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非常重视讲堂?佛陀时代讲堂化佛教能否在今日重现

  佛陀为什么非常重视讲堂?佛陀时代讲堂化佛教能否在今日重现

  当我们利用电子《大藏经》进行检索,发现“讲堂”二字竟出现了1024次之多,尤其是在《阿含经》中,佛陀于各处讲堂弘法的记载比比皆是,根据佛陀时期的讲堂建设,或称这个时期为“讲堂佛教时期”也不为过。因而讲堂是佛教最初弘传佛法的固定场所,它包括佛教教育(对僧团内部及普通信徒的教育)、指导修行及僧团生活设施等建设。佛陀常随修行弟子一般是一千多人,有一次,常随弟子的规模扩大到了五千多人,佛陀便把弟子们分成二人一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派到各国去传教,并建立讲堂,以讲堂为根据地,努力发展与传播佛教。佛陀亲手创建的讲堂规模不一,最大的可能是竹林讲堂及只园讲堂,像著名的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的建设基金竟达九亿钱。据《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载,佛陀在毗舍离创建的普会讲堂,共住的僧众就有五百多人;《分别功德经》卷二载,仅只洹精舍就有七十二座讲堂,其他如善法讲堂、大林重阁讲堂、伽梨隶讲堂、集法讲堂、毗舍佉讲堂、普义讲堂、最胜讲堂等弘法最盛的讲堂亦散见于诸经论中。然而,佛陀对讲堂的创建也是随缘性很强的,最常见最普遍的,或崖窟或树下或洞穴或露地,皆是佛陀及其弟子的天然讲堂,尤其是居士为了发心请佛陀及其弟子讲法,即舍出一间舍宅,或为造一间简易的普通住宅,便永久性地成了佛弟子的弘法利生场所。

  据《释氏要览》卷下“讲堂制条”引用《佛本行经》之说,道出了佛陀最初建立讲堂的因缘:一日,许多比丘在一个大厅里学习佛法,当时众中有二个德高望众的比丘分别受到学生的爱戴,便各自宣讲佛法。由于在同一处所,免不了互相妨碍,引起弟子们的不安,佛陀便规定造立二个大厅,以专门供有修行经验及佛学知识渊博的师长讲解佛法和领众修行,这个大厅后来就叫讲堂。

  我国讲堂的设制比较早,据说孔子时期就有了讲学用的讲堂。至于中国佛教的讲堂建设,当随着佛教的东传而兴盛,尤以早期的义学沙门为最。据《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北魏普泰元年(531),于洛阳建中寺设立讲堂;《广清凉传》卷上载,五台山公主寺也设有讲堂;《唐大和上东征传》载,鉴真大师在振州建讲堂。这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讲堂化佛教的优良传统被中国的历代祖师继承下来了。

  讲堂化是佛教最利于传播佛法的方式,其一,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随处建立,不易受到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二,它启建经费极低,有利于大力推广佛教、传播佛教教义;其三,它直接建立于信徒密集地,而不是远离社会大众,与时俱进,更有利于密切地引导在家信众学习佛法;其四,以讲堂为纽带,组成轻便的佛教弘法网络,便于佛教组织规范化管理;其四,它对社会的良性影响更为巨大,可以更及时关怀社会及信徒,比如进行佛教社会教育、慈善及社会文化工作。

  现代新建寺院的花费是惊人的,数以百千万计的规模,不实用的寺院古老格局,建成即变为社会博物馆,或成了旅游景观等,很难说尽到了佛教的宗教教育职能。而讲堂就不一样了,或租借或建设,在人口密集区少万余元,多则十数万即成规模,然其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传统性的模式也是有优点的,只要善于利用,其功能比讲堂更为全面。

  鉴于当今社会对佛教的种种误解,以及社会道德的沦丧,佛教最为迫切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精神文明建设,而最为快捷方便有效的,当是像佛陀时期一样的讲堂化佛教。我热切地期望着讲堂化佛教的到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