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二集
内容提示:
8、三种事功德成就
9、庄严雨功德成就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原文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慈法法师讲解(2006年6月07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昙鸾法师所撰注的《往生论注》,把净土教言清晰完整地给我们和盘托出,得遇者能与净土法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认识、实践或者说成就它的一个机会。我们学习法则一定要知道万法皆由心生,也是指导迷失心智众生认识自心的一个法则。那么我们能了解一切世间相,一切善恶业相,皆不离自心,那我们学佛的机制就比较简单;若是不了解,通过种种法则,通过种种教言,来使我们正面地了解认识,来运用成熟它。净土一法亦复如是。
我们通过学习,接触到昙鸾法师来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一开始来以总相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总相十分重要,后面的十六种庄严都是分别来解释清净总相的一个细分。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对我们学习净土的人来说,这个依止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得清晰认知的。因为往往我们会用三界的业习、三界的思维、三界的想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是修法,那不能超出三界外,所以不能得到清净的总相,或者说不能了解我们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无造作,远离三界。三界虚妄造作,因为虚妄执着相续故,所以色界、欲界、无色界一时建立。
那么阿弥陀佛清净国土,彰显一切众生清净法性。这里,他第一开章先来给我们讲总相清净,“胜过三界道”,来回施我们,认识这个清净道业总相的究竟广大,次提出来“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量功德成就。有这么广大清净的量,怎么能趣入呢?或者说怎么能返回这一念,能了知这种自性中安立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来讲性光明庄严,性功德成就。
此性是出三界之性,也是本性之性。所以我们若依无染智慧心,就是清净广大的心智,那决定出生广大的慈悲善巧,那么出世的善根自然建立。实际我们一切有情的出世善根,不假世间善根的,就是说不舍弃世间善根的。我们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慢疑,所有的造作,其本体亦是出世善根。只是回心一念,认得知,明得了,那么这个世、出世一时落于名言,无有实质。
“出世善根生”,这个性功德庄严,后续就是以光明满足,所谓的形象庄严成就来提示我们,悲智二心必然光耀世间,普利有情。因为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国土庄严是以无情表达,不假修持而来。那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性亦复如是。若有“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是形象庄严成就,必然能普利十方,满足一切众生需求。
所以此“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种种庄严事功德成就,以令一切众生得具足受用,对自性中无亏无欠的真正的随顺。
如此种种庄严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必能平等地利益世间有情,最为尊贵,最尊最胜故,令一切善知识在此行法随顺中,舍弃一切词语对待。
昨天我们把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这个触功德作了一个学习。所有有情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来得遇自性,自性的种种庄严,皆会生胜法之乐,远离世间之苦。他这个次第是十分清晰的,来展示我们回归自性的真正的清净广大、庄严与妙用、不可思议的受用之力。佛法的回归,还要回归到我们所谓的妙用的这种利益上来,以广利世间有情。
我们昨天把触功德的文字作了一个提示。看下面的文字:
三种事功德成就
①庄严水功德成就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
他这个字就比较生冷一些。
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浃渫(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
因为这个字有多音字,它又十分地生冷,很不好处理,只有把它相续下来。来描述我们种种世界的所谓的不如意处,就是水带来的冰啊、涛啊,于人世间带来的害,大水大波乃至说流冰之类的。
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
面向它就会有无安的感知,背对着就有恐惧的忧虑,就是水给人带来的不安稳的感知。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
我们有时间可以到一些别墅区,他这个设置就感觉水比较对称。要是到一些比较杂乱的地方,这水给人感觉就不太安乐、安稳。
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
(阿弥陀佛)他发这个誓愿,是为了弥补这种过失,令这样国土的有情进趣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实际也是让我们回心照见自性之真实,开神悦体,也就是了解我们自性本具之光明。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学佛有个大的机制,若不回心、若不明心、若不知心、若不用心,总是心外求法,与佛不相干。
今天有一个上海的居士给我打个电话,讲他学佛十年,现在很苦很迷失,这样一个事情。从头到尾就是落在名言上、事相上,别人如是说、如是道理上,就不在自己心智感知愿望上去寻求。我说你究竟要干什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不要给我讲那么多道理,给我讲很多道理,我说你讲这些道理你自己都不愿意用,你还给我讲它干什么呢?
那我们学昙鸾法师注解的文字,亦复如是。要了解我们自身的渴望,要解决我们实际的烦恼业习的问题。若不这样,那我们就丢失当下的机制,浪费自己的生命,堕入烦恼这种业习之中了。实际学佛的确是要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当念的烦恼与业习,要不然实在是无益无利,空过时光。那我坐在这个地方,大家坐在这个地方,都有谋财害命的嫌疑。
这就是所谓的来启发有情回归自性庄严,这个功德之水啊,滋润十方,无造无作,毕竟安乐,所以在此处不会有“向无安悦之情”。因为你这个法性无造作,无对待,具足圆满。佛所建立的种种愿望,无外乎是揭示我们的本性最圆满的实质心智。没有一个愿望离开这个话题。
“背有恐值之虑”。象前面举这些例子都是会带来这样的忧虑与不安。
所以法藏比丘在因地之时,遍观诸佛妙土,如何令众生一时得以安乐向往。那么就发这样的愿,说愿我的国土,“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就是满一切众生之愿。所以我们所有的有为的、违愿的、或者说违性的作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修德效果,若不顺性修德,若不以利十方有情,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建立的,这样的世界与国土也是不可能建立的。
象我们在世间买个房子,有人以前买公寓,比以前那个十几个平方机制要好得多了,买了公寓以后又看别人别墅,感觉到这公寓不好住的,买了别墅又看到什么什么大的带高尔夫球场的几千平米的地方……这永远是对比,甚至有一个国家的权力他也要另外一个国家,有一个地球权利还想到地球外面去扩张呢,他永远得不到这种安乐的。
那么极乐世界为什么会建立这样令众生能“无一不可,开神悦体”,有次序的这样一个环境呢?就是来揭示我们自性安乐的如实一面。
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他借用天亲菩萨的言词,我们在读诵的时间,就感觉到十分地踏实、安乐与宁静、具足,没有亏欠。凡夫心业中,若是举心动念,必有所欠,必有所不满足,必有所不相应。你若不顺性,举心动念你可以看得到的,你可以善于观察,我们可以善于观察。你所有的举心动念,若不是顺性、顺智、顺悲,所有的举心动念,绝对是有亏欠的,有要后面弥补的这种感知。
所以昙鸾法师在水功德庄严处给我们揭示了这种平满、开神悦体的水功德的安住实质,来充塞我们的心理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文字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设计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离开你现前一念。所以这个教言机制也就是令我们一念启发,种下一个圆满的修德的种子。那性德的种子不需种的,无来无去,不假以造作;这个修德就是佛回施与我等,令我等在这个无造作的顺性中得见修德真实,就是所谓的顺性起修的真实安乐。
阿弥陀佛已在这个顺性修德中完成具足圆满的功德罢了,他把这种功德通过文字,历代善知识传播,像我们说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流支一直到昙鸾法师,用种种文字给我们传递这种修德庄严,以显自性不假造作的心智的这种清净与圆满。那么这个修德的种子,假以言词,假以得见,假以回施,假以受用,都可以相应的表达的,实无实质。因为万法无有自性故,取用有异。好比我们取浊土净土,取烦恼、取安乐,皆是熏习而来,缘他而生,不是孤起之法。所以来给我们回施这样殊胜的顺性起修的修德,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我等,令我等心智中有这种安然相,有这种安然的印契的种子。那么遇到这样的环境我们就会喜悦随顺,那我们就会通过这种随顺得见、确定自己自性的具足。若没有弥陀的报德,我们想安住在自性的这种光明之中,人往往的确会泛空,或者会迷茫,或者会不信,会畏惧。
这个水功德的庄严,乃至后面的庄严莫不如是,来解释自性。
好,我们读下面的文字:
②庄严地功德成就
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qiao(高貌)峣rao峻岭,枯木横岑。岝zuo峉ge(山不齐貌)陉xing(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xiao(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he。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葻葻lan广泽,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的无所属,亦非不属。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昙鸾法师在每段文字中首尾相应,皆以天亲菩萨的偈子来开章收尾。使我们在阿弥陀佛报德国土中,来体验他这个清净庄严种种功德,这地方讲地功德成就,来细说地国土的庄严。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现在在我们国内房子越建越高,但是观十方无碍那是不可能的。好比说有一些可以旋转的餐厅什么的,它只能看四方了不起了,看十方是很难的。就一些灯塔性的建筑物看十方也不容易。起码下方不可及。
极乐世界因为是以无碍力所建立、清净心愿所建立、顺性所建立、无染污而建立,所以说会有这样的功德,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此四句,名庄严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这是昙鸾法师跟我们拉关系,让我们亲近这个国土,实际是来亲近弥陀的报德以显自性。我们这个自性,所见自性实难。何以故?性无色,性无名,凡夫用之,处处皆染,处处畏惧;诸佛用之无染无著,广大庄严。所以这个地方是通过广大庄严善巧具足令我等得见自性之妙用,要不然我们就在自性中会受沉沦之苦、取舍染着畏惧之苦。虽是同一法性,取用之异,天壤悬殊,悬殊十分大,大在什么地方?就是报德之异。一个是清净、顺性、利他、智慧之报德;一个是染着、颠倒、虚伪之报德。我们现在也是个报土啊,我们这是业报之土;阿弥陀佛是殊胜愿力业报之土,同样是同一法性,所以这种认取的对比,能令我们真正确定自心自性之所谓无色无相。令我们万法唯心处,弃于一时境界,得以自在力。
那么在这个一实境界中了晓觉知,十法界必然现前。在法界体性中无畏无惧。那么若入地狱界、畜生界、饿鬼界、人天修罗界,乃至说是声闻、缘觉、诸佛界,你可以进趣自如。何以故呢?此法界炳然,实无一尘可得。十方刹土如梦如幻,乱起乱灭,无有实质。这个所谓乱,相互交织业力故,业力显现故。十方刹土中,十方法界中,实无一实质国土,皆因业力而现。这个地方来给我们彻底揭示性德、修德之差别,彻底让我们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未来,延续自己的未来。所以佛来给我们对比。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嶕(高貌)峣峻岭,枯木横岑cen。
他比喻这个国土,读着就很不舒服。……他这每个词都一大堆解释……嶕,高峻不平,枯木横岑,参差不齐,到处枝叶交错,…… 来形容这个世界的这种……怎么说呢?高低不平,种种险峻。
岝峉(山不齐貌)陉(深山谷,亦山陗貌)嶙(深无崖)莦(恶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盈壑。
这字很难读很难读的,他这个原文注解很长,把这几个字凑到一起很难。
茫茫沧海,为绝目之川。
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绝目之川。
葻葻广泽。
就是草淹没的沼泽之地,一眼看不到边。前面讲的是峻横的山领,都是凶险之说吧,荒无人烟之说。
我第一次到甘肃的时间我就感受十分深刻,第一次到甘肃,到山丹下车了,我站在车站的那个地方,就晕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环境。因为在内地有树木啊、人群啊、庄稼什么的,或者是城镇什么的,到那一看是什么样子呢?你们如果要去甘肃,得有点思想准备,那个风一刮是黑色的,风是黑色的,那个风吹那个电线,嗖嗖嗖嗖嗖,人看不到的,有五六棵杨树,孤零零地立在那个地方。我说这怎么活人呢?心里就打鼓,内地是黄土,有庄稼,一般的黄土荡起来的机会都不多,它有庄稼什么的,有城镇什么的;那个地方,我说人生活在这个地方,要有一定胆量的,要鼓足勇气才能生活。
我们这个世界很多地方真是很奇特,我们去青海,青海是我们国内比较大的省份,走了三天,没有看见几个人。为什么?整个青海五百万人,现在一个昆明大概就四百多万人。一个青海,那么大的一个省,都加起来,全部加起来五百万人,车就跑啊跑啊就看不到人烟?为啥?没法生存,高寒啊,没法生存。我们的国土的确是有这些感知。
为无踪之所。菩萨见此,兴大悲愿
看到这样的国土真是感觉到……实际这个国土就是我们的心业。你看种种描述都是我们的心业再现出来,也是娑婆世界之现。菩萨兴此愿,要建极乐世界之愿,他这个愿就是极乐世界的缘,我们的业就是娑婆世界之缘,但是根源在皆是法性。娑婆世界是这么浑浊、这么凶险、这么令人生畏,还是来自于法性,从法性海中流出;那么极乐世界这么庄严,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建立的,它的来源还是法性之海,还是从法性中流出,同一本源。那么净浊二用一时就建立了。一个清净愿力延续,一个是无明业相延续;所以一个顺性而立,一个逆性而为。
那些大自在者在顺逆二法中得自在,入众生境界,是诸佛乘愿而来,度化有情,所以在浊土、在净土皆得自在力。何而故?了晓法性故。凡夫因为无明业力故,沉沦于浊土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哀悯此类有情,在同一法性中,建立清净国土,令其进趣,离苦得乐,顺性得以出离。
那些真正的大威德者在顺性、逆性中皆得自在,所以入佛境界、入魔境界是一切威德者自然安立。我们现在就在无明境界中,不能自拔,所以诸佛如来顺性建立国土,令其有情顺性趣入。我们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有所真正清晰的认知了,浊土净土皆是方便了。苦乐有别啊,但是毕竟其本性一如。
那么在这个教言中,佛以顺性修持的法则建立清净国土,逆性者必然是浊恶之世。凡夫迷失自性故,违缘建立世间,所以种种苦难,浊恶而生,浊恶生起来。所以以顺性、以逆性,皆不离于法性,大自在者在此无分无别。若以浊土度化众生,若以净土安然住世,顺性享受种种法味之乐,自他具足,所以净浊皆得方便。众生在浊土就迷失自心,多生畏惧而不能出离。所以诸佛世尊如来以大善巧、方便誓愿建立国土,令众生顺性得以出离,往生净土,得见自性。这实在是依大愿而建立。
菩萨见此,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地平如掌。宫殿、楼阁,镜纳十方。
有些地方的人喜欢玩那个琉璃球,琉璃球就象水晶球一样的,是特别容易看的,你可以做很多,每一个琉璃球里面都可以很圆满地照耀着周边,一个球里面你点一个墨点,其他的球里面都会表现出来。这个说镜纳十方,我们每个众生的自性心智圆满亦复如是,就象那个摩尼珠一样,各个可以镜纳十方法界,犹如帝珠。
过去的人就会拿这珠子来施教,我们没有这个珠子,有这个珠子可以看得到的。假设我们每个人举一个珠子,我把一个珠子的一半染成黑色的了,你那珠子一拿出来也会映出黑色的东西来。每个珠子都会映出,只要它是圆珠子拿出来能映光,都会有那样的感知。
我们的心性亦复如是,有如意自在之力,可以映彻十方,涵纳十方,无染无著,非来非去,但以业相而显,因缘而显,缘灭因缘灭,此法荡然无存。因缘而生,现种种相,说若浊若净,若苦若乐,实无一物可得。所以菩萨兴此愿,镜纳十方。
的无所属
一般我们在这世间比较苦恼的是什么?名字我、东西我、烦恼我、病我、健康我、智慧我、愚痴我。今天有个菩萨给我打电话说:“哎呀我有病啊,我烦恼。”我说你是烦恼还是有病呢?他就死死抓住这个地方,“我现在学佛十年,我很烦恼”。我说这病,病不是你的,他就死死的抓住这个地方,最后我就问他一句话,我说你心里究竟渴望的是什么呢?你什么也不要跟我谈,就是所谓的愿望问题了。
实际我们这一切感知中是无所属的,是无自性的,是无我的,一切本质性必然是寂静的。往往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认四大为我、认烦恼为我、认业习为我、认感知为我、认某种认取为我,这是开始产生我之执着、我所之执着、能所之执着,造成混浊之世间,就是我的世间、轮回的世间、无明的世间。
“的无所属”。我们要能把这一句话运用出来,你那个自性也会畅明,你可以做一个轻快的人,远离执着的人,不会再去执着一个“我是个什么”来强制自己,强制自心。
象我们在学佛人中,强制自己什么?就是知见:“我是对!我是正确的!”有的人会抱一个正确犯重大过失,去伤害别人,伤害道场,去逼迫别人。为什么呢?就是有一个我、我所。世间人都是以得失为我,我能得到什么,“我”这个知见是很厉害的,这是我的,属于我。所以“的无所属” 。彼国的国土、房舍随心自在,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那么随身而行,没有门号,也没有门牌,不属于谁,任何时候欲饮食,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用已化去。
象我们现在有一个大寮,吃饭都要去做,要去劈柴,要去烧火,要去做的。那你说我用完了,我这个钵往这一放,自然化,它化不去,它没法化,因为啥?你的业力坚固,执着坚固故,化不去。化去了我们那钵装不成饮食了。极乐世界是欲饮食之时,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一时充满,欲需者就现,不需者化去,这是顺性建立,如意自在。这就是无我、我所这种机制建立的清净报德。那我们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说的十分的清晰,那就很坚固了我们现在这种果报。
我经常为这个事发脾气,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拿到那个地方了?你怎么把我的东西给放到常住上去了呢?不象话,对不对?这个“我”属于我嘛,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嘛,对不对?实际是不是的呢?这色身属于你吗?属于你,阎王老子找你算帐时,你说这不属于你了,属于我,看你当家不当家。崩溃的时候,有病的时候,烦恼的时候,沉沦的时候你都不当家。有人说这个不是我,可能意识是我吧?我要有一个正知见,正知见属于你吗?正知见是个什么?法无自性能属于你吗?无来无去能属于你吗?
有人抱住知见,痛苦一生啊;有人抱着“我”,痛苦一生;有人抱着邪恶,痛苦一生。那为什么呢?就是妄想执着罢了,佛讲的很简单,“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都会念,但一到事上,我就要执着,你怎么的?他就要执着,为什么要执着呢?不执着他活不成了。因为他不愿意活一个轻安的人、智慧的人、慈悲的人、原谅别人的人、原谅自己的人。我们要能放下,你会得内在智慧轻安、慈悲轻安、寂灭轻安。你会原谅自己,原谅别人的。怎么原谅自己?不再负重了;负什么重?执持一个对、一个错、一个你、一个我,那就很负重啊。
这里诸位善知识会观察得到的,那么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会观十方无碍,心智无碍。因为我、我所的破除,我们就会心智无碍,观察无碍,用法无碍,入浊土无碍,入净土亦无碍。浊土尚可住,况且净土呢?对吗?你怕什么呢?
所以“的无所属”。我感到这句话十分重要,对我们染着知见之有情、负重之有情、是非分明之有情、善恶判立之有情,你我强制之有情,这个“的无所属”十分重要。能把这个地方认识透了,人也就真是千年重担一时放下,就不再那样执着了。执着太苦了,你执着善也好、恶也好、对也好、错也好、我也好、你也好、凡也好、圣也好、邪也好、正也好,总是那么累,太累了。
阿罗汉证得圣果的时候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编注:阿毘昙毘婆沙论卷第52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阿罗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什么?重负一时卸下去了。象证得欢喜地的菩萨,他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喜欢呢?无始以来的执着,一时断除了,身心生悦,于一切法则都生起喜悦了。因为见思二惑不能染,不能蒙蔽此人心智了,他会生起喜悦,我们称为入欢喜地嘛。
我们有时学佛学的太累了,我感觉到累,这个累,真太累,就是有我、我所。我上一次就生过一回烦恼。他们给我结缘了一个塔,很漂亮,结果我找不到了,我就到处发脾气,把我的塔给放到哪去了?实际也不是我的塔,谁的塔啊?那个心生烦恼,真是烦恼大了。有时我们争个知见对错,“我是对的,你错了!”对方不接受,好,跟他干起来,结果就都烦恼,谁对谁烦恼,谁错还烦恼,我错了心里不甘心;我对了,你不听我的,也不甘心,都是烦恼呗。就是这个执着啊,放不下。
那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智者,作为一个学佛的慈悲者——智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呢?无染无著故;悲者能原谅自己,能原谅别人,何以故?不愿意有情受苦故。我们自己受苦,划不来;别人受苦呢?那十分不合适。
亦非不属。
那你说谁用就表现在谁的事情上,好比说我们用慈悲的时间,那慈悲的愿力就属于你;用智慧的时间,智慧就在你的生命中表现出来。它不属于你,但它可以表现出来,表现的时候你又不能说它无有所属吧。所以诸佛如来,智者之代表;凡夫有情,无明之代表;虽然无属,虽然无自性,各有所属。所以这个地方它这样讲,亦非不属。你要说没有属,凡夫有情还背个苦与浊,执着对待。诸佛如来自在光明,清净安乐,你说没有属,它还有属。表现在这个所谓的若缘无明者,浑浊、痛苦、逆性;若缘智慧顺性者,安乐、清净、自在。所以亦非不属。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
所以处处都是安乐、庄严、依止、安稳。我以前遇到一个住山的出家师父,说我:“哎呀,以前听说你也是住茅棚的,你折腾这些东西干什么?”就是说盖房子干什么。我说:“我一间也不愿意盖,也不会盖,若是大家没有地方住,下雨了怎么办?”他说:“住山洞。”我说:“山洞你住去吧。”为什么?有几个人能住山洞啊?有几个山洞可住啊?印度的山洞多啊,大啊,但印度的山少啊。印度的平原比我们中国的平原多三倍,可使用土地比我们中国多三倍。开着车跑我看不到边啊,就是大平原。你说上哪儿住山洞啊?我们上哪住山洞啊?这个山上我们找了很长时间,找了几个山洞啊?谁找出来了?盖房子,实在也是没办法。
因为住山是为了道业,我们盖房子也是为了道业,要是我们心无染著,只是为了道业,盖房子也是“宝树宝栏,互为映饰”。要是“我”盖房子,那就不是,那是牢狱,铁门铁窗,你等着吧,因为一盖就会烦恼的。这个我感觉我们的发心十分的重要了。所以菩萨立誓愿,我们要在建设寺院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立愿,顺性安立,自他二利,皆是以愿力而立。
我们这个苦业、染着业、无明业,就是因为逆性而建立的。所以顺性逆性处,你得见方便就好。一个是无明业,一个是清净愿力业所显。这个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的认识到自己、一切有情所顺法性根本安乐所立的自在力,所以我们称为能了解其自性,就是说见其自性、认其自性,那就会明心啊。所谓心者,若是无明心,若是愿力心——愿力心即为庄严心、顺性心;无明心就是流转心、覆蔽心、苦难心、逆性心。那你要明心见性了,你自己择取吧,对不对?你用哪个心?你用哪个性?本性一如,你怎么也颠倒不了,你怎么也蒙蔽不了。唯有在这个择取无明业、逆业、苦业与愿业、光明业、顺性业,这两个因缘所表达的。诸位善知识啊,一定会在这个法则上、在心智上,处处地、透彻地、清晰地、不要保留含糊地去审视观察与运用。
昙鸾法师通过天亲菩萨的这个文字,天亲菩萨通过这个文字来表达《无量寿经》的实质内涵,《无量寿经》来表达我们心地顺性庄严,阿弥陀佛所证实的真实功德。所以步步深入,令我们趣入自身心智的自在力所在,就是自在所在、自性所在,令一切众生出离无明沉沦。
宝树宝栏,互为映饰。是故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他开章与收尾都用这个来收尾,实际还是让我们来回归到天亲菩萨清晰的文字教言中,不让我们走得太远了,没有太多的花名堂。现在讲法容易与人造成混乱,就是脱离主体。这个在唐朝的时间批的就很厉害了。尤其是象道宣律师他们这些善知识,痛呵讲席啊,象这样设座的地方,就骂:“你是不是魔子啊,你下来!”就这样子。所以未得五停心之前不许说法。(编注: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观、五度观门、五度门。)污染世间,祸乱人心,妄自发明啊,痛呵,过去是痛呵的。道宣律师举个例子说:过去《华严经》,就是这么厚的《华严经》,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也就几页纸就写出一个书。干什么?解释《华严经》。现在的人一品就写十卷。越解释越多嘛。我们现在,又在古人的基础上一卷再解释十本书。哎呀,世尊授过记说:如乳加水。就是一斗乳中十壶水加进去了,但得乳色,没有乳味了。
所以昙鸾法师做了一个好样子,不把话扯很远,马上把你拽回来了。我们还看原注,前一句是原注,后一句还是原注,让我们回归到这样的善知识的法则中,不至于迷失。我感觉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说教方式。现在讲就比较难一些。
那一年我们在这学《观经四贴疏》,他们把它整理出了,八十万字。我一看说烧掉,要烧又想整理了一年,又不忍心,以前整理出我都烧掉,这是不忍心烧掉了。八十万字,总共四贴疏有多少字?纯粹是胡扯八道,就是罗嗦的话,太多了。我们现在的人心智羸弱,你解释不清楚,要反复地说,一个问题要讲很多很多,还希望大家能理解,实际很多真是废话。对善巧之人来说,都多此一举啊;那么对智者来说,要善于剥离吧。
好,我们读下面的文字:
③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此四句,名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忧虑百端,为之毛竖。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鸣宣道法。视之无厌,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虚空庄严功德成就,水、地、空——这是三个功德成就。这四句偈子,天亲菩萨的文字很美啊,很优美很优美,虽然翻译过来了,还是很优美。
不用解释这四句话,读一读人心里感觉很美妙的。
此四句,名庄虚空功德成就。
我们看我们这个虚空中庄严是什么呢?乌云呗,好的时间有彩云,平常时间有白云,要是天晴得十分好是蓝天,其他还有什么?鸟飞,还有什么?没有其它的了。
他这个说“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殿堂,我们这个殿堂就是太简陋了,有的很多地方殿堂里面很庄严啊。宝交络,罗网什么,幢幡什么的,种种庄严具。
罗网遍虚空,那人呼吸不是不舒服吗?不是的,这是个比喻,是我们看得见的一种形象比喻。要是直接把极乐世界的庄严给我们说,我们没法了解,所以是类比说。
还是希望各位顺性去建立国土,或者说念到诸佛悉皆现前,能得见极乐世界,肯定你再看这话,你认为它太腼腆了,它肯定说的不相应,因为这个喻说,终不如实。它不是如实的说,是喻说,打个比方,这么说。
实际象宝交络、罗网,我们知道,我们能感知得到,要不然那没法说,光明网相,庄严网相,我也讲不通,要是离开比喻我也没法说。我也说不来,不知怎么说好。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此四句庄严虚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
它这个土又读(du)嘛,国土(du)。为什么读国土(du)呢?台湾人都这么读的。
烟云尘雾,蔽障太虚。震烈[雨/替](雨声)霍(大雨),从上而堕。不祥灾(天火)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每自空来。
就是怪异的天经常会出现。
忧虑百端,为之毛竖。
我不知道这个毛竖,大家有没有感觉。有时候到特别怖畏的地方,人就会毛孔冒冷气,毛骨悚然嘛,炸起来了,毛竖。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国土,宝网交络,罗遍虚空。铃铎宫商。
铃铎,“铎”我们看不到了,古代人那个编钟,有铃有铎。铎大概是那种东西,是个单板子,铃是个圆的,编钟嘛,就是圆的;铎就是一个一个板板,一打“叮叮”的出宫商之声,是那样子一个。这解释的是“大的铃”,我见过铎,铎是一个发音的金属板。现在南传佛教,化缘的时候还敲铎呢,那叫铎,我们那叫云板,拿那一敲,“叮……”人就出来了,就拿着大米出来了,他们就那样的。两个人抬着一个那个东西,跟我们的云板差不多,但特别厚,一敲那声音很响的,“叮……”一个村子都听到的,大家就都出来,一个人捧碗米什么的,他们版纳还是这样的。
铃铎宫商。鸣宣道法。
实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风声、雨声、鸟声,乃至说火车叫、汽车叫,什么声,也是在宣化无常、无我、苦空,实际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只是说迷失了自己的心,认为他没有宣化。你看什么声音不是无常的?什么声音不是无我的?什么声音不是寂灭寂静的?都在宣吐法音,只是说我们没有法心,没有道心,所以闻不到。
鸣宣道法。视之无厌,
这还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这个心智,让我们心智造作得到满足,人一满足就宁静下来了。那我们通过观察满足了,人心就不再造作了;人不满足的时候,心一下子都不休息啊,这样那样,那样这样……永远不休息,很苦很苦的。
以前在家的时间看他们准备装修房子,买这个材料那个材料,跑跑,跑半个月以后,烦的,累的啊,不满足,盖完了,还是这不行那不行,拆掉重新来。
“视之无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顺性实在是不容易建立。你今天看着好,明天看着就不合适了,不相应了。
怀道见德。是故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一切的所示现之物,皆是顺性建立故,所以宣吐妙法之音。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中,能不能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本性呢?若能观察得到,那么亦会处处闻得道法之音,乃至宣布道化,利乐世间有情。你看我们平常凡夫的无明心智中就是染着,对待善恶取舍,就是不完美不具足,总是有挣扎的东西,所以这个虚空庄严是令我们在一切时处所涉及的法则,莫不都是在闻法、修法、行法。
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样的庄严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兴起大悲愿力所促成。我们通过这二十九种观察,一定会进趣一种心智,什么心智?顺性者满足,顺性者安乐。在阿弥陀佛令众生满足的这些愿望的加持下,令我们得见自性安乐,要不然我们与性德的距离特别大,没有弥陀的修德的回施,我们与性德的认知的机会基本上是没有的。我们经常在虚妄的执着差别造作的修德中、修持中去徘徊取舍,很难与本性的清净的种相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个信量(61:40)二法中彻底揭示了,令我们进趣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广大、自性本来具足的心智,让我们自我了解。天亲菩萨在十七种庄严中以总相,乃至十六句细相分中,处处令我们得见自性,得见自性安乐。
行,我们还读下面的文字。
9、庄严雨功德成就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是事不果。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
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雨花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这个说雨功德成就,我们以前读雨,它这个读雨(欲)加重了一下,这个雨就是普遍的供养,普遍的实施的一种法则。雨花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此二句,名庄严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昙鸾法师特别有耐心的在每一种庄严中,都这样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对比观察。在凡夫心智中,对比是很重要的一个择取的动力。那么大取大舍的状态归入了不取不舍的法性,要没有这种大取大舍,我们很难厌娑婆,信极乐;很难厌逆性,顺性回归;很难厌苦向乐,很难这样做。所以他不断地耐心地,在每一个庄严的语句之后,这样不断地引导我们。“佛本何故兴此庄严?”
见有国土,欲以服饰布地
印度人有这个习惯,我们中国人没有。中国人把衣服铺到地上去让人践踏的概念没有。我们中国人的衣服从“胡服骑射”那个成语以后,基本上裙子就断了,就开始穿胡服了。这种一两千年的机制大概是有的,起码七八百年吧,这个机制太大了,我们的衣服现在就紧紧的裹在身上了,已经不可能了。那最早中国人的衣服也是衣裙,它方便,一拉出去就是地毯,你知道吗?想想我们中国人这个衣服,没办法。
现在到印度,你看一看,白衣什么的还都是披单,它有这个风俗习惯。欲以服饰布地,因为尊重故,他有这个习惯,好比说有圣者来了,他把衣服铺过去以后,圣者从这上面践踏过去,走过去以后。他就生起极大的欢乐,感觉受到加持了,他把这个衣服带回去穿到身上,感觉很荣耀,很喜悦,跟圣者结了一个很好的因缘,供养的因缘。
我们都读过释迦佛因地的故事,他就把自己的头发解下来,就铺在那个地方让燃灯古佛走过去,不至于脚踏到泥土上。实际那个泥土是帝释天化出来的,就是看你咋办,他们都铺,把所有的地方都铺好了,忽然出来一块泥巴地,燃灯古佛要走踩到泥巴地上。实际就是看你发心嘛,你不是说你发什么心供养佛吗?没有衣了,衣供养完了,就把头发解下来。我们和尚就没办法了,怎么也没办法了。这是释迦佛的因地嘛,我们都读过这个故事,他是这种习惯。
现在到印度,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机制的。我们到版纳的时间,他就把白布,一匹白布扛上来了,我说你干什么?铺地。他们就砍芭蕉叶,一砍一个芭蕉叶,来给你铺铺,让你走过去。那我们汉地的时间就是给你铺个地毯什么的,我都不主张我们用地毯,那迦叶尊者来了我们铺什么呢?一般来我们都铺个地毯。迦叶尊者来,我们铺什么呢?建好了再说吧。
欲以服饰布地。延请所尊。
他这个习惯呢,现在在热带地区还都是有的。因为热带地区的人赤足,不穿鞋子。所以那个衣服铺到地上,很尊贵的一个状态了。要我们穿了鞋子,钉上钉子,你有什么用了,对不对?还给你铺那个有什么意义,对不对?世尊在世的时候,托钵是要赤足的。我们那个地方,我去托钵,到版纳、到其它地方托钵,也必须得赤足的,不赤足不行。因为什么?世尊都赤足,你怎么能不赤足,对不对?我到东北有一个出家师父就问我:“你骄慢什么,法师,你怎么不把鞋脱掉?”我说:“这大冬天这么厚的雪……。”他是因为他赤着足呢,他行头陀。穿一个夹衣,就光着足,“踏踏踏”走过来了。我们在一起用了餐,他就批评我,说你一点都不象佛陀的弟子啊,你怎么穿鞋子?我说惭愧、惭愧、真惭愧。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加上气候的差异。要是到了南方你要穿了鞋子,你没法活人呐。雨水多,雨水是很多的,“嚓嚓嚓”一下雨,你那鞋子没法穿。过去没有胶,象我们现在人这个胶制品,这个制品,那个制品。过去都是布鞋子,皮鞋子,一有水就踏湿,踏烂了,所以说赤足是最好的。就是根据自然环境,带来的一种风俗习惯。是这么个因缘吧!
或欲以香华、名宝,用表恭敬。
我去印度的时间,他们给了我很多七宝宝石,什么珍珠玛瑙,反正很多,背了一大袋子去了,到那就……撒习惯了,现在看到就想把它撒掉,现在还是这样的习惯,一看就想把它倒掉,就找到好地方赶紧把它倒掉,养成习惯了,什么都是个习惯。象我们一般人习惯什么?珍宝!多多益善,是我的。那他们的布施的心是什么?珍宝多多的,撒出去,这是个习惯问题,这也是个习惯。
香华,名宝。现在放光寺我看他们有时候……云南的花多呗,就买了花撒花。实际在内地这太奢侈了。享受过天人的生活一样。过去是天人散花,散的天花,要是我们要打七的情况下,你要是因缘好的话,天会降花的。但你要业报深重的人,你看落下来是树叶子的,或者刮过来是灰尘。你若是善根成熟了,落的的确是花,种种天花,柔软美妙,香气芬芳,周边光相,那个花落下来有光的。
要是我们业力成熟了,刮黑风,是这样子的。我到甘肃下过一次土嘛,我说真是稀罕,天降珍宝,下土,他们甘肃下土。(有人问是沙尘暴吗?)不,不是沙尘暴,它那地方总下土,明明就是下土,天全部都是黄黑色,好了,你站那用手一接,一层土,下土。那也是珍宝嘛,黄金,天降黄金。
用表恭敬。而业贫感薄,
那有人没有珍宝供养怎么办呢?我们去菩提迦叶之后,我就在佛的菩提树那个地方,我就把一袋子珍宝放那地方,他们谁来谁摸走俩,我说挺好的,供养他们了。在释迦佛证道的那个座那儿,就供养很多人,他们就在那摸,很好,跟大家结个法缘。要是没有(珍宝)怎么办呢?没有,你就没法供养了。这个可能就为了满足这个因缘。
是事不果,
那心里有亏欠呐。
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常雨此物,
常雨七宝,我们对这一定要真正的常生供养佛的心,不要把好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经常供出去最好了。尤其是佛法僧三宝,稀有圣地。你穿金戴银白搭,我告诉你。有时候还沉重,对不对?有人还会抢还会夺的,你供养佛那是无穷的出世入世福田。对不对?他们这个感触很大的。我们中国这个佛牙舍利,到泰缅的时候。他们那些法师回来和我说,我们站不起来,戒指什么的……,坐在那个地方压得站不起来,走不动,太多了,人往那投,把他们搞的一压站不起来,实际是真是很感人。就是说,你看,佛有遗骨于世啊,令众生诚心供养,也很感人嘛。
“愿我国土,常雨此物,满众生意。何故以雨为言?恐取著云:
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他又设了一个问:
“若常雨华、衣,亦应填塞虚空。
天天下、天天下,不把虚空填满了?
何缘不妨?”是故以雨为喻。雨适时则无洪滔之患。
就是适量嘛,适量的雨水,不要太多了。太多了,真吓人。七五年发水那年,很多大人吓的,感觉惶惶不可终日的,我们都去游泳跑着玩去了,没有感觉,可能孩子幼稚无知吧,很多大人吓得脸都变色了,那大水过来,呜呜就过来了。我们去游泳去了,大人吓的脸都腊黄,那就是洪滔啊,可能现在我遇到了也会害怕,十几岁的小孩没有感觉,一点感觉都没有。
安乐报岂有累情之物乎?
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东西,累人真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大家对家具、用具、房屋有没有感触。有个居士跟我这样讲的,打个电话说:“师父啊,我烦,我想逃跑。”她就想去寺院的意思,因为照顾家庭,我说是不是照顾房子累了?她说六七百个平方天天擦呀擦呀,把我累死了。我说活该,谁让你没事惹那么多烦恼,对不对?以前我感觉家具这个东西就累人,开始是个新鲜嘛,买回来又打扫什么的,半年以后到处都是灰。
象我们这殿堂一样,真得打扫打扫了,都是灰。现在谁是香灯,你来打扫打扫,太脏了,地板……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厚黑厚黑的。不行就大家打扫打扫,那上面太脏了。不行就换个负责任的,香灯不负责任太不行了,这地方太脏了。你们商量商量,找一个愿意干,愿意做的人。干净一点,你象这个沙弥不是做下来了吗,殿堂,后面的果报咋办?太脏了,里面的灰……从第一天我看就这样,我们每天捻香,用最恭敬的心供养佛,一摸,每次摸一把灰,我说香花供佛还可以,以灰供佛,心里不舒服啊。你就是你再没有分别心,还是凡夫,要么替一替,要么换换人,不行啊,不合适。
那么没有累情之物。你看我们自己用的东西啊,什么累了?你感觉不愿意干就是累了。极乐世界没有累,因为它是随心所现,房子想要七百平方,就来七百平方,想要随身,就刚好丈尺就可以了。宫殿欲大则大,欲小则小,所以没有累情之物,我们在这个世俗之中真是太容易累了。
经言:日夜六时,雨宝衣,雨宝华。宝质柔软。履践其上,则下四寸。随举足时,还复如故。用讫入宝地,如水入坎。
这个文字,我们读《无量寿经》都会清晰,会读到这个,到弥勒佛降世的时候,我们大地上的用具的东西就是这样子的,脏东西它自然会有莲花一开,脏东西进去了,一包,没落到地下了,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就那样。我们现在太没有福报了。垃圾,放光寺这么个小地方,这么几个人的垃圾,常愿师我们研究了四次了,也不知往哪儿放。跑了几百米以外才看到个地,建个垃圾室,就是垃圾没地方放,拖累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实在是五浊恶世。要是莲花一开,脏东西往里一放一合没了,多好啊!这人福报差别太大了。那时候也不用清洁工,什么也不用用了,对不对?他自然福报啊,在《弥勒下生经》讲的很清楚的。真是这样子的,这不是神话,就是果报差别,因果报应差别嘛。
是故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它只显华衣,没有显香普薰的实质内容,他到这就止住了,可能昙鸾法师不好烧香,或者他那个时代不烧香。但这个无量香普薰啊,在佛教来说,香者,守护戒法,名闻十方,令一切众生信心生起之清净,此为妙香,此为普薰。这个地方善知识也没有烧香就过去了。
我们提一下,就说戒得清净,名扬十方。令众生闻者生起信心,清净信心,那就是普薰法界啊,戒香普薰。我们烧香也是这样子的,你要很重的烧香,果报很好的。但你要烧香,可不要自已去说,我为了贪图嗅这个香味,我才烧香的。要有供佛之心,供养净化世间之心,令众生离热烦之心,这样就比较有意义。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10、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这是所谓的光明庄严功德成就,想想在这十七种庄严中,什么妙相,备诸珍宝性,都没有离开光明庄严,光明功德成就。此处宣化是佛慧之日,大光统摄,一味光明。这种平等的回施,能除世分别执着之痴闇,令十方九界的差别痴闇一时消融,这个痴闇冥说的是九界差别。
它这个地方要强制的讲一下,要不讲,我们就对“佛慧明净日”,对这个“佛慧”无所了解,佛慧以别九界智慧差别,所谓“佛慧明净日”。佛慧者,菩萨、声闻、缘觉、人、天、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这种种类不能名佛慧。虽然本质一如,那我们先不管他,先说这个佛慧,佛慧明净日。除世,这个世是三圣世间,不管菩萨、声闻、缘觉,这样的世间,不管是人、天、修罗,这样的善道世间,也不管地狱、恶鬼、畜生,这样的恶性世间,这个世间痴闇冥一时除尽,是佛慧所现。这个地方要有个概念,没有概念,你对净土法门的完整了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的了解,是不会有深入的。这个地方不敢含糊。所以“除世痴闇冥。”
前一段我们在讲这两句话的时间里,把这个痴者,因为未尽细微惑故,未尽一切业习故,所以是为圣道之痴。所以佛所见故,佛见这些菩萨、声闻、缘觉,种种善巧,种种威德,视为痴相。何以故呢?没有究竟圆满故。那么三界忽明忽暗,好比说我们这个六道众生,色界、欲界、无色界,此有善恶有情,若明若暗呢,无有一定,所以视为暗。那么地狱、恶鬼、畜生,但有其苦,所以称为幽冥众生。所以 “除世痴闇冥”。以判九界有情,咸得大利的真实功德。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
项背日光,我不知道大家见过人带项背光的有没有,就是背有光,项有光,称为圆光。没有见过?我见过。大家都没见过,我见过。你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佛教,这个圣贤之类皆有背光项光,项光就是脑袋壳上冒出的光,后光就是后面这个光,这个它是个名字。日光是圆光之义。
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昙鸾法师这么讲,比较直白,讲九界呢,能破九界之痴闇冥,我们就有一个比较亲切的感知吧。因为有人贪色界、无色界安乐,就是贪图禅定,贪图种种功夫,这一类人只能堕到色界、无色界,就很好的修持了,很大的功夫了,他没有去处。再一类有情贪染于善报,那这样的人只能生欲界天,沉沦三有。所以以此,佛要破暗,这样的暗心。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的人很多,“除世痴闇冥”。有人向往菩萨圣法六度万行,有人向往声闻独觉之解脱,佛在这个地方还是“呵”的,这亦是暗冥之心。
《无量寿经》处处讲发无上菩提心,我们有时会忽略这个问题的。我向往善道还不行啊?我向往禅定学功夫还不行啊?不行的,差的太远了;你说我修声闻道,得寂灭涅槃还不行啊?不行,差的远了;你说我观十二因缘得独自觉悟还行啊?不行,差的远着呢;六度万行自他二利还不行啊?还不行,差的远去了。为啥呢?没发无上菩提之心。这个净土一法就是令我们发无上菩提心,要不然与此法不相应。
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以无上菩提心为根本依止。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佛的果地觉,这个地方,佛慧明净日是特定宣化出来的。它不渴望你修善恶福报,不渴望你修种种禅定功夫,那么这也是三业之功,出不了三界。也不希望你修声闻缘觉,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这就是大智慧的心、大愿的心。这一段文字也是为了令我们对三界之善、三界之功夫,有一个逾越;对贤圣不究竟法则,有一个逾越;直归无上菩提。
学佛的人往往对这个地方不太乐意真正去了解,在这地方不下大功夫,就会丢失无上大利。尤如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你就会择法不究竟。择法不究竟的时候,你这个报德、你这个功德,必然不究竟,发心不易成故。看你发什么心,必然进趣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佛在这个教言中,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遵从无上道业。所以世间善恶之报莫遵循;三圣道——菩萨、声闻、缘觉之类,莫遵循;但以佛觉,但依佛教言,但念佛,但成无上菩提,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要是我们还发声闻缘觉的心,你这一生怎么能成佛呢?这跟大话小话没关系,是跟缘法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在这个法义上抉择不清晰,就贪图世间的善恶之报、苦乐之报,贪图世间的功夫之报,就是期盼神通啊,期盼功夫啊,期盼禅定,结果未出三界,修来修去还是三界生死之途。发心没有出三界故,这个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虽复项背日光,而为愚痴所闇。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闇。
入佛智慧,
这个地方最主要是入佛智慧,所以声闻、觉缘、人、天、修罗,非我所期盼,所以入佛智慧。
不为无记之事。
一般象这非想非非想天,没除无记之业,不为大方便自在,所以尚在三界沉沦。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
因为所有净土行人所依止的,皆是以阿弥陀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功德相安立所回施;非是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法所能涉足;人天善法、声闻缘觉菩萨所能回归,如此而矣。所以回向回归视为方便。要不然我们就会走一个弯路。与不了义教,与不了义法则去勤苦行持,一生与无上菩提不能得以真实成就。
故能除世闇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以光明功德普作佛事,照耀众生,咸趣无上菩提。这个照耀是“佛慧明净日”所照,是佛慧所照,非菩萨、声闻、缘觉、人、天所照,这个地方要有一个清晰的区分。不至于我们于无上菩提心,生不起抉择。那你可能发的不是无上菩提心,有人真就是发的声闻缘觉的心,有人就发的菩萨的心,有人发的就是好好做人(的心),先做一个好人,那你就先做个好人了。
现在社会上的人就在这个净土法门上,不引发大家发无上菩提心,这一生真是没救了,没办法啊!这个弯路就大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天亲菩萨、昙鸾法师处处给我们作究竟的依止,要以佛慧之日、佛慧之愿来照了觉知一切世间差别。
即是此也。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我们把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这段文字作了一个学习。我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无上菩提心,这个发心处去善思维观察,无上菩提心与一般的菩提心,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之菩提心对比,我们要有个鲜明的清晰的认知。若不然就容易一带而过。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 上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
-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