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八日(二):庄严身业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八种主功德成就,无外乎是揭示我们心地的真实圆满状态。
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相超群生。
这个“一寻”之说,一般用八尺来表达,基本是我们眼睛余光所看到的范围。过去的僧众,眼光是不许左顾右盼的,视一寻之地,即八尺之内,这样很容易照顾到自己,足以使走动安全、作为安全,而且心智十分容易静下来。这是一个修行的方便,我们平时是可以来运用的,走路也好,打坐也好,观一寻之地,十分容易使身心安顿下来。
过去人修行,自己要做一个曼达,就是结一个界。《西游记》里用金箍棒画一个圈,然后妖魔鬼怪就没办法闯入了。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但是如果有这个界了,杂念恶缘是闯不进去的。你下去了可以实践的。过去的出家人在一起打座、修法、结界、授界之时,大家要有一臂之间隔,可以起到让人心地作为不受干扰的作用,这样就会有一个自己能照顾得到的空间,就比较容易得三昧、得定,比较容易有一些修行的征兆,或者现世的利益。
阿弥陀佛“相好光一寻”,这个一寻可能就不是我们说的八尺了。《观无量寿经》有文字说,其圆光是百亿佛土。那么这一寻就是百亿佛土。
每个人都有身光,没有身光我们就会死掉,身体比较好的人、心智比较宁静的人、道德比较炽盛的人、有诸禅定善巧的人,这个光相就会成熟。只是说我们不知道了,它湮没在我们这种生活状态中了。昨天他们有几个居士上华首门,照片里身上就有光相,他们很兴奋回来跟我讲,我说这个很正常,因为山上的雾的浓度达到某种特定状态了,就可以把身光给照下来。
像世尊,就身有圆光。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证道以后,一直到他取灭,这个圆光才是熄灭,就是其生命的特定表达。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为什么我们表达不出来呢?因为被我们的业力给蔽盖了。我们现在人的生活状态,成熟不了这个东西,也有这样的光,只是弱,微乎其微了。
“相好光一旬”,让我们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小身,实际是为对应我们,使我们修法方便,来消减我们的自卑。阿弥陀佛与一切众生本源无别,在佛性上是没有差别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对应的修持,对应的认知,对应的接轨处,那我们的修行就有很大的距离,很难成熟。所以说《观无量寿经》上就观小身,八尺、丈六身,实际就是让我们的心不要产生自卑与不相应的一个距离。
有个最简单的方法,你看以看看你的身相光相,大雾的时候,在人背面或者正相,用比较弱的手电光一打,人自身的那个光环相就会出来。很好做,不复杂。但这个雾气太浓了你就看不到东西了,太薄少了它不足以把这个光相衬托出来,所以你要找雾气刚好的机会。这个游戏我们要是做了,再去观阿弥陀佛的八尺小身,你心里就有个对应的东西了,就会感觉到很亲切,不会有太大的距离感了。
我们可以做做这个试验,不复杂,你可以去体会它的,这样修行也好,实践佛法也好,我们会有信心,我们不会总感觉佛跟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距离。本质上真是没有距离,业相的距离那也是我们执著造成的坚固的割裂,一旦我们把这个割裂打碎了,那很容易契合,就是很容易与这些佛菩萨相应。
所以“相好光一寻”,这一寻相是跟我们对称的。色相超群生”,就跟我们讲现下果报的差别。我们不能不承认现下我们跟佛陀在果报上的是有差距的。这个“色相超群生”,此群生,可不是九界了,而是十方十法界众生。为什么把佛也圈里面了呢?这就是其特定的教法,这样才能突出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即其事业的报德成就。
因为阿弥陀佛的因地是在二百一十亿佛土这样一个基础上圆成的佛道,他的誓愿也是——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超一切诸佛净土。他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誓愿呢?——就是为了夺众生的慢心与犹豫不定。这个慢心与犹豫不定,侵害了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总想找一个最好最大最究竟的东西,但是总是在徘徊,不断听人说这个更好那个更好,所以十方诸佛干脆说——我们来给你作个证,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这样就给我们犹豫不定、徘徊的心智设置了一个回归的方法。诸佛说这个地方是最殊胜的,把我们的慢心也就给夺了,把我们迷茫的心也有一个回归的引导、决定性的引导。为什么说是决定性的引导呢?——不给你第二条路。阿弥陀佛就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这样给我们一个强有力的决定性的说法,不再给我们说第二个东西,让我们这个犹豫徘徊的心遇到这个法就确定下来了,就不再徘徊了,遇到这样一个佛,就不再犹豫了。你还要去犹豫,那真是你个人的业力迷失催使的。在这里你应该安心了,因为什么呢?——十方诸佛与阿弥陀佛作证。作什么证呢?——给你一个决定性的说法,回归的决定性的引导。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就是设置这样一个特定的教法,佛佛相赞,一切诸佛来共同认证这样一个稀有的独立的完整的教法,所以一切诸佛说法都不矛盾的,各个国土的诸佛如来,劝化自己的人民——你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你不要有其他选择了,这就是最殊胜最简单最容易成就的一个方法。
身庄严功德成就,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对称,揭示了这样一个超越了十方法界的殊胜功德,让我们无择取地抉择——你没有什么可以再可择取的了,只有随顺了。无择取随顺的教法,夺我们的迷惑,夺我们的骄慢与犹豫。
所以我们看到天亲菩萨依止《无量寿经》写《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设置五念门,无外乎是引导我们,让我们那个妄想的心休息下来,让我们那个躁动迷失的心有所皈依,让我们在这个热恼选择不定的法界中得到一个清凉的回归,一个不用力的回归,一个自然性的回归。
(岁次辛卯六月初四2011年7月4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