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集

  第三集

  内容提示

  往生论注跋(下半部分)

  《往生论注》上卷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何谓优婆提舍

  简单介绍九十六句偈

  原文:

  此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民国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往生论注跋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昨天我们把印光法师的《往生论注序》中“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的文字我们读阅到这个地方。净土一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什么样的设置?所摄的机究竟是什么样子?那我们每一个现缘有情还是需要思维。

  昨天我们设置了几个问题,希望一切有缘能如理思维净土一法,不是泛泛地去轻信,或者泛泛地去否定它。我们一切学佛有缘在每一个教法面前、每一个事相面前,都应该生起尊重、珍惜、守护这样的一个健康心理机制。这样能使我们不丢失每一个当下之机。佛法的确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当时、当念之中来畅明自己的心智,主动地、积极地来运用这个心智,不被虚妄、内外、能所所蒙蔽,或者说遮蔽,使我们的佛性,或者说是本性、本具的本净心智,在生命的每一时刻清晰地、犹如日月轮那样的充满着光明,照耀着自己的生命与依报,使依正二报远离无明之苦、烦恼业障之苦。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

  印光法师说这话,下面他有内容来为这个说法作一个印证一样的。

  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我们都知道,在《华严经》中,是以四十一个菩萨次第,来评判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这一路如幻的修持、如幻的妙用、抉择无染无著的这个大光明藏心智。那么所证得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在这个地方呢,印光法师给它作了个评判。

  因为我们知道十信位这样的外凡菩萨们就可以分身,示现佛身,度化有情,到住位、行位、回向位,这样三贤位的菩萨就可以于十国、百国、千国来分身。那入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这十圣就可以分身无量无数来饶益有情,如释迦佛一样在无量刹土示现八相成道度化众生。那么等觉菩萨尚有一丝尘沙之惑,其余法则与诸佛是等的。就是这一丝尘沙之惑未名为佛,所以,他是个“齐等”,就是是名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他是来证实这一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光是摄凡、摄善,也不光是摄圣,是普摄有情的。

  (编注: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

  【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只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

  正象这一篇文字刚开始说 “净土一法是了生死无上妙法,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那么 “下凡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首回向,速得圆成觉道。”那么它是一个前呼后应的文句,来断除我们心中对净土一法的疑虑。

  净土一法最主要是难信,若以思维智,欲趣入此法,实在是大难。不管你学了多少的教理,你多么有悟境、智慧,想进趣这样一个诸佛唯佛能证的究竟法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事情。所以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无量寿国土,那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应该怎么来面对自己的思想与业习呢?怎么面对自己对法的选择呢?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我们在意的地方。往往学佛的人不敢放弃自己那个凡夫知见,或者说有一定量的知见,或者说已入圣位的知见,无染无著地随顺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清净果地心智的回施。这个地方是令人怖畏的地方,若在这个地方能踏实起来,就会得究竟的安乐,所以无尽光佛刹,那就会得到现下之安住。

  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

  这儿列举了西天东土诸大祖师、诸大菩萨、进趣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誓愿者。这一类的都是我们称为: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大菩萨住世、有的是善巧者应化垂迹于世间

  文殊、普贤我们大家是共知共晓的。中国有个五台山——清凉山,那么文殊菩萨与其眷属一万众常在此驻锡,令正法住世,广利人天,有缘者亦可得见,得以参见。

  普贤菩萨,中国有他的道场,一般我们就说是峨眉山银色界普贤菩萨,从凡位有情一直到成佛,一切行为充盈自在,具足圆满普贤之德。

  马鸣,《大乘起信论》的著作在我们中国流传得十分的普遍。

  龙树菩萨,在汉地学佛不知道龙树菩萨的人,可能应该重新学习学习的。他是我们中国八宗的祖师,不管是教、是宗下、或者是密乘、或者是净土,皆遵从龙树菩萨为祖师。这个祖师,就是他的广大教诲,不光在印度广泛传播,在我们震旦之国亦是普及在每一个教法中。

  智者,天台宗的智者大师。

  慈恩、清凉、永明,这个可能都是知道的。在中国的几个主要的法门中,象唯识、华严,永明延寿大师算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但他当时也是在证悟之后守护禅宗法门,由于他有《四料简》的出世,后人把他判为净土法门的祖师。

  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来头,我们可以作一个对比。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

  知此则唯执自力。

  有一段文字,我们借助昙鸾法师的一段文字来剖析一下末世的“唯执自力”的过患。昙鸾法师没有判到我们中国净土祖师的这个团体中,后人是很为他叫冤屈的。因为他的基础教言来自于天亲、龙树、菩提流支,到他手里是没有间隔的,反而他没有被大家认许成净土法门的祖师,这不能说不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后学皆以昙鸾法师所传承、所守护的这个净土教言作为净土法门的纲宗。昙鸾法师在他的文字中,《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这上面对 “唯仗自力,不知佛力”作了一个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

  (编注:谈到自力他力,师父下面穿插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

  “阿毗跋致”就是一生不退。因为在佛法中,象这个渐次修证的法则有进有退,一直到八地菩萨方得不退转,那么七地以下的都有进退的。那我们薄地凡夫怎么来一生得佛法不退转呢?他就说有两类求得阿毗跋致。

  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

  那我们这个堪忍界,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十方诸佛所摒弃之国。那他摒弃不是其他的,就是我们的业缘浊恶,无以令其度脱。诸佛没有这个方便,也就舍弃了。他这个舍不是说是实有所舍,他透视了此类有情之机无此类机。无佛时代,求阿毗跋致为难。

  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现在在佛教中,把世俗法揉到佛法中,实在是充斥在这个现状之中。就是许多人把世俗的教言、善法的教言整个都充斥在佛法的教育之中了。那么善、恶、无记之教无有出生死之力,皆是六道善恶、苦乐之报罢了,那么这是所谓的“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我们都知道:菩萨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染无著、得利于世间。那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的相,就是所谓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我们可以周边观察,现在敢于担责任的人十分稀少,不管是社会上的人,或者是说我们学佛团体的人,包括一部分现在行作沙门之人。你要是到社会上看看,要权、要名利的比比皆是,那么究其负责任的机制越来越弱。“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就是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不会太关心大家呀、社会呀,像我们这个寺院的常住啊,这种大家的事业,不太去关心,不太去认真地对待。那么这个“声闻自利”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私的放大罢了。

  我们可以观察观察,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成家的十分多,我问到很多人,他们大概的概念就是这样一句话——担不起那个责任,或者说这个责任不好担。那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障大慈悲呀!“我了生死可以了,其他的事我不管。”我经常遇到这样的菩萨们,包括出家的一些僧众也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我要闭关,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至于说你这个道场啊,大家修法的共同机制啊,是不愿意插手的,不愿意问的。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这可能我们都饱经风霜。你只要稍有作为,这个无赖恶人就会对你进行种种的伤害。这个无赖啊,不顾人的种种现缘,多是相互的侵害。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颠倒善果。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说法施教,多是与人说,自己于法无有行分。我自身的体会是极深极深的。就是多有法则作相似说,看似说到了,自己想做的时间就不乐意去做,或者说就做不到,或者说有的干脆就把这个知见送到别人手里,自己不会去做。颠倒善果。信解者多,行证者稀。就是说自身去躬行的少,去妄自作解的多。我从自身上理解感知是很深厚,这个地方,很能使自己本来应该是很清净的梵行,本来应该很好的延续的,往往受到知见的阻碍;有时候知见没有阻碍了,受业习的阻碍;业习感觉到阻碍少了,受外境的阻碍,不能去清净地行持。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这是昙鸾法师对末世求阿毗跋致中这五种难缘,就是我们末世修法、无佛时代五种难缘(的剖析)。因为说自力、说佛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我们要是没有这样剖析的说教,大家的心里没有进趣的依止,没有一个依止很难进趣,所以说这是一个接度方便。

  (编注:上面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下面又讲回印光大师往生论注跋)

  ――――――――――――――――――――――――――――――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

  这讲的是十分清晰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现生”。净土一法与生死,与色身之生死实不相干。若是迷惑于此,多丧失大利。所以我现在遇到这些传播这种所谓的死亡的教言的人,多对往生不能正信,他自身不会相信。到社会上经常听到一些法师说:“往生的少,往生的少,万无一二,万无一二。”这种说法充斥着这个世间,不要说往生的少了,你要是说有一半人能往生,一半人不能往生。这样的知见,就会给无量的众生带来惑乱。

  阿弥陀佛发这样的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抉择一切众生本具法性,来抉择阿弥陀佛无碍愿力,来抉择一切众生若能随顺,无疑无虑,必得往生。当下抉择,当下可以横断无始以来生死之无明纠缠、虚妄纠缠、无可得之纠缠。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

  佛法本无得失,要假借一法,令无得失之心,自然畅明。这畅明之时方得安稳大利,即为安养国。所以此生者实无生,当下往生。往生什么?往生,但显自性之抉择。所以宗下讲明心见性,别无他途。那你说去者呢,去者决定去,生者实不生。何以故呢?彼国既是无生国。

  那过十万亿国土有阿弥陀佛国土,那么释迦佛为什么作如此说呢?实在是为了令一切众生皆有归向、抉择,此娑婆世界有,彼极乐世界有,以对有方便,此生彼生,此无彼无之说,令众生得以安乐。

  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无,彼世界亦无,所以无来无去,正是安住。那你要是认为此世界有,彼世界正是有时,所以任运往生彼国,得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善巧。所以说有说无,皆得自在,不图其他方便。

  现生即得出此娑婆世界,生彼极乐。

  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反复地去串习、思维、观察,如实知自心。其心广大,虽在犯颠倒知见,种种颠倒与佛无碍智,无二无别。以是因缘是为“南无”!我们这个南无没有什么,你这个南无即是!南无具足!南无就是安住!安住什么?无量寿!无量光!

  我们现前一念妄念亦是无量光,亦是无量寿。你的一念妄念生起无有自性,彻底回归,与无量寿、无量光无二无别,难以觅得其得失差别,觅不得的。所以说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那么过去的人作了《四料简》,就是为了阐述这个往生的大利非与生死有关,但显生死不可得。

  我们要设计个实生死,那你就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实有此娑婆世界之执着,你不妨执着于阿弥陀佛报德国土、清净安养之土,往生彼国,此有彼有。这是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你彻底了晓一切世间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你可以抉择当下心智,安住于实无生之生,得以自在力。

  因为在这个法性的抉择上,若无证悟,多有迷茫。所以说安立清净国土,令一切浊恶世间有情,就是染着虚妄有情,得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对我们着相有情、法执有情,(若)没有进趣之设置,那么这一类有情只能沉沦于生死苦海,

  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如《观经》上世尊讲啊,若人念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为伴侣,为胜友,生如来家。

  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

  我们都知道诸佛如来有三业——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个忍是诸佛的三业,所谓的三业相,他的三业相。

  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

  印光法师说你不要轻信我的话,那这是谦虚的话吗?还是推托的话呢?不是。他是交待介绍给一个大家能信任得及的一个菩萨。

  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民国十一年壬戌。

  下面这是说呢,印光法师他所撰记的这么个文字。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这一段文字对我们来说,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提示性的机制、提示性的一个很短的一个文字。具体的内容我们再来看这个《往生论》的内涵。

  我们打开第一页,这个本子的第一页。

  经题大概的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对这个经题也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讲这个经题,我们第一天作了一个提示,昙鸾法师对这个经题的提示是这样说的。

  ―――――――――――――――――――――――――――――――

  (编注:师父下面穿插讲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上卷开头的内容)

  原文:《往生论注上卷》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

  称为论。

  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

  我们这个华夏东土啊,我们都知道世尊是出现于印度,应化这个阎浮提世间。所以说此间本无佛故。

  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书五经之说。

  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

  有论议经,就是议论、论议啊,就是广泛地解释一些教言、教理,名“优婆提舍”。

  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

  就是没有翻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优婆提舍”,他举了一个例子,说这个优婆提舍不好翻译。那怎么举的例子呢?

  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

  他是提示这个“优婆提舍”。

  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

  这是他对这个“优婆提舍”作了一个解释。

  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

  原文: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 造

  元魏菩提流支 译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我们看一看这个经文。“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前四句……还有“婆薮槃头菩萨”这个名号,“婆薮槃头菩萨造”这一段文字再提示一下。“婆薮槃头”一直没有翻译,婆薮槃头我们翻译过来就是世亲菩萨,世亲,也有人称天亲。实际这天亲是姓,以前我查过这个资料,像无著菩萨、师子觉菩萨,他们皆姓天亲,名字各称无著、世亲、师子觉,他们的姓就像我们中国姓张、姓王、姓李,是这样子,那么我们中国许多论史里把他称为世亲或者天亲,因为他不混淆。

  “婆薮槃头”没有翻译,要是翻译它的义是世亲或者天亲都是可以的。这个“造”字啊,就是有一定有规格、容量、气势磅礴,含纳一切教言,尊胜无缺,不可增减。那么这个是菩萨所造,“造”就是具足功德义。

  元魏菩提流支译。那么菩提流支是从印度过来的一个三藏法师,他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来译传于昙鸾法师。当时昙鸾法师没有参加这个译经,但是这个经典译过以后呢,他直接嘱累给昙鸾法师。昙鸾法师没有作为中国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后人感觉十分不公。这是后话,我们慢慢再说。

  我们来看: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那么这四句话呢,可以作为把五念门中的所谓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这四句话中彻底彰显一下。“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我一心归命,这是所谓的礼拜门。你可以作为一个提示,就是这两句话是礼拜门。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那么可以说是赞叹门,就是口业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是为作愿门,这是一个提示。

  我们先把这个偈诵读一遍,后面天亲菩萨自有解释,我们也可以用昙鸾法师这些文字作一个辅佐的解释。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字。“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那么这个是前三念门(礼拜、赞叹、作愿门)与观察门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度,因为后面天亲菩萨对它有详尽的解说,所以说就不劳我在这个地方解说。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下面进趣到一直到“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乃至说“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一段文字全部都是观察门,这观察门的量是最大的了。

  好,我们来读一读吧。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那么这一段文字中九十六句偈子,都是五言句,这四百八十个字呢,把极乐世界净土教言彻彰无疑、气势磅礴、充分具足,我们在后面的文字学习中会看得到的,也会了解的到。因为这个天亲菩萨的文字极为简练纯熟,那九十六句偈子呢,要是真正学净土法门的人呢,要是能来念诵八万遍、十万遍的,真是很稀有的一个内容,它会在我们生命中纯熟它的这种庄严机制。

  因为这里面描述了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七种国土庄严,就是所谓的器世间庄严;八种阿弥陀佛如来自受用庄严与他受用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庄严称为情世间的修持。那么他作了这二十九种庄严的细致的描述,令我们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完整的感知性。那我们要是对它有一个透视呢,这二十九种庄严在我们心智中孕育成熟。若是以可知之智,若是以正思维之智呢,亦得愿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因为稀有故,庄严故,不可思议故,非造作故,皆是顺性建立故。

  那我们能这样的念诵啊,能会给我们带来心开意解的机会。我还是提倡这九十六句偈子能读一读、背一背,因为四百八十个字很短,又很流畅,的确把这个净土教言彻底彰显,和盘托出,无遮无盖,具足、丰满。不是说他这个讲法有什么亏欠,这虽然是四百八十个字,你看就是两页半纸吧,很少的文字,但是能把这个讲得十分清晰。

  我们看它这个第四页的第一句话: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天亲菩萨有十分的信心、十分的智慧来表述修多罗章句。修多罗了义教,回施众生,无有畏惧。他讲说修多罗章句,就是世尊所说的了义教言,普利世间。

  “我以偈颂总说竟”,这个“我”啊,非是天亲菩萨,诵者即是!这个“我”非是某一人,你若能信顺此教,即是!这个“我”字可能是一个流布我,在这个偈中呢,这个“我”字,所有的出现,是引导我们于法勇猛,作菩萨之行。这个“我”不要把他推到天亲菩萨边,把自己排斥在这个教法之外,所以这个“我”称为流布我,因为在这个“我”的说法中啊,昙鸾法师讲,这个“我”,世间有骄慢我、邪见我、有自大我、也有流布于我。所以天亲菩萨为了使这个教化因缘广传世间,所以用法之流布于世间,非是自大,非是妄语,非是邪见。

  我们做为一个薄地凡夫,往往以为色身为我,以现前意识妄想依附为我,那么天亲菩萨这个“我”,实在是为导引一切现前有情进趣菩提的一个善巧。

  时间又到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峰明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