为都是浊恶的。如果现在突然站出来一个雷锋那样的人说,我不为自己做,真是为人民服务,大家一定认为他是个傻子对不对?因为这是个浊恶的时代了,大家不允许他了。现在谁敢去做好事?别人马上说你要收多少钱啊?对不对?众生世间浊恶实际就是我们整个人群的共业意识已经造成浊恶了。你要是不厌弃,你的作为很自然地还跟它契合,那你就进入了浊恶的器世间与情世间的深渊,那就是娑婆世界。实际你也不用动本位,但你这个意识上没有出离的愿望,没有欣厌的角度与思维,那我们根本不知道在修什么?虽然你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磕着头,说我这么舒服、我这么舒服……,那你磕了半天等于没有修。
但我们也习惯了,想一想每天为别人、为众生得离苦去动一个念头,那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太伟大了吧?所有的护法都会跑你那儿,所有的龙天菩萨都跑你那儿护持你了,说你敢动这样的念头,娑婆世界都不动这个念头了。我们看看自己一天动几个念头为众生得离苦来修行?我们认真一点嘛,对不对?该认真时得认真啊。
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劫浊见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实际看一看,我们就是生活在这里面,习惯了。这种习惯不细细地剖析它、认识它,那是温水效应,你一点都不警觉,一直泡到老死你都不知道,把你泡熟了。温水效应这个试验,把蛤蟆放在水里面慢慢加温,一直到烫死了它也不会出来,但要是一下子很热,它就跳出来了。要知道真是让我们厌离了,我们心地一下就走出来了。
所以前四门的修持,欣厌成就是一定要抉择的。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五2011年7月25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