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观怎么理解?

界文法师:佛教的慈悲观怎么理解?佛教的慈悲观

  在大家看来,佛教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人是活在理性中还是感性中?有的人觉得佛法很理性,也有人觉得佛教是一种信仰,是感性的。对于自己,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是感性的,也有的人觉得自己这个人是理性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理性的世界里。当我们说“我很理性”,这本身就是一句感性的话。所有的理性都是概念,概念最终都通过变成一种体验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感性的世界里。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门来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所有的概念法、所有的理性,只有进入到我们的生命里,才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方面,所有的感性都必须要经过理性的淬炼。没有经过理性淬炼的感性是盲目的,是缺少智慧的,不一定都能带来利益。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所以说,所有的感性都要经过理性的淬炼,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感性的世界里,就觉得自己所有的感性都是合理的,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只有能够通达所有感性的理性,才是最彻底的理性。有些男生觉得自己很理性,但是他说:“我理解不了我家太太。我家的夫人太感性,所以我看不懂她,不了解她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话,其实这位先生的理性还不够理性。要是他的理性足够深,那他就都能理解了。因为世间法和佛法都是缘起的,“有因有缘诸法生,有因有缘诸法灭”,作为太太的每一个感性的态度,每一个情绪,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有因有缘的,所以也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我们足够理性的话,是能够完全通达所有的感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们的心里就不再纠结。如果说你是一个感性的人,你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用自己的理性来淬炼自己的感性,用你的理性之光去照亮自己的感性。要去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每一个感性的本质,它的来源、它的流动变化的规律。

  每一个理性的人,要把你的理性坚持到底,最终你能够懂得所有的感性,你能够活得真实和通透,而不是以一种隔离的方式,好像离开现实生活之外活在大脑的世界里,活在念头世界里,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那是不行的。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佛教的特点。

  在佛陀看来,人类的情感生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染污的爱,一类是非染污的爱。有时候我们会想,佛陀他有没有情感生活?大家说佛陀有没有感情呢?有没有啊?肯定也是有的。

  我们看到经典里记载,曾经有位生病的比丘瘫痪在床上,大小便已经把身体都浸泡了,也没有人照顾。佛陀在巡视僧团的时候发现了,他就把这个比丘抱起来,给他弄清水冲洗身体,换上干净的床褥,安慰他、为他开示……你会看到佛陀也很感性,是吧?他也不是冷冰冰、没有情感的。也没只是说一句“这就是你的业力!”就不管不问了,是吧?他当然知道这是每个人的业力所致,但是同时,佛陀也仍然会展开关怀之手。

  还有位目盲的比丘穿不了针,没办法缝衣服,佛陀亲自帮他穿针引线。有的小沙弥,乞食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因为大家都供养阿罗汉、大比丘,没有人愿意供养刚出家的小孩子,觉得他们没有修行,没有功德,这些小沙弥们就饿得面黄肌瘦,得不到好的营养。佛陀就专门制定了戒律,要求比丘应该照顾好这些年幼的沙弥,不要让他们遭受饥饿,让他们不要遇到这些乞食困难的困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