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一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一) ──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宽运法师过堂开示
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转眼之间就到了五月初一,很高兴大家来到西方寺,一起在这里二十一天,同诵我们大乘佛教里面重要的一部经典──《华严经》。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注1)就是说,没有读过《华严经》,就不知道佛教的富贵。唯有读过《华严经》的人,由认识佛心所显现的华严世界之依正庄严,才能觉悟自心本具的富贵。经中阐述诸佛之本怀,举出成佛的好处,以劝导学佛,令生起信心,由修因契果,知道必定成佛;由于《华严经》(注2)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开示的第一部经典,故有「经中之王」的美誉。
《华严经》比较完整的译本有三个:一是东晋末、刘宋初年间(公元418—421年)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本,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经》,共分三十四品;二是唐代证圣至圣历年间(公元695—699年)实叉难陀等所译的八十卷本,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經》,分三十九品;三是唐代般若所译的四十卷本,称《四十华严》,是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
三种译本中,以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华严》较为完备,且文义更为流畅清晰;但就影响而言,特别是作为华严宗据以立宗的经典来说,还是首推《六十华严》。
在新译的《八十华严》中,谓佛陀说法共「七处九会」;但旧译华严则谓有「七处八会」。所谓「七处九会」,是指佛在天上人间的七个地方作九次宣说佛法。这七个地方是人间三处,即菩提场、光明殿和逝多园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
在这「七处九会」里面,首先佛陀在菩提树下给大众开示《华严》的奥秘;这里头说,佛有三种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报身就是卢舍那佛,应化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每一个佛都是三身具足;每一个佛都是一体三面,如果一个佛他没有一体三面,他就不是圆满的佛。而且在《华严经》里说的是「一真法界」,这是圆教最高等位的佛的境界──「一」,即无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即是《华严经疏钞》中所说的:「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故称一真法界。」
《华严经》的境界广大,原本不是给我们一般凡夫讲的,而是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来听的。这四十一位的法身大士都是过了十住位以上的菩萨,就是说,修行从十信开始,经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而最终成佛;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断了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注3)而证悟佛果,此三惑是极微细之烦恼,唯有三惑断尽,方得圆满成佛。
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破我、法二执,所谓「破执为法、执破成佛」。菩萨必须把十二品无明破尽,方能登妙觉位而成佛。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乃由于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而「十法界」是怎样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依照《起信论》的说法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就是从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的三细变现,再现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一真法界原本是无念的,因我人一念妄动,发生辨别、固执,就变现出十法界来了。所以「十法界」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其中的「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每一个众生假如不依照佛说的办法去修行,将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生活;若在三善道中生活还可以,假如堕落到三恶道中去生活,那就是苦不能言了。所以大家要对「十法界」的概念有个基本的认识。
由于十法界里的佛,他们还有妄心,一真法界的佛是圆融无碍的,我们唯有证入了这种境界以后,才会彻底明了。这个《华严经》啊,给我们解说并显示了一个重重无尽、互摄互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宇宙观:一微尘就等于一个宇宙,一个宇宙也是一微尘;所以我们经常说「芥子纳须弥」,芥子虽小,却能容纳如此巨大的须弥山,到底是什么原理?这里头就是说,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一切法都是从法界中生,都是我们心想中生──我们的心量多大,我们这个宇宙就有多大。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的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而卢舍那佛的净土名为「华藏世界」(注4),此世界有二十重,重重无尽;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均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是莲华藏世界。如《八十华严》卷八曰:「尔时普贤菩萨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修净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以下八、九、十、三卷均有说明,谓之〈华藏世界品〉。此莲华藏世界建立之大略,由上下二十重,周围十一周而成,以中心为毘卢遮那佛之所居。毘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他的左右胁侍。
(未完待续)
注释:
注1:此谚语出自唐代清凉澄观法师(738-839年)着《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此经称性备谈十身威雄,若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为欲显斯果德,故说《华严》大经十种因缘,皆应一一随其本因。」
亦作「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语出宋代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年)的《心赋注·卷三》:「十地菩萨示受佛职位,如来十号是佛职。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此一真心,可谓富贵,可谓尊极。」
注2:《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典籍。该经是华严宗的主要思想依据,它所宣扬的思想观念,经《华严经》的阐发,后来对宋明理学产生重大影响。《华严经》在印度形成的具体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形成于公元二至四世纪中叶的南印度地区,后来又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除文中所说的三种译本外,其个别品的单行本传译到中国较早,最先出现的译经是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兜沙经》,即相当全本《华严经》中的《如来名号品》;吴支谦译的《菩萨本业经》相当于《净行品》和《十住品》。到了西晋竺法护的译作阶段,《华严经》的内容骤然增多:他所译的《菩萨十住经》相当于《华严·十住品》,《渐备一切智德经》相当于《华严·十地品》,《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相当于唐译《华严经·十定品》,《如来兴显经》相当于《如来性起品》和《十忍品》,《度世品经》相当于《离世间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相当于《华严·入法界品》,而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十住经》,后被全部移植成为《华严·十地品》,其它还有一些散品经译本均已散失。据记载,自汉至唐,这类《华严经》单品译本先后共有三十多种。
又此经的藏文译本,系由印度胜友、天王菩提和中国西藏智军共从梵文译出,并由遍照护加以复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录作一百三十卷,德格目录作一百一十六卷,实为一百一十五卷),内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当于唐译本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当于唐译本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译本比汉译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三十二品,其它各品文句上也颇有出入。
注3:三惑又称「三障」。天台宗就界内、界外之惑所分之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一)见思惑,见惑与思惑之并称。见惑,乃意根对法尘所起之诸邪见。即迷于推度三世道理之烦恼;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想着。即迷于现在事理之烦恼。此见思惑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故称通惑。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故为界内之惑,须以空观对治之。(二)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之法所起之惑障,称为尘沙惑。菩萨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能妨碍菩萨出假利生,化度众生。又此惑为菩萨所断,故又称别惑,通于界内外,须以假观破之。(三)无明惑,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称无明。即迷于中道第一义谛之烦恼。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属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又称别惑。须以中观破之。
若论断位,则别圆二教不同。依别教之说,十信位能伏住见思惑,初住能断除见惑,七住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住能断除界内之尘沙惑,十行断界外之尘沙惑,十回向能伏住无明惑,初地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十二品之无明惑。依圆教之说,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之烦恼,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断除见惑,七信位能断尽思惑,八、九、十信能断除界内外之尘沙惑,初住以后至妙觉位能断除四十二品之无明惑。实则三惑原系一惑之粗细分,惑体无别,其粗者称为见思,细者称为无明,介于其间者称为尘沙,是故,所谓断舍,当无前后异时之别。又若以三惑对配二障,则见思惑相当于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相当于所知障。
注4:《探玄记》卷三:「华藏之名,因此立也。(中略)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余剎故。」《清凉疏》卷八说:「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剎种及剎,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
- 上一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
- 下一篇:善调众生 以身说法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