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丁二、结归云何住心问(分二)

  戊一、较显持说

  现在讲到‘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分,是‘结归云何住心’的问题,前面三十一分是总结须菩提所问‘怎样降伏妄心’的问题,结论是告诉你,不要‘生心动念’执著‘我等四见’,不但‘我等四相’要把他‘空掉’,‘我等四见’,也要把他‘空掉’,要远离这些相的住著;最后归结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圣人’的‘法相’也‘不生’,你这样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这三十二分是总结须菩提问‘要怎样安住真心?’的问题。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较量、显示‘持经说经’的功德福报,胜过‘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实际上是讲‘住心无住’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新眼疏’上说的这个人不是平常的人,这个人叫做‘无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释迦佛的开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是结归前面须菩提二次所问的,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云何应住?’的问题。

  ‘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持’是忆持不忘,就是说执持‘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远不使他忘记;‘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经义,把他忆持不忘。‘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这是自利,又‘为人演说’金刚经,这是利他。你把这部金刚经忆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时又‘为人演说’,这又有利他的功德,‘共福胜彼。’这样你所得到的福德就胜过了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的那个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无住’的经文解释说:‘无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于‘十方虚空’不可计量。现在这个‘发菩提心的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所得的福报,为什么会超过前面的‘无住行施’呢?因为前面‘无住行施’的人,他只是听见别人在讲金刚经说:‘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听这道理后,就相信,就发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没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我们学佛法,要依信、解、行、证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义’,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样才能了解其义呢?你得受持读诵这部金刚经。你要怎样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刚经的义理,而去起观想,这样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后,你才能‘如法修行’。这个听了‘无住行施’道理的人,一听就‘生信起修’,他没有经过‘解悟’的阶段,就起修了。现在我们佛弟子就有这二种人,一种人是‘解’而‘不行’,一种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于‘说食数宝’,你天天在那里尽说吃的东西,实际你没有吃过一口,等于在那里念菜单子,念了半天,你一口也没有吃到;等于数他宝,就像银行的职员,天天在那里数钞票,所数的都是别人的钱,自己没有份,这个‘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还有一种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认为佛法说来说去,最后还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刚经叫人‘无住行施’,我就‘无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讲过,众生都有贪著心,悭吝心;‘贪’是‘贪图别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悭吝不舍,却要来贪图别人的,这都是凡夫的习性。学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贪别人的,自己的也不悭吝,这样的人很难得;再进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难得。但是‘金刚经’所说‘般若妙理’他没有去研究,金刚经所含的义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阶段,既然金刚经的义理他不懂,他又怎么会去体会到,原来一切的修行,最后还是要回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无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无住行施’,本来应该归入‘无漏’的福德,但是这个‘无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无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还是落到‘人天福报’上,这个损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门’非常的重要,‘解门’事关‘诸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没有佛法,没有经典来做你的‘智慧眼’,来引导你修行,可能你就会走偏了路。要怎样才能‘续佛慧命’呢?这就要有人发心,来演说经典。假使没有人演说,佛法的义理又那么的高深,佛法又怎么能普及到每个众生身上呢?所以要续佛慧命,就要弘扬佛说的经典;要演说经典,就先要从‘解门’著手研究。如果没有人研究‘解门’又会怎样呢?后来的人就不知要到那里去听闻佛说的这个‘无漏’智慧的道理了。这样佛法的法脉不就要中断了吗?所以前面说那个‘无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报虽然多,但是还是远远比不上这个‘发菩提心,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这里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为人讲说金刚经’。但是你绝对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人演说金刚经,你决定能了解‘无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则’!一个劝众生要‘无住布施’的人,这个‘无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别人懂得更深刻,所以这个‘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自然能‘无住行施’,他‘无住行施,依解起行’,双管齐下,这样的福德,自然超过前面‘以七宝’‘无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说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说结问(分二)

  己一、示说不取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个讲金刚经的人,他怎样来为人演说呢?他安住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所开示的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去‘为人演说’金刚经。他了解金刚经的妙理,绝对不会取著于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这三种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执著。‘不取于相’他就能‘如如不动’,为人‘演说’金刚经了。‘如如’这二个字,就是‘不动’之义,就是他心里不动念头,他天天讲金刚经,没有‘生心动念’,他是‘如如不动’的。再详细解释‘如如’二个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体’;合起来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刚经是‘如是知,如是见’的依文解义。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启发‘如理’的‘智慧’来契合‘真如’的‘理体’。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叫‘如如’。‘真如’的‘理体’他是‘不动’的,所以‘如如’叫做‘不动’,起分别打妄想就有动了。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虽然我们没有生起清净信心,虽然没有‘解悟’其‘义趣’,但是我们还是要照金刚经的道理来学,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贯通,我们就开悟了。要怎么样学呢?你就天天‘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天天‘不要生心动念,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执’、‘法执’、‘空执’。你要发心,尽此一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尽未来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你一定要发长远心,你一生心动念,一著了相,这个长远心,就不能相续。何以故?因为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讲得起劲,人少就提不起劲,不想讲了。第二、你著了‘法相’,你总认为你讲得好,听了一句不顺耳的批评就生了烦恼,结果就不讲了。这样就长远不下去了。我们身为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讲金刚经是我们的本份,以佛法来利益众生,使众生因得闻佛法,使他们种下‘解脱’的‘因’,种下‘成佛’的‘种子’,这样我们才能‘上报佛恩,下济众生。’,这是每个修菩萨道行者本份上应尽、应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学方面,一定要谦虚,不自满,才能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看‘等觉’菩萨他还在向佛学习,还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况我们只在凡夫位呢!你讲经,要讲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经藏,深入教海,多看注解做为参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会讲得好,让众生受益呢?研究经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会更熟悉;你讲起经来,才会‘圆融无碍’;你讲一次,看一次,讲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道理发现,你再把他会归到经文上,这个高深的义理就能更‘圆融无碍’的表达出来了。我们谁也没有成佛,谁也没有把金刚经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来看去,看了很多注解,就认为你很了解,讲说得很好,就生起了贡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这就是你著了‘法相’。你要晓得,我们只是个凡夫法师,你已经认为你讲得很好了。假若有个三贤位的菩萨,他讲经一定胜过你多多了,那么碰到一个登地的菩萨来讲金刚经,那又胜过了三贤位的菩萨,假若是等觉菩萨来讲金刚经,又胜过了登地的菩萨,假若是佛亲口来讲金刚经,那才能说是真正的究竟圆满。所以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我们凡夫只能依照经典所说的,你知道多少就讲多少,谁也不敢说,他所讲的是‘究竟圆满’,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实相’,等觉菩萨尚要向佛学习,不敢自夸,何况我们尚在凡夫位呢!你能这样子想,就不敢‘贡高我慢’了,这样子,你就不会‘取著法相’,而生执著,你才能如经文所说的,而做到‘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这样子去讲经,就不会被环境的好坏影响,环境好我也讲,环境坏,只要有人要听我也讲;这样就不会被环境所转,环境是‘心外’的‘境界’,‘内心’里的‘起心动念’,我都不被其所转,又何况是‘外面境界’呢!你能够这样‘无所住著’,演说金刚经,就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为什么‘宏法利生’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下面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翻译这段金刚经,用六种的比喻,形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们讲经说法都在‘有为法’的境界之中,我们讲经说法是‘有为法’,不是讲给佛听,佛是在‘无为’的境界,而我们是讲给众生听,让众生也能修行佛的‘无为’境界。我们自己也是个凡夫,我们也在‘有为法’之中,应当也要知道‘一切有为法’都不是‘真实’的。我们学佛法,佛说‘一切法,都从因缘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一切法皆无本体,无自性;一切法当体即空,转眼就成过去,了无踪迹可寻。’,‘依文解义’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里去呢?在‘观想’中,是否能‘当体即空’呢?是不是能以‘梦、幻、泡、影’来观‘一切法’呢?我们夜里作梦,不是什么法都生出来吗?是非人我都在梦中出现,顺心的境界也有,不顺心的境界也有;梦醒后,什么都没有,空无所得。你在做梦时,是否就能觉察到,这是在做梦,发现在梦境中的一切是空幻颠倒,不真实的呢?你是不是有这种功夫呢?我们现在是白天睁著眼在作梦,因为‘迷惑’在‘有为’的境界里面,这里面什么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顺心的境界,不顺心的境界通通有,这不是与我们做梦时看到的境界一样吗?如果你开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镜子,本无影像可得;又像梦醒时,梦境中的一切,什么都得不到,无非是一场虚幻而已。你天天能够这样子做‘观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顺境’‘逆境’种种的‘境界’所转,这个‘如幻如梦’的‘幻’是印度的一种幻术,印度有一种变化幻术的咒语,随著咒语,能变化出种种虚幻的幻相,映现在你眼中,映现在你心里,其实他只是虚幻不实的幻术而已。你了解幻术是不实,那你就可以把他拿来应用,拿他来做‘观想’,‘观想’:‘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的境界,就如同这个幻师变化出的幻术一样,是‘虚妄不实’,是‘如梦如幻’。这个‘如泡如影’,是什么意思呢?你在河边上看,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个一个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灭,起灭无常。‘一切有为法’就像水泡一样是‘起灭无常’的。‘如影’是镜子里面所现的影子,也是不实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梦、幻、泡、影’都是‘虚妄不实’的道理,也就会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电’,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一早起来看,那草叶上,树叶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暂,一刹那而已。这个‘如电’就是天阴要下雨,打雷时闪的那个电光,电光一闪就没有了。有没有个电呢?有,但是只一刹那就消失了。这段经文,用‘梦、幻、泡、影、露、电。’这六个比喻,来描述‘一切有为法,变异无常,生灭迅速,无有停留。’一切有为法,本来就像这样子,你说有,只是暂时有,转眼就消失了。我们人也是一样,昨天还好好的聚会在一起,今天得个讯息,说他已经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经’所说的:‘生命在呼吸间’这样的短暂,他一口气转不过来,就完了。就像闪电那样,一闪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么的短暂,太阳一出来他就消失了,应该这样子‘观想’,‘应作如是观’——‘观’是‘观想’。就是说你学‘金刚经’,学‘般若智慧’,应该用‘梦、幻、泡、影、露、电’这六种的比喻,去做‘观想’,‘一切有为法’就如‘梦、幻、泡、影、露、电’那样,是‘虚妄不实’‘变异无常’‘生灭迅速’,你能这样‘观想’,对‘一切有为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现实生活上,你就不会处处与人计较,这样你就不会‘取著他’自生烦恼。所以圣人‘用心如镜’,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把他舍得一干二净,所以圣人的心能‘解脱’能‘自在’,这是因为圣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们‘发菩提心的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应作如是‘观想’。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众生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最后我们也能安住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对‘一切有为法’不会再起执著了。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刚经说圆满了。长老须菩提,与同时在法会听经的,还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众,在家修行的男居士‘优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优婆夷’。还有一切天人,阿修罗,这些三善道的众生,他们很有善根,跟佛有缘,都在那里听经,还有人非人等,天龙八部都在那里听,听完了佛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对于实教大乘的道理明白了,都皆大欢喜。明白自己成佛也有份,也了解了‘般若法门’能令众生成佛,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普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金刚经至此已经讲完,这部经所讲的道理与我们修净土法门应该如何融会贯通呢?

  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是属于‘有’门,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都是有,不讲空,所以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别号‘西有’沙门,谓西方之依正二报的确都是有;我们每天做晚课都是念佛回向西方的,与金刚经的道理如何贯通呢?

  从理论上讲,金刚经所讲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阿弥陀经上所讲的有是妙有,不是凡夫执著的有,‘妙’者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念佛法门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简要言之,金刚经上讲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门的妙有,念佛法门妙有不有即是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空,两者在理论上并无抵触而且是融会贯通的。

  再从修行的事相上讲,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古人解释何谓‘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一句名号就种了善根,多念就多种善根,‘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善根,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什么是‘福德’呢?福德就是要行六度,以福德之因,以修六度法门福德之缘,‘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就是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缘,这样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正助双修,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正行,助行是修六度万行的福德,而金刚经上叫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要无住行施,布施有三檀,三檀开六度,六度开万行,修六度万行就是广修福德,你能广修福德再念佛回向西方不就生到西方去了吗?所以你要是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依照金刚经的开示广修六度多培福德,但是福德怎么修才多呢?不要住相,金刚经第四分上说,不住于相布施其福德等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下面经文再一段一段的较量,较量到最后的布施,注重在法布施与无住行施,‘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也不如无住去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人演说,结论就是开导我们要去弘扬金刚经还不要住相,因为我们是末法时代没有福报的众生,行财布施毕竟是有限的,但行法布施则可以无穷无尽的布施,你们学了佛法尽去讲尽去说,永远布施不完,这叫无尽的法布施,你们学讲金刚经,讲完了一座就将讲经的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由上可知在修行的事相上两者也是融会贯通的。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说听圆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