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观怎么理解?

  所以说,爱也是一种须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只有一个人内心非常强大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才能不会受伤。

  前提是至少我们不受伤,更进一步我们才有能力去自利利他。这个做婆婆的如果匮乏感太深,我执过分的强烈,那么不但自己受伤,而且还会伤害到孩子,甚至伤害到孙子,伤害到周围其他人。当我们在苦海中的时候,我们就到处诉苦,放射我们的负面情绪,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可能都被拖到这个苦海里。苦海无边!

  所以,修行非常重要。那么,怎么来淬炼我们的情感,怎么来提升这一颗心灵?有的人说,修了慈心禅之后,现在好像接纳度高了很多,更有耐心了。看到一朵花、一颗草,心里都是柔软的,都会有赞美;看到义工们在一勺一勺地给我们添饭菜的时候,都能够一直对他们散布慈心,产生感恩,觉得太开心了。但是有时候也会产生一种担忧:觉得太慈悲会不会也出问题?就不敢太慈悲。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慈悲是没有问题的,越慈悲越好,千万不要担心太慈悲会带来困扰。

  但是,无智的慈悲——就是没有智慧的慈悲,可能会带来问题。所以,慈悲需要跟智慧连接起来。慈心禅它本身不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还能对治烦恼,特别的功能是除去嗔恨心。可能大家也有感觉,刚来禅修营的时候,特别的敏感、特别的脆弱,有个风吹草动都会刺激到自己,处处都容易生嗔心。可能修过一两天以后,我们接纳的心就变强大了。周围人的一些动静,也不会刺痛你的心,甚至于你还可以对对方修慈心了,就会发生这个变化。所以说,它可以对治我们的嗔心。

  另外,慈心也能除贪,就是能够把欲望转化成慈悲。所以慈心禅修好了,我们可以证到色界(佛教把众生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身心状况从粗重到轻细。人类处在欲界——编者按)的初禅、二禅、三禅,加上舍心可以证到四禅。色界的法,都会离开五欲。所以整个欲界的饮食、男女,这些欲望都是可以灭去的。

  当我们慈心禅修好了以后,你就不会那么追求口味了,不会那么贪吃了。就像大家这几天,有的人可能在社会上是无肉不欢的,但是你来到寺院里,如果你的禅修真正契入了,非常简单的饭菜,你都会吃得非常可口。就是你的五欲也会变得淡薄。

  经典里记载,佛弟子里边,慈心修得最好的在家众是一位王后,她的慈心修的非常深入,国王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幸福,但是不会对她有任何的欲望,这就是慈心的力量。

  所以我们大家不用担心,慈心禅不会增加我们的烦恼,反而会对治我们的烦恼,令我们整个的身心,得到疗愈和提升,让你能获得力量。但是核心是要有智慧的慈悲。我们的慈悲越强烈越好,越强大越好,但是必须要跟智慧匹配上,无智的慈悲是不够的。

  刚才我们举的这个个案里,这位做婆婆的,她的痛苦核心是来自于我执。那么我们在修慈心的时候,对自己发送慈心会不会增加我执呢?大家说会不会增加?不会增加。为什么?因为本来就是无我

  我执是不需要打压的,因为本来就是无我,实相就是无我的。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去打压这个我执,会觉得“我这个人太自我了”,马上挺难接受的。然后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应该这么自我,我应该无我。”但是,当我们这样来打压自己的时候,我执在不在呢?其实还是在的。只要是凡夫,没有证到开悟,都是有俱生我执的。

  而且我执很可能以一种微细的方式、换了一种方式显现。也可能当你表现得特别无我的时候,恰恰也是很自我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承认我们的执着。

  承认我们的自我和执着,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比如像这个婆婆,她在这个时候就会意识到这其实跟自我有关:为什么看到我的儿子跟媳妇他们感情好的时候,我那么难过?其实不是因为我不够爱他们,而是因为我自己的孤单、我自己的失落,我的自我也没得到满足。

  她承认了这个自我,承认了自己的匮乏感跟需求,反而会开启一个疗愈自己的道路。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朝外求,朝外求的话就是打压别人、攻击别人,抱怨、控制、索取,导致各种问题都出来了。

  我们把指责别人转化为慈悲自己,关怀到自己内在的匮乏感和内心里的那些孤独感。当我们轻轻地去照亮这个部分时,反而会觉得内心里变得强大起来。当我们疗愈了孤独感,疗愈了内在的脆弱,我们反而能够变得无私。所以说,你要想做到无私,不是通过打压、命令自己无私来做到,而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孤单了,你的内心不再黑暗,你的内心不痛苦、不脆弱,在这个时候,你是喜悦的,充满力量的。心里有光亮,你自己变成了光,然后就有能力照亮别人,这个时候你就变得无私了。

  如果我们自己很匮乏、很脆弱、很孤单、很痛苦,这样的状态下再逼着自己去利他,要去照亮别人,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就一再地抗拒,是不是这样的?就会产生一种纠结。有时候我们做不到,就会产生一种否定自己的心态,觉得我学佛学了这么久,怎么还不慈悲?为什么我的菩提心还没发起来?嗔心怎么还这么大?

  有时候我们家人也会讲,说:“你看你还学佛?你还发脾气!你还这么小心眼!”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更难受了,甚至于质疑学佛有什么用?

  所有的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在太痛苦、太匮乏、太孤单,太想得到认可。但是谁能够来疗愈这样一个脆弱、孤单、那么迷茫的这颗心呢?我们拼命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之后,你仍然需要更多的认可。而且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认可你,只要有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对你不屑一顾,瞬间你的心就受伤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疗愈了自己的内在,全世界的人走过来对你不屑一顾,但是你的内心里对大家只有慈悲,不会再有任何的嗔心或者渴望,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获得了自由。所以说自我关怀能够破去我们对自我的那种抓取感,因为我们从内在里疗愈了自己。

  所以“我执”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被照亮,而不是打压。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我执,你必须要承认它存在;第二你要去照亮它,我们用慈悲和智慧的光照进去,疗愈里边的匮乏感。因为本来就是无我的,我们不需要去头上添头。

  有的时候我们打压这个我执、自我的时候,其实某种意义上你也是在承认这个自我,意味着你认为有一个自我,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我的,无我是实相。我们开悟,其实只是体认了、意识到这个实相而已。所以,我执不需要被打压,它需要被照亮、被看清,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控制,不会被伤害,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我们最终会看到,所谓的自我,所有的自我感都是假的,只是一个感觉,其实都是心念的游戏,我们的心跟自己玩的游戏而已。所以佛法说此身此心,没有一个自我。我们中国人最好的是面子,觉得“我多没面子”——那么是这个身体没面子,还是这颗心没面子?如果说这个身体没面子,你不会有什么感觉;说这颗心没面子,心也在刹那变化。但是说“我没面子”,那就是概念的执着了。

  所以,我们不断地去见到这个实相,不断地去如实观,我们就会越来越通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说需要慈悲的力量,但是也需要大智慧。但是光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也是不够的。因为那样的状态是不够平衡的。所以有的人修着修着,人就会修得比较孤僻,或者说,跟人失去了连接,甚至修到最后嗔心越来越大。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慈悲的这个部分。慈心被称作四种护卫禅之一,守护我们的修行者。在佛教里面每一位参与者,都应该精通四种护卫禅,那就是佛随念、不净观、死随念和慈心。有两个是温暖你的心的,有两个是让你的心清凉的。

  脆弱的时候,可以忆念佛陀,念佛,想到佛的伟大,佛的力量;你也可以修慈悲,运用你的慈心的力量,你的心就会温暖开放。还有两个法能够清凉你的心:就是念死无常,想到人终归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死的,想到了死亡,我们的心就会被净化;还有不净观也可以对治我们的欲望。

  所以这四个法都是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平衡。即使是声闻的行者,他们也需要修慈悲,不然的话也会遇到心灵的困扰。所以我们每天早上带大家听一遍《慈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