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八座本法心念与关节
第八座本法心念与关节
诸同学!禅密兼修,法简而易,但心念与关节,最为紧要。若不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不明关节,则漫无准的。不知心念微细之相,不但无由精进,且恐中途差别。何以故?禅宗见性成佛,密法即凡成圣,皆是无上法门,若非心念相应,关节明了,何能深入?今将本法心念与关节,略说如次,望大家注意。
密法出现於世,是有不可思议之大事因缘。为令三恶道众生,生三善道;三善道众生,超出三界,速成佛道。修密者,得三密加持,能令地狱猛火,变成七宝莲池;无边热恼,当下清凉。以七粒米,普令法界饥虚饿鬼,皆得饱满,离苦得乐。此乃我佛摄化众生,救世之妙道,岂仅治病祈雨,无关慧命之小术乎?此等不可思议之功德,非心念相应,具有大德者,又何能致。故密宗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禅宗根本,自心是佛。云何为佛?离相即佛。六祖云:禅宗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念无相,即是菩提。菩提起用,即是慈悲。由此言之,禅密两宗,均以菩提心为因,大慈大悲为本。菩提心,即是大慈大悲心。禅密兼修,必具此等心念,方可相应。
凡修密法者,全仗佛力加被。欲得佛力加被,必须先发菩提心,视万物为一体,六道如同命,悯自他生死之苦,誓愿度尽众生。然後依法精进,不容有刹那违背慈悲之心念,精诚所至,自然感动佛天。则佛力加被一人,即所以加被一切,焉得不感应道交。若只知自利,著相妄求,万难相应。禅宗见性成佛,必须以般若智,破除一切虚妄之相,以慈悲平等之心念,普度一切,然後圆满菩提。若只知寂坐枯参,不起悲心,何能与自心佛相应?然自佛他佛,本来不二,相应只在心念而已。但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此又何故?盖宿世业习,人各不免,修持之际,即成障碍。大日经义释略云:因地菩萨,有五种盖障:一者烦恼障。即根本烦恼,乃至八万四千上中下品,障盖净心。二者业障。即过去现在,造诸重罪,业障未除,不能入道。三者生障。以宿业牵累,或病或魔,受无暇之身,不能精进。四者法障。即往劫有障法因缘,今生不闻正法,或不能一门深入。五者所知障。即已遇善知识,以种种知见,两不和合,妨修般若。夫以因地菩萨,尚有如此盖障,况下焉者乎!若非具广大之真心,勇猛忏悔,何能除去一切盖障?所以菩提慈悲之心念,为禅密兼修之根本。
菩提无相,亦无可得。学人若处处著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如求福报者,报尽还堕,枉费辛勤。求病愈者,生老病死,终不能免。此等著相妄求,得且未必,何况有得即有失乎!得失扰其心,疑贰摇其信,未有不差别退悔者。惟以无相为本,视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则得失不足以动其心,困苦不足以馁其志,危难不足以折其气。自然大雄无畏,猛勇直前,至诚不二。自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不求得而自得。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乃至自他不二,平等为怀,视众生之苦痛颠连,无异身受,度一切众生,亦无能度所度之心念。如此,乃是即相离相之无相菩提。
修密法虽有一时发通者,然神通之事,绝对不可说,不可露,否则必招魔障。何以故?故意显露,即是著相有求。著相有求,即是自心不净。自心不净,即是自入魔境。自入魔境者,不仅以神通自陷而已,必使观听者,抛却自心,同人魔网。如此,则是驱佛弟子,作魔眷属,罪大恶极,应堕地狱。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喜有喜魔,怒有怒魔,甚至著空、著清净,即有空魔、清净魔,何等危险!所以密法非人不传。学密者,必须大德阿?黎传授。修法时,更须阿?黎监护。东密藏密,且有种种法器仪轨,庄严道场,至清洁坛场事直,亦须自理。盖一则根据密教仪轨,以启虔诚,一则收摄心念,以免攀缘外境。须知神通本性具足,不自外求。只要具大慈大悲之心念,艰苦卓绝,百折不回,至诚所感,自然得大善知识,加以启迪。待水清月现,即证万法不离自心。若不发大心者,依样葫芦,著相求得,纵稍有感应,仍是心外之玄。若作圣解,便入魔道。至於大家修法,各有感应。须知皆由大家发心,故佛力加被,以坚固信心,而助精进。此等感应,不作圣解,即是境界。所以慧明语录上云:吾人坐中所见境界,不直著境生心,以不喜不惧,不取不舍为正义。兹有一偈:
执相心著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禅密兼修,是方便法门。开门见山,不从渐入,不重事相,亦不偏谈理论,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生菩提,超凡入圣。若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斯即凡夫。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但其中具有关节过程,不可不知。禅宗参话头,与密法持真言,虽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然自他不二,同是不可说,同是以此锁一切妄念。真言功用,更不可思议,故本法只持六字真言,不用话头。即以此真言,破除一切妄念种子。待知见不生,妄念已净,自然真心现前,自佛他佛,一体相应。
所谓关节者,参禅通分三关,即初关、重关、牢关,本法亦具三关。云何初关?学人持诵真言,持到万念归一,不起二念,名透初关。但此乃以石压草,尚非究竟。云何二关?真言持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是谁在持,自己亦不知,乃至同时好似有二人同持,是名三昧现前,亦名透二关。云何三关?真言持到真妄法三者不知,深入三昧,而得离持正定,一无所有,即证实相,一切具足,名透三关。从上参禅者,透一二关者有之,透三关者甚难。此等关节,关系甚大,若不明了,则莫辨浅深,易蹈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之险。至於修禅者往往一句自心佛,成为口头禅,所谓十人九差路;而修密者,争奇炫异,相上求相,皆非究竟。
禅密兼修之心念与关节,归纳起来,不出三种:一者破妄,二者显真,三者真妄不二。三密加持,即是破妄。真言持至一无所得,即是显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是真妄不二。禅密兼修者,能本此三种,在心念上用功,透过关节,自然破妄显真,乃至真妄不二。
- 上一篇: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七座本法假修与真修
- 下一篇: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九座烦恼菩提
- 于心上用功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 从佛法谈自杀因果
- 心地法门之佛魔一心
- 心地法门
- 于心上用功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一座信愿行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二座戒定慧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三座四皈依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四座心地法门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五座禅密兼修之心宗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六座心宗医心病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七座本法假修与真修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九座烦恼菩提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座三世因果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一座事与理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二座大乘小乘与净土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三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四座出世与入世
- 慧明法师开示录·第十五座有为无为之不二
- 慧明法师开示录·附录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