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说到底就是心法

十、烦恼有根,三个字

  答曰: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

  我们的烦恼有多少呢?像恒河沙那么多。

  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的时候,是在印度的恒河边上。所以你们打开佛经看,佛经常用恒河打比喻。

  说功德大不大呀?功德很大。大成什么样子?像恒河沙数。说烦恼多不多啊?烦恼很多。有多少烦恼?像恒河沙数。

  因为恒河沙的数字是算不清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烦恼也是数不清的。

  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以三毒为根,哪三个毒呢?贪嗔痴。经文里头就会给你解释。

  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贪嗔痴,从修行上来讲,一句话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定慧”三个字是专门对治“贪嗔痴”的。

  为了大家听得更加“短平快”,更加明了,以中国的贪腐现象为例。你说那些贪官,他的社会能力,他的学历,他的智力比一般人低吗?他不比一般人低。但就是一个字把他害惨了,就是这个“贪”字。

  说中国反腐倡廉,把贪官关到监狱里了。你把这个树伐掉了,你挖到根没有?如果你光把这个树砍掉了,它还是会发芽,因为它的根还没有烂。

  这个根有两个。

  第一个,社会制度。

  如果这个社会制度,它就产生这种现象,就像割韭菜一样,你割了一茬,它又长起来一茬。这是第一个根。

  第二个根,人的道心。

  当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丢掉了信仰,人的心灵得不到滋养的时候,我用一句话概括,你给他的心里不种庄稼,他就会长草。人有贪欲心就是长草了,最终败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就是“贪”。但是“贪”字经不起解剖,因为权钱皆身外之物。心被物迷才会这样。

  什么叫“嗔”?斗争心。嫉妒、奸贪,随处都在。

  从哲学上来讲,这个“嗔”字来源已久。除了你过去的无明烦恼以外,会斗以外,西方从笛卡尔开始,把人分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客二分,教会我们斗争。

  他的这种分法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人和天是一个,不是两个。

  比如说,天要下雨了,人心情就很抑郁,关节炎就会犯;比如说冬至了,在冬至的那一天,老弱病残的人就在那一天前后很容易会死掉,“天生天杀”。人和天是一个,不是两个。

  我们这二百年跟着西方人跑,把传统文化丢得光光的,连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认了,你哪里还能听得懂人话呢?我们从方方面面把自己否定了,跟着别人跑了。

  当然现在正在回暖,正在慢慢地往回走。

  这个“嗔”就是斗争。而中国传统文化讲“致中和”,讲“中庸”,讲“中道”,讲“道”,讲“与人为善”,讲“和睦相处”。讲“和”,不是讲“斗”。我们这么多年来接受的教育都是个“斗”。

  这就是佛教讲的“嗔”,嗔恨心。

  最后一个“痴”,病字边里头一个无知的知。

  “无知”是一种痴的状态,是一种迷昧不清的状态,是一种病态。

  也就是说你虽然得到人身了,你的生命质量是不高的,你是笨蛋一个,那就是“痴”。

  不懂得天地间的大道理,甚至到作践自己的身家性命,那不是痴吗?吸毒,贩毒,酗酒,杀人放火……,生命已经出问题了。因为缺乏这种圣贤教育,出了问题你自己还不知道。

  虽然我们的烦恼有无量无边,但是不出“贪嗔痴”三个字。

  “贪、嗔、痴”是人的精神病态。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

  如果人的内心深处有贪嗔痴,随时随地无量诸恶都可以显现出来。

  在这里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资讯,提供物资,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互联网它就是一个净化的环境。

  如果我们的互联网上是诈骗,是吸毒,是贩毒,是嫖娼,那么这个互联网对人是有害还是有益啊?

  它是双刃剑。这就是我在前面讲的,如果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而缺乏道德关怀和人文关怀,会引火自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明白。

十一、切莫妄动心机

  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

  “三毒心”藏于心中,在人的身体上就表现为“眼耳鼻舌身意”,学过心理学的一听就懂。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六贼”。

  在这个课堂上不可能把这句话讲透,但是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阴符经》,它直接就把“天地人”的关系命名为“道”。

  在人身体上,虽然有六根,有两个地方是修行的着力点。

  第一个,是心机。

  修行人不要妄动机心,就是投机取巧的心。你们很多在家人,在官场上、在商场上投机取巧,表面上把墙抹光了,最终必受其报。我不想展开论述,就把话告诉你,早晚你会受报。

  第二个,其根在心,其机在目。

  为什么古人就认识到,说我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把“眼”排在第一位?

  (1)眼和大脑的距离最近。

  (2) 眼在高处。

  (3 ) 眼是用的光速。

  嘴巴尝东西要接触到;耳朵听东西要在30分贝以上;而眼睛看东西一看就染污,看到好东西收进去了,看到坏东西也收进去了,

  所以《阴符经》里头告诉你一个秘密,其机在目。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高僧高道他老闭着眼睛,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你要做到的第一步。虚云老和尚在各种场合老是闭着眼睛,你看他的照片,他几乎全是闭着眼睛,他不往外看。

  因为眼睛往外一看,心立马就动了。见到美女,眼睛里放的是绿光;见到黄金,眼睛里放的是黄光;见到银条,眼睛里放的是白光。五色光全部都进去了。

  人的心在梦中也可以呈现,日有所见,夜有所思。白天看到一个美女没搞到手,晚上做梦就来了,从眼睛里已经进去了。

  古代人对于这个人体的认识,你读的经典越多,就越觉得中国的先贤,老祖宗非常了不起。

  “即六识也”,这涉及到心理学了,就是“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两个“啪”一碰,就是“六识”。一碰到就分别,分别就是“识”。

  这涉及到美学了。在讲美学的时候,朱光潜说:“美是主观的还是美是客观的啊?”后来来了一个李泽厚说:“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

  研究了一辈子学问,都没有超出267个字的《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包括今天的西方的心理学,你们研究到弗洛伊德,研究到荣格,你稍微看一下佛经,超出它千倍万倍。只是你不学习,不思考,心里没有打开而已。

  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

  心本来是空的,一起心动念,对外寻求,从外面接收了信息,采纳进去再放到自己心里头,从心里头再对外,就是“互为根尘”,循环往复,像蜘蛛一样织张网,把自己网在里头。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